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政治视域的刑法思考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 刘树德 著 丛 书 名: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1104071出版时间:2007-10-01版 次:1页 数:307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法律 > 刑法 内容简介“政治视域”由“政治”和“视域”两词组成。理解政治视域的刑法思考,关键在于对“政冶”的框定。在我国,“政治”一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相当宽泛而意义相对模糊的术语。此处“政治视域”巾的“政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一些刑法问题进行政治视角的分析,例如刑法类型的政治分析,刑民立法的政治性论争等;二是对刑法中一些与政治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例如政治犯(罪),剥夺政治权利的革新,“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罪”的设置等;三是对一些刑法问题进行权力分析,例如刑事立法权的运行,刑事法律解释权力的配置,附属刑法立法权力不同语境的追问等。通过此种跨学科的“政治视域”研究,意在促发围人对“政治”的适度关注。 作者简介刘树德,又名邵新、辛劭。男,1970年10月生,湖南省新邵县人。1990~200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9月~2003年6月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0年7月至今在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刑二庭、研究室工作,2004年1月~2005年6月被借调至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1994年通过律师资格考试;1996年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2003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2002年被聘为湖南大学副教授;2004年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06年被聘为广州大学教授。曾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当代大学》、《刑事法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学术专著《宪政维度的刑法新思考》、《罪状建构论》、《空白罪状》、《绑架罪案解》、《牵连犯辨正》等10余部;合著《保险法规监管》(孙运英等)、《在大案要案的背后》(苗有水)等30余部。 ·查看全部>> 目录第一章 刑法类型的政治分析 一、宪政刑法与非宪政刑法 二、法治刑法与非法治刑法 三、自由刑法与威权刑法 第二章 关于政治犯罪的思考 一、内国刑法中“政治犯罪”的思考 二、国际刑法中“政治犯罪”的思考 第三章 刑民立法的两次政治性论争--以双方所持宪法理据为中心 一、1990年围绕应否修改反革命罪的论争 二、“物权法(草案)”是否违宪的争论 三、两次论争的若干比较思考 第四章 附属刑法立法权力不同语境的追问 一、附属刑法的表现形式 二、附属刑法的规定方式 三、附属刑法的两个解释学问题 第五章 刑罚权迷思还是立法权惯性--关于“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思考 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立法概览 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功能定位 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范解释 第六章 晚近刑事立法权力运行的若干思考 一、刑事立法权力物化新形态 二、刑事立法权力裁决性的凸显 三、刑事立法权力运行的适度与理性 第七章 刑法立法解释权力的配置及运行思考 一、现行法律解释权力配置若干问题的思考 二、立法解释及刑法立法解释学理界定若干问题的思考 三、刑法立法解释权力运行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八章刑事民主立法中专家参与的文本实证分析 一、“民主集中制”的一般性理解 二、刑事民主立法中专家的参与 第九章 “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罪”类罪设置的反思 一、“民主权利”是“about”还是“of”关系 二、“民主权利”是宪法学概念还是刑法学概念 三、“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罪”是保留、并存还是更名、分立 第十章 “剥夺政治权利”的宪法解释及去政治化改造 一、作为限权条件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宪法解释 二、作为刑种的“剥夺政治权利”去政治化改造184 第十一章 合理界分立法事权和司法事权--晚近司法解释“出罪”与“升格”现象的评析 一、罪状要件设置与档次划分是立法事权 二、具体罪名法定从重情节的规定是立法事权 三、《刑法》第13条“但书”的出罪机能发挥是司法事权 第十二章 刑法若干政治类语词疏议 一、“国家工作人员”疏议 二、“恐怖主义(犯罪)”疏议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疏议 第十三章 司法民主、司法为民及司法改革的关联思考--一位参与司法改革实践的刑法学人的理论初探 一、“司法民主”范畴的界定与确立 二、司法为民及司法民主的关联思考 三、司法民主的具体形态 四、司法民主理念对司法改革的影响 术语索引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