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植物生活史 |
释义 | 植物生活史 ( Life cycle)又称植物生活周期 ,是指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以细胞分裂、细胞增殖、细胞分化为特征 ,最终产生与亲代基本相同的子代的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循环过程。 植物种类现存地球上的植物估计约40余万种,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可分为7大类,即藻类植物(algea)、菌类植物(fungi)、地衣(lichens)、苔藓植物(bryophyta)、蕨类植物(pteridophyta)、裸子植物(gymnosperm)和被子植物(angiosperm)。其中藻类、菌类、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因不开花结果,而以各种孢子(spore)进行繁殖,故称孢子植物(spore plants);裸子和被子植物因开花结实,以种子(seed)繁殖,称为种子植物(seed plants)。也有学者根据植物体内组织和器官分化的程度、生殖器官的细胞组成数目以及生活史中有无胚的出现等特征,将藻类、菌类和地衣划为低等植物(lower plants);将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划属高等植物(higher plants)。 生长发育无论是孢子植物还是种子植物,在其一生中都要经历生长发育和繁殖阶段。这两个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life 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孢子植物的生活史是从孢子萌发开始,直接长成为植物体,最后又产生孢子的过程;而种子植物是从上代个体产生的种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分化,发育为成熟的植物体,再经过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种子的过程。 植物繁殖繁殖是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切植物都具有的共同特性。通过繁殖,不仅延续了种族,还可以从中产生出生活力更强,适应性更广的后代,使种族得到发展。植物的繁殖一般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营养繁殖(vegetative propagation),是植物营养体的某一部分和母体分离(或不分离),而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一种为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是在植物体上产生无性生殖细胞­­——孢子,由孢子直接发育为新个体;另一种是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植物体产生有性生殖细胞——配子(gamete),配子接合为合子(zygote)或受精卵(oosperm),再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 原核生物的生殖方式是细胞分裂和营养繁殖,所以它们的生活史非常简单。在真核生物产生之后的一定阶段,才出现了有性生殖。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植物,在它们的生活史中都有配子的结合过程和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其生活史中存在着双相(2n)和单相(n)的核相交替。多数植物在整个生活史中,除了存在核相交替外,还出现了两种植物体,一种是能产生配子,行有性生殖的配子体(gametophyte),如果雌雄两种配子分别由两种植物体发生时,就有雌配子体和雄配子体之分,配子体是由孢子发育形成的,其细胞核染色体为单倍的;另一种能产生孢子,行无性生殖的称为孢子体(sporophyte),孢子体是由合子发育形成的,其细胞核染色体为二倍的。植物学把生活史中植物体细胞内染色体为二倍(2n)的称2倍体阶段(或称孢子体阶段),即无性世代,而植物体细胞内染色体为单倍(n)的称单倍体阶段(或称配子体阶段),即有性世代。在植物的生活史中,这两个世代交替进行,代代相传,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 植物通过以孢子体产生孢子行无性生殖和以配子体产生配子行有性生殖这样两个世代的交替,一方面可借无性世代产生众多的孢子,大量繁殖后代;同时通过有性世代中两性配子的结合,丰富孢子的遗传基础,增强其变异性和适应性,从而保证植物种族的繁衍和发展。藻类植物中较高等的类群, 如绿藻、褐藻和红藻的一些种类具有世代交替,而高等植物都有世代交替, 但不同类群的植物,这两个世代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植物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地衣及绿藻等熟悉的生物。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大约有 350000个物种。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个物种已被确认,有258650种开花植物15000种苔藓植物。绿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经由光合作用从太阳光中得到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