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义达 |
释义 | 郑义达,1918年10月出生,安徽省砀山县人,1938年9月入伍,1939年4月入党。先后参加过百团大战、延安大生产运动、保卫延安、大同战役、青海战役、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和战斗,历任延安抗大学员、股长、政治教导员、团政委、邢台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邢台军分区顾问等职。 中文名:郑义达 国籍:中国 出生地:安徽省砀山县人 出生日期:1918年10月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抗日军政大学 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主要成就:参加保卫延安大同战役青海战役抗美援朝 生平简介郑义达,1918年10月出生,安徽省砀山县人,1938年9月入伍,1939年4月入党。先后参加过百团大战、延安大生产运动、保卫延安、大同战役、青海战役、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和战斗,历任延安抗大学员、股长、政治教导员、团政委、邢台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邢台军分区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1年离休,现休养在邢台军分区第二干休所。 1938年6月,郑义达从江苏运河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已经开始,中华民族正在危难之中,许多青年学生走上了抗日救国道路。郑义达在学校读书时,就曾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对党有了一定的认识,毕业后,他没有到国民党的军队中去,而是选择了到解放区延安,参加人民的军队。当时到延安的路遥远艰险,国民党设卡封堵,郑义达同几个热血青年扒火车,渡黄河,躲过敌人的封锁,历经10多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解放区延安,找到了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抗日军政大学学员。 人物生平当时的抗日军政大学由毛主席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兼政治委员,亲自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学员以从部队中抽调干部为主,并招收从全国各地来延安的爱国知识青年。郑义达就是其中的一名青年,他在抗大被编入3大队第10小队。抗大期间,他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各科成绩都是优秀,1939年4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曲家冼星海亲自教他们学唱《保卫黄河》等抗日歌曲。毛主席还给他们讲了课。听完课后,他跑过去请毛主席签名,毛主席用笔苍劲有力地写了“光明”两个字,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毛泽东”。郑义达非常激动,从此,他就把毛主席的签名日夜珍藏在身边,革命士气更加高昂,完成了从一名热血青年到抗大学员的彻底转变。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政治处任干事。1940年夏,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历经三个阶段。他作战勇敢,破坏敌人的铁路和桥梁,积极做好战士的思想工作,并向老百姓宣传抗日政策。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后来,所在部队响应毛主席号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来到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47年3月初,国民党军集中34个旅25万人的兵力,从南、西、北三面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进攻,延安保卫战开始。时任营政治教导员的郑义达,所在部队遭到了敌人的伏击。他带着一个连率先突围,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了敌人的包围。战斗中,他骑的战马被炸死,跟随他的通讯员也光荣牺牲。由于通讯员带着他的挎包,珍藏在包里的毛主席的签名也遗失了。但毛主席的签名却永远铭刻在他的心上,鼓励他为迎接新中国的到来而浴血奋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