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知行合一
释义
1 科学实践理论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理论概述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人物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王守仁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王守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主要成就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王守仁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王守仁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王守仁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著作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碑文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相关事件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2 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籍

图书信息

知行合一

作 者: 祝伟 著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1

字 数: 135000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208093447

定价:¥28.00

内容简介

进入市场,便是走进了一个凶悍的竞技场,在这里会遇到许多极致的颠覆和挑战;在激烈的交锋中随时都有可能在某一点上被彻底击垮。有抗击的系统吗?

市场的有效突破,要么喷薄而出,气势如虹;要么奔流直下,一泻千里。精心准备介入的时空位,会在一跃中瞬间掠过。在“惊顿”状态中,是“知行合一”,果断狙击,还是恼羞成怒,逆势阻击?

止盈了。继续运行,赢小利。遗憾!不止赢,又陷入亏损,止损。懊恼!亏损,止损了,又反转。自责!不止损,亏损扩大,终止损。愤怒!四次操作,三次亏损,一次小赢,岂有不亏之理?

面对市场上不断上演的神话和巨大诱惑,市场又总是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从长期统计看投资结果依旧无法摆脱一赚二平七赔的历史定律。

本书的目标就是使你成为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祝伟,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有近20年丰富的证券期货交易经历,曾先后在内地和香港金融机构担任投资交易管理工作。投资生涯始于1993年,随市场的兴衰几度浮沉,有着传奇般的投资经历,在证券期货投资领域积累了相当的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是国内为数不多,同时大规模参与过境内外主要交易所证券、期货、期权实际交易工作的资深专家,现为多家境内外机构的投资指导顾问。 在机构担任交易主管的股票投资生涯中,领略了世纪初互联网疯狂炒作的浮华。在中国庄股横行时代的末期,2001年10月22日中国A股市场发布国有股停止减持公告,次日利用疯狂的涨幅和巨大的成交量,在围城中果断突围,并于年底退出证券投资市场而转入期货市场。随后的历史表明这是果断正确的决定,规避了其后连续长达四年的熊市。 2005年后在香港从事美国金融衍生市场的日间交易。当年曾在英国伦敦发生地铁爆炸案当日,利用市场的恐慌性下跌,果断建立美国标准普尔指数期货合约多仓直至当日最低价位,并在随后当日反弹收复恐慌性下跌后获利平仓。在美国遭遇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期间,在美国政府宣布动用石油战略储备的前日,沽空商品原油期货,并获得较好收益。在华尔街这个常常对人类极限挑战的凶悍竞技场赢得了尊严。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2008年在5000多点高位指导国内一机构盘,在一路下跌之2000点之下的熊市中,当年获得近20%的收益,其成绩主要来自于长期训练出的交易控制力,并在下半年三大政策利好出台的前夕买入浦发银行,在连续涨停后退出。2009年初买入在香港上市的比亚迪股份和腾讯控股。这两支股票是现今中国上市企业中最符合价值投资经典理论的选择。

目录

前言

上篇 定势

第一章 交易新起点

一、现实与市场的思维转换

二、突破认识的瓶颈

三、两次颠覆性跨越

四、预期是市场动力之源

五、尊重市场,战胜自己

六、新的境界

第二章 交易策略

一、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

二、实战应用策略

中篇 定慧

第三章 交易过程:定性

一、市场定性

二、股票类型

三、期货市场

四、解读庄家

第四章 交易过程:定时

一、时间是巨大的能量

二、时间与效率的辩证统

三、时间策略

第五章 交易过程:定价

一、股票的估值

二、想象空间

三、跟踪趋势就是追随价格

四、股票与期货市场价格运行差异

五、历史的经验

第六章 交易过程:定量

一、正常市场状况下的持仓策略

二、非常规市场的集中持仓策略

三、持仓结构

第七章 交易过程:定止

一、止损

二、止赢

下篇 定心

第八章 交易行为控制

一、人性缺陷的制约

二、情绪凹凸的失态

三、人性的控制和情绪的管理

第九章 知行合一:钢铁般的执行力

一、知行合一

二、钢铁般的执行力

三、知行合一在交易中的贯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 知行合一

简介

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古老智慧的《易经》,曾长久地被误解为一本算命的书。随着科技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易经》越来越受到中外科学界、文化界的重视,西方学者称之为“一部奇妙的未来学著作”。

《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我们又如何才能够读懂古老而神秘的《易经》?而懂了《易经》的道理,对于我们的人生会有什么意义呢?

六十四卦代表了什么?是我们的祖先把宇宙所有的事情归纳起来,概括成的六十四种代表情境。六十四卦对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什么作用?是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按图索骥,明白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应把握的基本原则,清楚怎么应对。《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很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每个人的卦也都是由自己画的。

风水是传统文化。文化当然不和科学等同,要不干脆把文化部并到教育部或者科技部得了。有人担心这会是个糟粕文化。问题在于,文化上的糟粕不糟粕,要用什么来评价,来过滤?用科学吗?当今的科学远没有发展到足够成熟广大,广大到涵盖一切文化,判断一切文化,回答一切文化。”科学和风水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智者之音。

《道德经》竟有五千多家来注解,就可想而知了。平均一字一人来注解,这就说明《道德经》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像《道德经》这样重要的经典,我们是很难找上和它相匹配的。中国文化中哲理深奥的经典,人们经常说的就是《易经》、《道德经》等,《道德经》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但我们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老子的大智慧和老子深邃的认识。以浅显易懂的道理揭示道德经中的顶层智慧,是本书的宗旨。

《知行合一》该书从易经、风水、姓名、道德经入手为您通解智慧的符号,探求人生的生存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法则。

作者简介

伊能全生于1941年,籍贯山东,40年代随父母旅居香港。70年代旅美,一生致力于易学研究,为世界易学协会名誉会长。

作者年轻时海外求学期间偶得真传,师从罗汉庭大师,开创对易学研究的新征途。潜心研究易经30余载;成就一时无双。在香港先后出版过《易经正解》、《风水》、《易经姓名学》等等10余部易学的作品。作者将一生的心投注于对易学的研究中,所著学术文章,被多所海外院校列为教程。

全书内容介绍

卷一:大易贵真

第一章走进易经

第一节 易经的定义

第二节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易经》的内容

第四节《易经》的性质

第五节《易经》“阴阳学说”的源起与历史作用

第六节《易经》中的阴阳八卦学说

第七节《易经》的卦、爻符号的构成方式与文化意义

第八节 关于《易经》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易经中的科学与人文

第一节《周易》的科学思想

第二节 易经中统一物场的概念

第三节 太极八卦与自然科学

第四节 五行与物质

第五节 八卦与医学的发展

第六节《周易》的人文精神

第三章从太极到六十四卦

第一节 太极两仪

第二节 四象

第三节 八卦详解

第四节 六十四卦详解

第四章易经与养生

第一节《易经》的健康观

第二节《易经》说生命的基本物质

第三节《易经》告诉你不生病的智慧

第四节《易经》解读生命健康

第五节 八种卦象之人这样养生最有效

第五章易经与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 易经与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标

第三节 易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第四节 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

第五节 易经与坚持“五个统筹”

第六节 易经与和谐社会六大特征

第六章易经与管理

第一节 变易是管理的应有之义

第二节 不易是管理的本质所在

第三节 简易是管理的科学方法

第四节 易经与企业

第七章易经的哲学理论体系

第一节 易经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第三节《易经》中包含着“遵道重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观:

第四节《易经》中包含“对立统一,负阴抱阳”的辨证法

第五节《易经》中包含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

第六节《易经》哲理的总结和建议

第八章《周易》中的忧患意识

第一节 卦爻辞中深深饱含忧患意识

第二节 《易经》忧患意思时时处处提到

第三节 《周易》的忧患意思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第四节 天人关系是《周易》哲学的主题

第五节 守正中孚尚和是忧患意思思想之源

卷二:知行合一

第一章 中国传统与八字

第一节 八字的解释

第二节 八字基础知识

第三节 八字的排盘

第四节 快速查日法

第五节 八字流派综述

第六节 八字发展史

第七节 八字与五行

第二章 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第一节 阴阳五行是什么?

第二节 五行运动中的“天人合一”

第三节 生命在五行运动中的五大本能

第四节 阴阳五行的启示与推演

第三章 论命之方法及其体系

第一节 近代四柱论命体系及其沿革

第二节 没落中的古代其它论命法

第三节 古今诸贤对论命方式之看法

第三章 年月日时的八字关系

第一节 年月干支的循环重覆现象

第二节 日时干支的查对及五鼠遁

第三节 早子夜子与真太阳时

第五章 八字的排法及年始点之确定

第一节 四柱八字的排列组合

第二节 年柱干支的更换

第三节 冬至换年及阴阳五行干支的参考资料

第六章 八字岁运的排法

第一节 年柱的排法

第二节 月柱的排法

第三节 日柱的排法

第四节 时辰的排法

第五节 大运的排法

第六节 流年的排法

第六章 手相八卦与健康

第一节 掌中八卦位及明堂

第二节 十二条经络与手相

第三节 手掌中的八卦宫位

第七章 四柱八字相貌概要

第一节 五行论命的格局

第二节 先天命局

第三节 古代关于相术的研究

卷三:一鸣惊人

第一章 音调是汉语姓名学的基石

第一节 命名的艺术

第二节 汉语四个声调与命名

第三节 音律起名实例

第四节 音律命名的规律

第二章 汉字象形姓名学

第一节 汉字象形姓名学总论

第二节 象形测名法

第三节 偏旁部首与姓名学

第四节 汉字结构符号与姓名学的探讨

第五节 汉字命名基本常识

第六节 姓名的“原名补救”

第三章 三才五格姓名学

第一节 五格剖象起名法简介

第二节 三才五格起名法

第三节 五格吉凶判断法

第四章 名字的五行学

第一节 怎样划分汉字的五行属性

第二节 字义五行法

第三节 音韵五行法

第四节 数理五行法

第五章 周易与生辰八字起名

第一节 周易起名

第二节 周易起名的由来与历史背景

第三节 中国周易起名发展史

第四节 姓名学的周易命理研究

第五节 易经数理和五格数理

第六节 周易取名的要义

第六章姓名演八卦预测一生

第一节 现代易学与姓名

第二节 姓名演八卦预测

第三节《现代先天易学》排年卦的方法与作用简介

卷四:天地之间

第一章 风水学的科学理论来源

第一节 风水之气是微波

第二节 风水学古今人类建造的微波天线

第三节 科学风水中微波对人体的作用

第四节 科学风水中的风与水

第五节 住宅环境中如何利用科学风水

第二章 植物风水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关于植物的种类选择

第二节 关于风水植物的栽种方位

第三节 关于关于风水植物的数量

第四节 关于风水植物的大小

第五节 关于风水植物的形状选择

第六节 风水植物颜色的选择

第七节 绿色植物的卧室功效

第八节 植物风水与健康

第九节 植物风水的科学原理

第三章 人生健康与现代风水

第一节 健康风水十大总则

第二节 让孩子聪明健康的卧室风水

第三节 镜子风水与健康的大学问

第三节 电器风水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第四章 时钟风水与健康

第五章 装饰品的风水与健康

第六节 鞋柜的风水与健康

第七节 窗户风水与健康

第四章 家居风水的科学建议

第一节 室内设计与风水

第二节 旧住宅的内部修缮与风水

第三节 家具布置与风水

第四节 室内不良结构与风水改进

第五节 色彩与室内风水

第六节 室内植物和水

第七节 住宅装修中有关风水的宜与忌

第八节 阳台的风水

第五章 阴宅风水的影响

第一节 阴宅风水与风水法则

第二节 风水的中明堂准则

第三节 阴宅风水建筑与山川的关系

第四节 阴宅风水的龙穴砂水

第五节 阴宅风水的派别

第六节 阴宅风水的源头

第七节 怎样看阴宅风水

第六章 办公室的风水大全

第一节 办公选址

第二节 办公室装修风水

第三节 办公室风水布局

第四节 办公室风水摆设注意事项

第五节 办公室座位风水注意事项

第六节 老板办公室风水

第七节 办公室植物风水

第八节 公司财务室风水

第九节 办公室养鱼风水

第十节 办公室风水禁忌及化解

第十一节财神安放

第七章 住宅风水不好时怎样改造

第一节 厕所方位不良的改造

第二节 厨房方位不良的改造

第三节 楼梯方位不好时怎样改造

第四节 前门方位不好的改造

第五节 神坛摆设不好怎么办

第六节 窗户方位不好怎样改造

第七节 孩子的房间不好怎样改

第八节 卧室方位不好怎么办

第九节 住宅上大下小怎样改

第十节 住宅缺角怎样改

第十一节住宅凸出怎样改

第十二节房顶不好怎么改

第十三节钢筋混凝土的住宅不好怎样改

第十四节庭院水池不好怎样改

第十五节地基不好的住房怎样改

第十六节三角形土地上住宅怎样改

第十七节住宅三面受到道路包围怎么办

第十八节住宅空间不好怎样改

第十九节房间内镜子与玻璃摆放不好怎样改

第八章 中国传统风水的研究历程

第一节 风水的状况

第二节 探讨不同“风水”名称及其关系

第三节 风水的定义探讨

第四节 “风水”形成的历史考证

第五节 风水的实质

第六节 风水研究的范围

第七节 对社会风水的研究

第八节 “三吉六秀”结构

第九节 风水效应分析

第十节 风水的选择途径

第十一节重审风水学的最终目标

卷五:人间正道

第一章 道法自然观的核心体系

第一节 宗无为与法自然

第二节 辅万物之自然

第三节 天道自然与万物为一

第四节 大自然的沦落与道的启示

第二章 无为而治五千年

第一节 老子心中的道

第二节 老子的无为思想

第三节 “无为”的含义

第四节 建立在无为思想上的圣人论

第五节 老子于无为思想的因果观

第六节 “无为而治”的光辉历史

第七节 无为思想的具体应用

第三章 有无相生的辩证逻辑

第一节 "有无相生"之"生"为生存之义

第二节 "有无相生"属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层次

第三节 "有生于无"属于绝对的逻辑思维层次

第四节 "有生于无"之"生"为生出之义

第五节 有无相生的层次推进

第四章《道德经》中的自由思想

第一节 老子自由思想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本论天道自然人道自由

第三节 非主宰论

第四节 天道宪政

第五节 自由之花永远盛开

第五章 老子的思想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 无为教化

第二节 教育的环境

第三节 老子的教育目的

第四节 老子的道德教育内容

第五节 老子的道德教育方法

第六章 道德经中的宇宙洪荒

第一节 中西儒道的宇宙论

第二节 关联性的宇宙论是一种预设开始

第三节 道家宇宙论的形成

第四节 道家“宇宙论”的经验论

第五节 道家用比喻方式说宇宙

第六节 “太一”是宇宙起源

第七章 老子的辩证思维

第一节 思维方式

第二节“反者道之动”

第三节“弱者道之用”

第四节 误解的澄清

第五节 老子辩证法的缺陷

第八章 老子之道的解构

第一节 “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意义?

第二节 老子的“本源之道”

第三节 老子的“规律之道”

第四节 “本源之道”与“规律之

有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从策划到完成初稿历时五年,历代贤哲有关《易经》的研究与著述,往往穷毕生之力,著作之富,亦属汗牛充栋洋洋大观,可惜的是历代的《周易》名家,都没有把他们的方法与心得,明白地告诉世人,因之史家多记其事而略其法,寻章摘句,望文探幽者,虽连篇累牍,然亦说多纷歧,使人如坠云里雾中,乃士大夫之易,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没有多大的帮助。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不就是和《易经·系传》所说的“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的道理是一样的么?《易经》的一切作为,都是在“明于忧患之故”为目的。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系统化、整体平衡、中庸和谐、中和为美、内外一致、无中生有、小中见大、柔弱胜刚强。这与现代科学提出的系统论、全息论的理念是一致的。本书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各地许多传统文化专家的关注、鼓励和鞭策,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总之,《知行合一》可说是伊能全国学教授学的心得报告,其中揭发了很多千古不传的秘密,也有些是他个人独到的创见与发明,虽不敢说已得三圣之密钥,但却把文化之源与我们人生的关系,更拉近了一步。如同前面说过,传统文化是与人人有关的,我们希望人人都能获得传统文化的帮助,无论你是政治家,企业界的领导人,抑是初出茅庐被领导的上班族,是“潜龙勿用”的在校学生或“飞龙在天”的功成名就、爬上事业巅峰的大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8: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