词条 | 止战疏 |
释义 | 作品概况作品出处:《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 ·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创作年代:三国时期,太和四年(魏明帝下诏,令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宣王伐蜀) 作者:华歆 作品体裁: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作品原文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 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 作品译文战争至今,已过两个世纪,魏国秉承天意,君王以爱民的德辉煌基业,弘扬盛世的治理,沿三王的足迹,虽然还有二贼苟延闯险,盛德归化日益降临,疏远的人感恩戴德,抱着婴儿来归。出兵平叛是不得已,虽刀枪时现,我诚惶诚恐求大王先施以理治,后兵勇相见。 况且远途运粮,对用兵不利。越涉险深入,决无战胜敌人可能。比如今年征战,桑农业荒废。为国的应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让全国无饥寒的危害,百姓无离家出逃的顾虑。此乃国家幸运,二贼的惨败,指日可待。我身为重臣,旧病日深。残命将尽,恐怕不能再伺候大王左右。不敢不竭诚请命,望大王体察裁决。 作品赏析作为曹魏重臣,华歆的治国主张主要是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他认为:“夫兵,不得已而为之,故戢(收藏、收殓、止息不用)而时动。”意思是:“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待时机的成熟。” 《止战疏》中,华歆认识到三国鼎立已成定局,极力主张积蓄国力:“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治二王之业。”即以周成王、周康王作为榜样,先治理好曹操、曹丕留下的基业,成就一个太平盛世。同时提出了当时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它强烈地反映了华歆的民本思想和止戈为武的战争观。 作者简介华歆(157—231),字子鱼,籍贯冀州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曹叡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