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林地蘑菇 |
释义 | 白林地蘑菇白林地蘑菇又名又名林生伞菌,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初期扁半球形,后平展,白色或淡黄色,有时中部浅褐色,覆有平伏的丝状纤毛,边缘常开裂。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白色,渐变粉红色、褐色、黑褐色,密,离生,不等长。菌柄污白色,松软到中空,近圆柱形,基部稍膨大,伤后变黄色,尤其基部更明显。菌环单层,白色,膜质,生菌柄上部,上表面平滑,下面棉绒状,大,易脱落。褶缘囊体近洋梨形。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分布于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台湾、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中文学名:白林地蘑菇 界:真菌界 门:真菌门(Eumycota) 亚门: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纲:层菌纲(Hymenomycetes) 亚纲:同担子菌亚纲 目:伞菌目(Agaricales) 科:蘑菇科(Agaricaceae) 属:蘑菇属 种:白林地蘑菇 分布区域:河北、山西、黑龙江 形态特征又名林生伞菌,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宽6.5-11cm,初扁 半球形,后平展,白色或淡黄色,有时中部浅褐色,覆有平伏的丝状纤毛,边缘时常开裂。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白色,渐变粉红色、褐色、黑褐色,密,离生,不等长。菌柄长7-15cm,粗0.6-1.5cm,污白色,松软到中空,近圆柱形,基部稍膨大,伤变黄色,尤其基部更明显。菌环单层,白色,膜质,生菌柄上部,上部平滑,下面棉绒状,大,易脱落。孢子印深褐色。孢子褐色,椭圆形到卵形,光滑,多数有一个油滴,5-8×3-4.5μm。褶缘囊体近洋梨形。 分类地位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 分布范围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台湾、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区。夏秋季于林中地上单生到散生。 经济用途可食用。菌肉厚,味道较好,但也有怀疑的记载,食用时注意。 保鲜方法盐水浸泡:将鲜蘑菇根部的杂物除净,放入1%的盐水中浸泡10~15分钟,捞出后沥干水分,装入塑料袋中可保鲜3~5天。 清水浸泡:将鲜蘑菇洗净后放入容器中,倒入清水淹没蘑菇,如蘑菇上浮可压个重物。此法宜于短期存放,要注意不要采用铁质容器,以免鲜蘑菇变黑。 如蘑菇数量较多,可将鲜蘑晾晒一下,然后装入非铁质容器中,放一层鲜蘑菇撒一层盐。此法可使蘑菇的保存期达1年以上。 栽培技术品种选择抗逆性强,子实体大、圆正、买相好,产量较高,适合本地区林地提早栽培。 提早栽培提早栽培,超前上市是林地蘑菇高产、高效的显著特点。5年以上的旱田林遮光率在5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提高5—10个百分点,气温下降1—5℃。林地蘑菇可提早到7月10日堆料,8月10日播种,9月20日上市。上市期较本地非林地蘑菇提早15天,较苏南、浙江、福建等地提早30—40天,早市蘑菇的价格较正常上市的高50%以上。 棚室搭建林地蘑菇适宜中型弓棚地畦式栽培,7月底8月初建好生产大棚。标准菇棚宽6米、长25米、高1.8米,过大不利换气散热,过小又增加生产成本。在地势高爽、排水条件好的旱田林地大行内建棚,每标准棚需厚7—8丝、宽8米、长30米农膜1张,7—8米长竹竿150根,直径8厘米、长2米的立柱40根,铁丝2.5kg,玉米秸、稻草等遮光隔热草若干。菇棚竹竿间距40厘米,支撑立柱3排,中间立柱高1.8米,两侧立柱高1.5米,立柱行距1.8米、间距1.5—2米。棚架上盖农膜,菇棚两侧压上玉米秸,棚顶盖15厘米厚的稻草。沿菇棚两侧开挖宽40厘米、深30厘米的爽水沟1条,爽水沟要与林地的腰沟和田头沟相连,以利雨季排水降渍。 生产技术备料6月中、下旬,生产1000平方米蘑菇备新鲜无霉烂麦(稻)草1500—2000kg,晒干防雨,饼粕250kg、过磷酸钙75kg、尿素30kg、石膏75kg、生石灰75kg、无公害杀虫剂菇净150ml、无公害杀菌剂多菇丰500g。 场地生产1000平方米蘑菇需靠近的长10米、宽3米的地势高爽夯实、近清洁水源、光照条件好的南北向堆料场地2块,场地四周开好爽水沟塘,中间开好与爽水沟塘相连的通气道。 堆料与翻堆:7月上旬将麦草浸泡1—2天,待其吸足水后捞起预建堆,堆宽3米、高1.5米,料堆四周呈墙式垂直状、顶呈龟背圆状(以后建堆堆形与此相同)。预建堆后每隔7、6、5、4、3天,即料堆内温度由最高的65—75℃开始下降时分别进行第1、2、3、4、5次翻堆,每次翻堆后新建堆高度1.5米不变,宽度由3米逐次缩减到2米。翻堆时把上面的草料翻到下面,外面的草料翻到中间,干料与湿料充分拌匀、抖松。草料水分调节原则是一湿二调三看四不动,即第一次翻堆可足量加水,以堆内水不外溢为度;第二次翻堆适量加水,以紧握一把草料指缝间有4—5滴水下滴为宜;第三次翻堆酌情加水,以紧握一把草料指缝间有2—3滴水下滴为宜;第四、五次翻堆一般不加水。第一次翻堆结合新建堆,分层等量加入全部饼肥、尿素、磷肥和石膏;第二次翻堆时分层等量加入50—60kg生石灰(使用前用水制成粉状熟石灰)调节草料的ph值。自第一次翻堆后,雨天应在料堆顶部加盖农膜,防止雨水淋入,雨停后除去农膜,以利料堆内外气体交换,同时排清料堆四周地面积水,防止水浸入。为促进发酵,自第二次翻堆起,每次新建堆在料堆中间每隔1米竖放1根直径为10—12厘米的木棒,建堆结束后轻轻抽出,洞口上轻塞料草,以增加氧气供给量。麦稻草混合料(麦、稻草比例为3:1)在第一次翻堆后再建堆时分层加入预湿好的稻草。单一稻草培养料,稻草经预湿后直接按间隔6、5、4、3天的顺序翻建堆并相应加入营养料和石灰。发酵好的培养料颜色呈深咖啡色、有甜香味、汁水浓、有弹性、不粘手,ph值7.5左右。进棚前草料喷拌菇净150ml、多菇丰500g。 菇棚消毒进料前2天用1500倍菇净、多菇丰混合液对棚架、地面喷雾,杀灭棚中的病虫害。 铺料与播种菇棚内3畦铺料,中间畦宽2.8米,两侧畦宽各1.4米,畦间留20厘米的人行道,料厚20—30厘米,培养料边铺边抖松,以利散热。1—2天后待料温降到28℃以下即可播种,每标准棚用菌龄45—60天、500ml输液瓶装的麦粒菌种150瓶,菌种用手掰碎后均匀撒于畦面,然后抓动床面草料,使菌种入料2—3厘米,再用木板将草料轻轻压平,使种料紧密结合,便于菌丝吃料。 播后管理控温保湿促发菌。当棚内温度低于28℃,播后1—3天关闭棚门保湿吊菌丝,4—5天每天打开菇棚一头通气2小时,6—8天逐渐加大通风量,9—15天打开大棚两头通风换气,每天通风时间2小时以上,并用竹签从料子中、下层打签,排出料内有害气体和热量,促进菌丝下发。棚内温度超过28℃时,立即打开大棚两头通风撒热,并查找高温的原因:属气候炎热造成棚内高温的,应在棚顶覆盖草上喷洒冷水,并增加盖草厚度;属棚顶盖草太薄有光线射入造成高温的,应增加盖草厚度;属培养料内部产热造成高温的,应立即打签通气散热,必要时还要在外棚顶上喷洒冷水、加厚覆盖草。为防止强通风造成培养料失水干燥,播种后可在料面盖一层报纸,每天对报纸轻喷水,每次喷水量以报纸湿润为宜,不可对草料直接喷水。 铺盖面土菌丝吃料1/2—2/3时即可轻盖、匀盖3—4厘米面土。由于菇畦边缘产菇多、水分散失多、盖土损失多,故盖土较畦面加厚1厘米。畦面土用稻田深层土(或菜园土或已冻裂风干的河淤)4立方米,加50kg无霉烂的稻壳与15kg生石灰对水浸泡24小时后拌匀,用1000倍液的菇净和多菇丰混合液杀虫、灭菌,将土粒水分调至土粒可捏得扁、搓得圆、不粘手(约20%含水量)为度。 铺土后管理覆土到出菇约需15天,管理以调水、控温为主。第一周保湿吊菌丝,每天可少量放风;一周后菌丝开始爬土,故第二周要加大通风量,同时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土层水分在20%左右,促进菌丝扭结成蕾;两周后菇蕾形成,重喷结菇水,每棚每天用水量50kg左右,连用2天,3—4天可出菇。 秋菇管理保持棚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工作是打水、放风和采菇。采菇期调水的原则是菇多多打水、菇少少打水、无菇轻打水或不打水,始终保持覆土湿度在20%左右,采菇前不打水、高温时不打水,忌打重水和关门水,否则会导致死菇甚至料内菌丝死亡。控温保湿的原则是高温时早晚通风,低温时中午通风,喷水后强通风。秋菇前期,外界气温高于18℃,要求在早晚各通风2小时左右,早通风时采菇,晚通风时打水。秋菇中期,气温适宜,每天通风时间可相对减少,一般也早晚通风;秋菇晚期,外界气温低于14℃,应在中午气温高时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为1—2小时。采菇时用手轻稳菇顶、轻轻旋转,不可用力过大伤及小菇。 越冬管理12月中、下旬,气温低于5℃时蘑菇基本停止生长,此时可停水准备越冬,本地区一般采用干法越冬。①晾棚。停水后打开菇棚两头,昼夜通风2—10天,降低培养料含水量,达到畦面露白。②清杂松土。翻动畦面盖土,并拣除土内死菇、菇根、老菌丝。③调节土壤ph值。每标准棚用10—15kg生石灰制成粉状熟石灰,均匀撒于畦面并与面土拌匀,然后按畦面厚3—4厘米,畦边厚4—5厘米整平畦面土。④水、气管理。棚外温度高于棚内温度时,棚门昼放夜封;棚外气温低于0℃时,选择晴天中午适当放风,其余时间封棚。每隔10—15天,视面土干湿情况,适量补充水分,保持表层土发白,中层土微湿。⑤其它。雪天及时清除棚顶积雪防止塌棚,其余时间注意防火。 春菇管理3月上、中旬气温渐高,棚内温度达8℃以上时就要进行春菇生产。春菇管理的原则是随着气温升高放风量与喷水量相应增加。喷水原则为3月稳、4月准、5月狠。3月份第一次需重调出菇水,以后隔天轻喷水1次,每次每棚用水量20—30kg;4月份根据蘑菇长势适当增加喷水量,做到菇多多喷水、无菇轻喷水或不喷水;5月份气温高,水分蒸发快,也是产菇晚期,应适当重调水。放风方法参照秋菇生产管理。春菇结束后将棚架拆除保藏,以便秋天再利用。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是防重于治,防治结合,选用无公害农药。①无菌进棚,凡进入菇棚内的工具和料土均需严格消毒。②定期用药预防,每潮菇结束后,应立即清除畦面死菇、黄菇、菇根,必要时用菇净或多菇丰分别杀虫、灭菌。③采菇前不用药,在两潮菇间用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