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口城址 |
释义 | 简介位于江西省泰和县城西南3公里赣江南岸,城址面积23万平方米,形状呈倒梯形,分为内外城。外城全长1941米,除西北部部分损毁外,大部保存完好。 内城平面呈方形,处在城内北侧,全长861米,面积4.3万平方米。外城现存7处豁口,西北角、南正中及北上中3处豁口可以肯定为城门。内城为东、西北、南面3处豁口,均可确定为城门。西北角城门宽35米,其底基距赣江水面落差仅2米,赣水上涨时,河水可直接入城内,推测可能为水门。西正中门宽28米,为“凸”形结构,从其上残存叠压瓦片分析,此处原可能为一处门阙。北正中城门宽15米,入门较陡,可分别进入内城和外城。内城西北门为“凹”形结构,似为“瓮城”,也有大量瓦砾堆积。 内城南门宽17.4米,城门两侧见大量瓦砾堆积,并采集到一块完整四叶云纹瓦当。 内城西南角有一长方形土台,为全城最高地带,东西长47米,南北宽35米,面积1645平方米,高出周围平地0.8米,高出内城其它地带约2米。城墙为土筑,城墙高度因地势的南高北低而相反,以使城墙四周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南城墙距地表4.5米,东城墙高10.2米,北城墙高20.5米。城墙顶宽2—3米,基宽20—28米。以北城墙基最宽。城外有护城河, 以南城墙及南侧断面可知,南侧护城河宽16.5米,深1.5米,东西两侧护城河宽30米,护城河由南往北流入赣江。 遗址现状白口城址于198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2001年9月到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泰和县博物馆一起进行了试掘,2004年12月正式发掘。出土了数百件春秋战国至汉晋时期的文物。考古发现,该城始筑于西汉,延用至东晋末年前后。 白口城址总面积达23万平方米,形状呈倒梯形,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长1941米,大部分保存完好。内城呈方形,位于城内北侧,长861米,面积4.3万平方米。现发现城门10处,其中内城西北门为“凹”形结构,似为“瓮城” 。城墙为土筑,城外有护城河,由南往北流入赣江。航空遥感拍摄的照片显示,白口城址保存较为完好,古城的布局、结构非常清晰。 历史与传说据《南史》、《陈书》等记载,南朝梁侯景之乱时,大宝元年(550年),陈霸先自岭南引军讨伐侯景,坐镇南康。高州刺史李迁仕在宁都人刘蔼等资助下,顺赣江而下,进击陈霸先。陈霸先派遣杜僧明据白口城加固城墙抵御,李迁仕则于其东面筑古城相对。次年,杜僧明攻破古城,俘虏李迁仕,送往南康斩首。是年六月,陈霸先进军西昌,驻白口城,当时“有龙见于水滨,高五丈许,五采鲜耀,军民观者数万人”,陈霸先一时威望大振,数年后代梁称帝建立了陈朝。 价值白口城为著名的江西省西汉十八县的庐陵县县治,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城址文化堆积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它可以作为江西乃至江南城址考古的一把标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白口城: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