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优林 |
释义 | 郑优林,男,2000年7月毕业于南昌师范学院化学系本科。中学一级教师,西湖区优秀班主任。工作上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善于总结归纳教学经验,在课堂中能把握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效果显著,所著论文《诱思探究法在初三复习中的应用》,《浅谈新课标下科学作业的交互性》在临安市获奖。现在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民办公益中学教书。 总结本学期的我们教育集团又进行了各课的教研活动——五项评优活动(包括教学大比武、理论考试、出一份试卷、写反思和实验操作大比武等),在教学大比武中,我们科学组的所有年轻老师全程参与了备课、上课、听课和全体科学老师参与评课,进行了大量的课堂教学上的探索与实践,大家普遍感触良多,教师们亲身体验到课堂教学氛围的变化,感受到了不同老师的不同课堂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课课堂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宗旨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堂上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要做到这些还是特别难的。 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上要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如科学探究模式、实验探究模式等,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的,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不能挫伤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会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朝着我们的课堂目标一步一步的逼近,直至完成我们所需要探究的课题。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引入质疑) 我们每一堂课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我们初二年级的课题《大气压》,在引入的时候就结合水的压强,深水鱼出水后容易鱼鳔爆裂而死、老师为什么能“空中悬纸”、“空手吸盆”和我们神七宇航员在太空为什么要宇航服的保护,引导学生质疑。更好地理解大气压的存在做好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初二年级的课题《大气压》,重点是怎样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在引入课题后提出,大气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我们怎样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呢?还有在《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内容中,为什么有些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大些,有些却很少?围绕这些重点,我们引导学生展开探讨。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既然存在大气压,我们又生活在大气之中,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大气压的存在啊?围绕这个质疑,我们展开讨论,要使大气压的效果表现出来,我们应该提供怎样的条件或设置怎样的意境呢?并逐渐过度到大气压的大小测量上。 4、从实验器材和药品上质疑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大气压很大,我们怎么样才能测出大气压?为什么做实验的时候不用水而要用水银? 三、个人上课后的体会 我认为大气压实际上是由: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三部分。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自我觉得宜采用先现象后理论,在比较中得结论的教法。因为抽象,更要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从呼吸气感知空气的存在,到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到分析实验中怎样显示大气压的存在,再回到实验现象的解释。一步步,由现象到理论。在此基础上,以实验为载体,以现象为模型,设计测定大气压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提出问题,不停地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程序。以往的教学学生缺少一种自己探究的经历和过程,缺乏思维的深刻性,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要求。探究型教学模式一改常规,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去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这样一来,学生潜在的那种探究热情立即被激发出来,教师所能想到的那些方法,学生也能想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各种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习科学的思维和素养,也能在自己大胆的设计中尝到了甜头,奠定了探究学习的基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