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喉性心肌炎 |
释义 | 白喉是一种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咽扁桃体炎和(或)喉炎、咽喉部典型灰白色假膜形成及其外毒素所致中毒症状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合并心肌炎,称为白喉性心肌炎,系白喉最严重的合并症和主要死亡原因。 病因分析白喉性心肌炎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与病人或带菌者接触而感染,常限于上呼吸道,形成坚韧的假膜,紧附于其下的组织,用力撕开即出血。假膜开始出现一侧扁桃体的咽区,严重病例可延及另侧扁桃体及悬雍垂、软腭、咽壁并可延伸到喉、气管、支气管而引起支气管阻塞,最后缺氧而死。白喉也可表现为皮肤型,偶尔侵害眼、中耳、颊黏膜、生殖器,常为继发性。全身影响主要是心肌炎、周围神经炎、系白喉外毒素引起。 病因分析白喉性心肌炎心肌受损的机制是由于白喉杆菌释放毒素,干扰氨基酸从可溶性核糖核酸转换到多肽类结构,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仅在其损伤处的皮肤和黏膜局部生长繁殖。但所产生的外毒素毒性极强,机体吸收后可产生毒血症状,并导致全身性病理变化,以心肌、肾上腺和末梢神经为主。白喉性心肌炎主要累及心肌细胞和心脏传导系统,其病理改变早期可见心脏明显扩大,心肌细胞呈混浊肿胀和脂肪变性,继之出现多发性灶性玻璃样变性、颗粒样变性以及心肌细胞坏死,附近伴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晚期可有结缔组织增生,心脏传导系统可发生变性、坏死及瘢痕形成,导致传导系统功能异常。 白喉杆菌的外毒素可引起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导致变性、坏死和瘢痕形成,常见于白喉病的第1周末和第2周之初。第2周末可出现恢复性改变,包括肉芽组织形成,心肌病变恢复胶原组织及成纤维细胞增生。至病程第3第4周心肌可有瘢痕组织形成。 临床表现白喉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及心肌损伤。周围循环衰竭常在病程第1周末发生。患儿突然显示休克,皮肤苍白、四肢厥冷、脉搏加快而弱、血压下降、心电图大多正常,可能由于白喉杆菌外毒素作用于血管运动中枢或末梢血管所致。 心肌损伤常发生于病程的第2周末或第3周初。患者多处于恢复期,突然发生心律异常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皮肤苍白或青紫,心动过速,呼吸急促,不能平卧,脸部浮肿,肺部发现罗音,肝脏肿大,心音低钝,可发生奔马律或心律不整,但无有意义的杂音,往往表现严重的心律异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等,可致阿-斯综合征。心电图及心脏X线片所见,一般与心肌炎相同。 白喉性心肌炎的预后严重,并发重度传导阻滞者,病死率很高,但恢复后一般可痊愈,很少遗留心脏病。 本病多见于儿童,冬春为多发季节。主要由飞沫传染,亦可经玩具,衣服和用具间接传播。有以下临床表现特点: 1、白喉病的征象包括发热恶心、呕吐,在咽、喉、鼻,偶尔在皮肤及其他部位有白喉假膜形成,局部淋巴结肿大,可出现“牛颈”等。白喉尚可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吸气时有蝉鸣音或出现“三凹征”。 2、循环系统受累表现包括乏力、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体检有心脏轻至中度扩大,心音低钝,可呈胎样心音,心动过速或过缓(多为房室传导阻滞现象),心尖区可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和舒张期奔马律,广泛心肌病变可造成心源性休克,多在起病后第2周发生,常先有皮肤苍白、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继之出现四肢厥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征象。此外白喉杆菌外毒素对周围小血管及血管舒缩中枢的毒性作用,也可能是导致本病休克的原因。亦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征象,包括肺淤血和体循环淤血的症状、体征。 并发症1、心律失常 白喉性心肌炎易出现心律失常的表现,其中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颤动、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等,严重者可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2、心力衰竭 重症白喉性心肌炎由于心肌损害广泛而严重,可出现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3、心源性休克 当白喉性心肌炎心肌损害严重而且范围广泛时,可因心脏搏血量减少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可有血压下降及周围组织灌注不足等表现,严重出现心源性休克。 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有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严重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可见中毒颗粒。 2、细菌学检查 在假膜和黏膜交界处涂抹,进行涂片检查和培养,常可找到革兰阳性杆菌或白喉杆菌。细菌培养亦可获阳性,必要时可做细菌毒素试验和毒力试验。 3、其他 以2%亚铁酸钾溶液涂抹采集健康搜索的假膜,可见假膜变为黑色。 其它辅助检查: 1、心电图 早期即可见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窦性心动过速常见,其次为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完全性传导阻滞者预后凶险,多在急性期死亡。其他可有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颤动等心电图异常。 2、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脏呈轻度至中度增大,心搏普遍性减弱,心功能测定常有心排血量,射血分数降低等改变。 治疗方法1、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给予白喉抗毒素4万~10万U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滴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40万~80万U肌内注射,1次/d,疗程7~10天。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40mg/(kg·d),分4次口服,疗程同上。此外,利福平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也有效。 2、绝对卧床休息 一般卧床休息时间不少于2个月,直至心脏完全恢复。因为有时极轻度的体力活动,如在床上坐起,去厕所大小便,即可能引起猝死。 3、适当应用营养心肌的药物 如ARP、CTP、辅酶A、泛癸利酮(辅酶Ql0)、维生素B1、维生素C、肌苷及1,6-二磷酸果糖等。 4、纠正心衰及周围循环衰竭 心衰者应给予低钠饮食和限制水分摄入,慎用洋地黄类制剂,一般可先给予毒毛花苷K(毒毛旋花子苷K),成人每次0.125~0.25mg,儿童每次0.007mg/kg加50%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视病情可应用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洋地黄用量应控制在常规剂量的1/2~2/3,以免发生中毒(此时病人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易致过量中毒,应用时剂量宜小,但效果多不明显)。如并发周围循环衰竭时可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间羟胺等。 5、纠正心律失常 对于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引起心排出量减少者,可应用阿托品、山莨菪碱或异丙肾上腺素0.5~1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缓慢静脉滴注,必要时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如出现心动过速,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应用利多卡因、溴苄铵或普鲁卡因胺等治疗,但剂量应比常规用量小,以免过度抑制心肌。此外,尚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及支持疗法等,均不容忽视。 预后预防预后在应用抗毒素前,白喉性心肌炎的病死率较高,尤其是儿童可超过50%,成人约25%。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已很少能见到该病。白喉的病死率在应用抗毒素前可高达30%~45%,在应用抗毒素后,显著降低。据我国部分地区统计,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病死率分别为10.3%、5.6%和3.3%。此病治疗的早晚、临床类型等均与预后密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合并心肌炎。 白喉性心肌病的病死率很高,主要是出现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休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预后恶劣,急性期病死率甚至高达90%。 预防1、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患者至症状消失后2次鼻咽部培养阴性。 2、切断传播途径。 3、提高机体免疫力。可用白、百、破混合菌苗或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注射。 4、对卧床休息6周以上者,静注葡萄糖和维生素C,严重者可用激素,可肌注或静脉输注三磷腺苷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