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
释义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是国家3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心裕华西路,原为清代直隶省最高军政首脑的办公处所,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简介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同时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后一直到宣统年间,这里一直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基本上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发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李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影响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起源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清王朝问鼎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被改为“直隶省”。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至光绪年间,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逐渐成为清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利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因直隶地处京歌,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

保定直隶总督署原建筑始于元,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启用。

历史

保定直隶总督署建于清代雍正七年(1792年),费时八个月完工,直到宣统三年(1911)清朝灭亡,始终为总督办公驻地。至今已有260余年历史。东西广130米,南北深220余米,占地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以两条南北更道相隔,将衙署分为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在中路,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并配以左右耳房、厢房等。

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省兴替发展至清朝兴衰成败的历史见证。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北方后,改保定路为保定府,知府衙署设在元朝的宣化堂。保定各府在宣化堂周转扩充基址,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衙署。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鼎燕京,保定近靠京师,地理位置日渐重要,遂将大宁都司移至保定,保定府署改为大宁都司署,府衙则在原址以东约三十步另行修建。自雍正八年(1730年)直隶总督署迁入办公,直至清朝灭亡,历经八帝180余年,驻此署的总督计有74人99任次,著名的李卫、方观承、刘墉、那彦成、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都在此任过直隶总督。该署曾多次镇压过农民起义,也有不少兴农治水、察吏安民的事例,历史内涵非常丰富,有“一座总督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清帝退位后,1916年直隶总督署变为直隶督军署,1920年8月改为直鲁豫巡阅使署,这里成为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策划于此署,1933年初,改为保定行营,1939年日伪河北省政府驻此署,1946年,国民党河北省政府驻此署,1947年国民党保定警备司令驻此署直至1948年11月保定解放。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驻此署,1958年省会迁津,保定专署驻此署,1968年保定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迁此署,1970年改驻保定市革委会,1979年,中共保定市委驻此署。1988年1月此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1月市委机关迁出,辟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地理情况

直隶总督署坐北朝南,为小式硬山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风貌。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坐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建筑布局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坐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坐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筑,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方公务事宜。大堂外月台下40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级衙署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定制,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结构。

直隶总督若坐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如今保存完好。衙署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有遇事深思熟虑,助其不足,及时补过之意。

此外,尚有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厢房门前有抱柱石,室内均为穿堂屋,开设后门,可直通东西更道和花厅。总督署的二堂是总督复审民刑案件,会见外地官员的地方。三堂是总督的书房和签押房。官邸及上房为督署的内宅,所以为掩人耳目,前有花墙与二堂相隔,两侧各有一门沟通东西更道,仅靠中间带顶的直廊和内宅门相连,成为入内宅的必由之路。四堂,正房面阔5间,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建筑小巧,院落幽雅,与大堂、二堂院相比,犹如两个天地。上房是总督及内眷活动起居的地方,生活气息浓厚。

院北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住处,并以回廊相连,成为署内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上房院住宅四周以房屋后墙、外墙及院内回廊多层包绕,对院外不开窗,封闭性强,可防风沙、噪音和外界干扰,加之庭院空间大、日光足,在院内栽植花木、陈设盆景,可构成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督署东路建筑,在清代自南而北依次为招待外地客人的寅宾馆、武成王庙、衙神庙、钱粮幕府院、存放文官车轿的库房、东花厅、外签押房、东北侧厨房以及供杂役、仆从人员居住的胥吏舍等。 西路主要建筑自南而北有武职胥吏居住宴乐之所──合乐轩、马厩、两进院落的刑名幕、考试武官射手的箭道,致祭旗纛的旗纛庙,西花厅、办事厅、花园等。

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从全国范围看,做为清代官式建筑的总督衙署,如今大多荡然无存,即使是残留的遗址,也往往历经改建,面目全非,已失去清代官衙的内涵,而充分体现雍乾时期建筑风貌,在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多年来一直为党政军界驻守,才得以妥善保护,因此它自然就成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研究,欣赏清代官式建筑的最好实物史料。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古衙的存在,对古城保定乃至河北历史、建筑等领域文化内涵的补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内部设施

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l米高的台阶上,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上书“直隶总督部院”。大门外还一组封闭性的院落,由东西班房、东西辕门、鼓亭、乐亭、照壁、旗杆等组成。大门前对称的两根旗杆由民国年间直鲁豫巡阅使曹银初建(复建于1994年),各高33.6米,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院内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已有460多年的树龄。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古柏群鹦”称为衙内一景。

总督署大堂,五开间

,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堂前有抱厦三间,堂外有砖砌的13米见方的露台。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的森严肃穆。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屏风上悬挂的“烙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室内陈列的公案桌、浩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物品,是总督的办公用品和出巡仪仗。该堂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分别是:“圭卤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勋富文年”,横批:“钧衡笃枯” ; “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横批:“调鼎凝厘”。此外还有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所写的对联:“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篇即是官溉”。大堂东西两侧的厢房,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房,是署内书吏办公的地方。其对面的戒石坊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制牌坊。南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北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蔑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总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见此篇,以示儆戒。

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

,是总督日常办公和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东侧室为议事厅,西侧室为启事厅,是总督与幕僚议事之所。立堂呈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庞廊贯通。托凛、廊檐、门嵋一手江南做法,雕刻精细。其木结构还留有宋、元风格。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

虽然直隶总督署的规模和等级与故宫无法项背,但它也是前朝后寝的格局,朝、寝的分界线就是二堂之后的内宅门,内宅包括三堂和四堂。三堂又称官邸,是总督的书房和内签押房(办公室),历任总督习经练字、著书立说,主要就在这里。直隶总督曾国藩在这里给莲池书院的学子们写下了著名的 《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 。四堂又称上房,这里花木繁茂,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

直隶总督署在清代自雍正至宣统8帝187年的历史中,历任堂总督74人99任次。其中多为朝中重臣,著名的有修建莲池书院、倍受雍正帝信赖的“模范督抚”李卫,有勤政廉洁的一代廉吏唐执玉,有兴农治水、被列为“乾隆五督臣”之一的方观承,更有清末名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李鸿章自同治九年继曾国藩之后任直隶总督,先后任职达25年之久,是直隶总督中任职最长的,这一时期是李鸿章为官的鼎盛时期,也是直隶总督权力的极盛时期。

庭审

李鸿章在任内,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俄条约》、《辛丑条约》,指挥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人侵保定,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外地训令“以礼相待”,侵略军大肆烧杀抢掠。11月6日,以英少将盖司礼为首的侵略军将校端坐在总督署大堂正中,将直隶护理总督廷雍等人五花大绑,在大堂跪审,并推出斩杀。这是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历史上的惟一一次“庭审”,留下了耻辱的一页。李鸿章的得力干将袁世凯,督直十余年,靠编练新军起家,后成为窃国大盗。历经沧桑的直隶总督署,承载了74位总督的功过是非,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时,1939年至1945年,日本伪河北省政府驻该署,又蒙受了一次民族耻辱。1968年前曾两驻河北省省会。300年为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0年10月19日,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山西省霍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内乡县人民政府、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联袂推出了“中国古代四大官衙国际旅游专线” , 即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古代官衙故宫,以及均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省霍州署、河南内乡县衙。这古代四大官衙,收藏了无数稀世珍宝,成为中国古代官衙的象征和见证,以特殊的魅力闻名于世。

气候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550毫米。这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有雪,夏季炎热干燥,春季多风沙,来此旅游一般以夏秋季为宜。

相临景点

清西陵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

白洋淀

满城汉墓

涞源风光开元寺塔

狼牙山

古莲花池

涿州

野三坡

冉庄地道站遗址

大慈阁

聚龙洞

定州贡院

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

涿州双塔

汉中山王墓

鸣霜楼

龙潭景区

腰山王氏庄园

阜平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

北岳庙

石佛国家森林公园

战国城

天生桥

紫荆关

抱阳山

大龙门城堡

开善寺

清真西寺

燕下都古城

三义宫

光园

昌利农业旅游示范园

曲阳桥乡淮军公所

永福寺

龙潭湖自然风景区

天桥瀑布群

白石山仙人峪

龙门天关

竞秀公园

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

药王庙

义慈惠石柱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倒马关

出土文物

2006年4月,在总督署西路修缮施工时,在官邸西墙36米处发现一个灰坑。灰坑面积约8平方米,堆积层厚约5米,1米以上为近代层,含有近代砖瓦及少量清代青花瓷片,此层下压元、金、宋地层,出土遗物主要有定窑白釉碗、盘等残片:

北宋定窑白釉碗残片

北宋后期至金代。敞口,深腹,平底,圈足,圈足较高,足墙外撇,足端沾有砂粒。器底足施釉不规整,外壁下部有缩釉现象。胎质细腻,釉色白中泛黄。高6.6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6.2厘米。

北宋定窑黑釉碗残片

北宋。敞口,弧腹,圈足。器型精巧,修胎规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黑亮,有微小的气泡。在烧造过程中,因温度不同出现施釉薄处呈暗红色,积釉较厚处为黑漆亮。高5厘米,足径3.5厘米。

金代弧腹定窑白釉刻花莲花纹碗

金代。敞口,弧腹,平底,圈足,足墙矮直,器型欠规整。碗心中央刻出一朵盛开的莲花和一张舒展的荷叶。其构图简单,刀法熟练,刻划流畅。外壁无纹饰。施釉规整,釉色白中泛黄,底有积釉现象。胎质细腻,覆烧芒口。高5.5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9厘米。

金代浅腹定窑白釉印花龙纹盘残片

敞口,浅腹,平底,圈足。盘心主题纹饰是一条神采飞扬的蟠龙,盘壁辅助纹饰为花卉纹和回纹。胎质粗松,杂质较多,釉色白中闪灰,釉面不平整。采用覆烧法,口部无釉。高6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6.7厘米。

元代弧腹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碗

元代。敞口,弧腹,浅圈足。内壁无纹饰,底部有三个支钉痕,外壁刻变形莲瓣纹。胎质粗松,施化妆土,釉色白中闪灰,外壁施釉不到底。高5.2厘米,口径17.9厘米,足径6.7厘米。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

定窑三彩龙纹三足炉残片

元代。盘口,直颈,圆腹,三足外撇,长方形扁附耳。腹部印龙纹。胎质粗松,白中泛黄,炉身施绿釉,龙纹施黄釉。高8.5厘米,口径9厘米。定窑不仅烧白瓷,也兼烧多种色釉及低温釉产品,这件香炉就是定窑生产的低温铅釉作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0: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