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释义 | 词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读音zhī zhī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ī ,shì zhì yě。 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原句是---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全局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师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习气。 示例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著。——宋·陆九渊《与朱元晦书》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儒教殷王室的后裔,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其远祖遂成为宋国贵族,孔子出生于鲁国,地位亦由公卿下降而为士。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学无常师,尤其留意于周代的礼仪制度,以恢复周初的“德政”为自己的理想,并很早便以博学知礼而名闻遐迩。 “儒”在甲骨文中作“ ”,象形字,本义是沐浴儒身,指那些以为人相礼,祭祖祀神为本质的人。因相礼前他们必须沐浴斋戒,故称之为“儒”。 说到了儒家经典,就自然要提到《论语》。“论语”二字的解释有很多。《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说法有很多很多,现代人一般皆从《汉书》之说,将其理解为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 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美国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渊等。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最著名的一篇《关雎》。 中译英knows it for to know it, did not know for did not know, for knows.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when you know a thing, to hold that you know it; and when you do not know a thing, to allow that you do not know it. 当你知道一件事,说你知道它;当你不知道一件事,容许你说不知道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