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正川密码 |
释义 | 书名,刘川郁作,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出版。正川公司为亚洲最大的管制瓶生产基地。该书介绍了邓正川和他创造的正川公司的成长历程,在某种意义上,“正川的成功是对改革开放大方向正确的最好诠释”。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802342750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市场价:¥30.00 内容简介正川公司,这个名号是如此陌生,但是你知道吗,中国有13的中西药包装用的都是正川公司生产的玻璃瓶。换句话说,只要你用过注射剂、喝过口服液,就可能用过你并不熟悉的正川公司的产品。 更令人惊奇的是,正川公司的缔造者是重庆市北碚区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做医药包装之前,他除能干一手好农活,还是一个优秀的石匠,重庆著名的朝天门码头,就有他叮当钢凿的痕迹。 农民、石匠、医药包装大王是怎样复合于一个人身上?其中有多少精彩的故事7有多少惊心动魄的过程?其间有多少予人启迪的秘诀?我们很好奇,我们认为我们的好奇是值得分享的。基于此,我们尝试走进这个公司,探寻一位石匠变身医药包装大王的内在逻辑。 作者简介刘川郁,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现任某都市报新闻部主任。先后30余篇新闻稿获得省(市)级以上新闻奖。2008年1月曾策划出版《社会新闻报道手册》。研究涉及新闻采编策划、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危机传播、软实力建设、传统武术文化等领域。 杨艾祥,高级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记者出身的企业观察者和研究者,是《马云创造:颠覆传统的草根创业者传奇》、《巨人归来:从平民创业者到500亿中国IT首富的商业传奇》、《马云再创造:网商帝国崛起的一千零一夜》等畅销书的作者。现就职于商界传媒。 杨艾祥,男,1980年1月14日生于重庆。他虚荣而上进,这使他2002年大学一毕业就有机会成为曾一度红火的《21世纪人才报》的编辑,也有机会在2004年在北京参与创办《TEAM》以及2005年加盟《大学周刊》之后参与创办热度网络。后来他在商界传媒谋了个位置——办网站、做杂志。 在此之前,他还炮制过: 《巨人归来(从平民创业者到500亿中国IT首富的商业传奇)》 《互联网下的蛋:12位网络创业者制造的传奇》 《马云创造——颠覆传统的草根创业者传奇》 《把自己做成品牌》 《走火入魔的英语》 编辑推荐它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口中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但又名不见经传的创新的中小企业;它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好成绩。 缩影;创造它的并不是明星式的CEO,而是一个默默工作着、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甚至文化程度都不高的小人物。 目录引子 第一章 苦难岁月:荣辱悲欢付一笑/7 困顿童年:“卖线”的儿子会拉线/9 初闯天下:挥汗拼搏一〇三/15 商业启蒙:石匠新学做买卖/20 惊人一跃:农家子弟搞玻璃/26 第二章 另立门户:1988年独闯江湖/31 秋灭决策:l8个人的小作坊/34 初露锋芒:产品定位差异化/39 顺应时代:体制中游刃自如/43 品格优势:小细节显大智慧/46 第三章 星火燎原:管理思维大启蒙/51 身先士卒:一级做给一级看/53 反省管理:企业热推自我批评/58 以软促硬:星火燎原风正好/61 核心问题:思想就是牛鼻子/67 第四章 链条整合:机械化企业练“内功”/71 能源危机:扩大规模的绊脚石/73 一箭双雕:企业和人才一并收/78 质量事故:小插曲造大影响/80 双面领导:严厉背后有温情/87 第五章 兵进篆塘:民企劲推“学习力”/93 英雄本色:该出手时就出手/95 成长“财富”:改造比兼并更艰辛/100 兼容并包:向毛主席学传播/104 力量源泉:学习学习再学习/108 第六章 拐点1997:正川“走进新时代”/11: 迎风启帆:善把时代的脉搏/115 自我开刀:借来外脑闹革命/118 勇立潮头:首次试水股份制/122 崭新乐章:新公司的新跨越/125 第七章 人本管理:识人者人拥护之/1 31 敞开胸怀:向大企业学用人/133 育才理念:人才要从基层干起/136 求才风度:你是厂长我就“挖”/138 红色管理:民企“三讲”动真格/142 相信现场:你能发现真实的人/148 第八章 兼并川灯:正川变身“小巨人”/153 气势如虹:顶着压力兼并川灯/156 谈笑风生:兼并智慧成佳话/163 高瞻远瞩:泡沫之中抓机遇/166 大鹏展翅:正川荣膺“小巨人”/170 第九章 突飞猛进:药包巨头再振翅/177 铸牢根基:《基本法》核心是专注/179 国际视野:布点龙风含义深/185 与时俱进:正川再掀新股改/190 急流勇退:老板热爱当“老师”/192 第十章 正川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197 小事不小:解决退休员工的生活/199 后继有人:公众公司与带儿子上路/203 前程万里:健康之星耀神州/208 附录一 邓正川的人生路径图/213 前商业史时代/213 为集体而奉献/214 滩口玻璃厂时代/216 正川时代/217 附录二邓正川语录/219 后记正川正好/222 序言为《正川密码》一书写序,不是我之所长,但是,我不能推辞。这不仅仅因为正川先生与我有着近20年的工作情谊,还因为正川先生及正川公司对医药包装事业发展的那份执著,一直深深感动着我和我的同事们。 记得那是最后一次见到正川先生,正值正川公司新厂区落成,他兴致勃勃地带着我和我的同事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参观,他用老人看孩子一样温柔慈爱的目光环顾优美的厂区,还不时地把那深邃的目光投向不远处苍茫的群山,以及没入那苍茫之中的似乎永远走不完的高速公路,向我描述着企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他那纯朴的笑容宛在眼前,他那浓浓的川北口音言犹在耳。我无法相信他已离去,总觉得下次协会的理事会上他还会带着反复斟酌的意见前来参加。至今,我的手机名片夹中仍保留着他的电话号码。 20年前,国家百废待兴,各种产品几乎都短缺。那时国有企业占据着技术、资源、渠道的优势,而在长江上游、嘉陵江之滨,正川先生一手创办了滩口玻璃厂——正川公司的前身,显示了他非凡的胆识和魄力。从此正川先生和他带领的企业不怕困难,抓住机遇,紧跟着时代变革的脉搏勇往直前,建立了目前亚洲最大的管制瓶生产基地。 正川公司历经医药市场风雨的洗礼,不断成长壮大,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这与30年来国家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密不可分,正川的成功是对改革开放大方向正确的最好诠释。另一方面,正川企业的成功,是正川先生艰苦奋斗的成功,无论哪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正川先生的烙印。 文摘从此,玻璃或者说是医药包装的健康产业将改写邓正川的人生之路,这将成为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行业,而这个行业也由此诞生邓正川的传奇。 如果是现在的环境,如果由一个管理学大师经过缜密分析,邓正川当年从石匠到造玻璃的想法肯定会胎死腹中。 一个项日的启动,需要资金、人才、资源。而当时的邓正川几项条件或者不具备,或者很薄弱。 邓正川首先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创办大地玻璃仪器厂的时候,他自己还没有见过多少玻璃仪器,而事实上,他的家乡重庆市北碚区滩口乡,也没有牛产玻璃仪器的任何优势。 常青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那个时候,做玻璃仪器,他什么都靠不上,当地既没有原材料,义没有技术积淀,更没有生产设备。 他凭什么就坚定地认为玻璃行业是有机会的,并且在多年以后创造了大地玻璃仪器厂的辉煌,后来更足创造了正川公司的辉煌? 需要知道的背景足,在陈家国提出建议的时候,邓正川在国有企业干了3年,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经验,还先后开办了两个厂。他有足够多的选择机会,比如去和当时的重庆洗衣机厂合作,给他们生产电动机——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只需要招几个人来做就可以了。 但是,根据陈大安的说法,邓正川不喜欢那样的项目。他们一起去重庆洗衣机厂淡合作的时候,邓正川对陈大安说:“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干一辈子有什么意思呢?和种一辈子地也没有区别吧!我们要搞一点大事情。” 而事实上为了“搞一点大事情”,邓正川已经积累了几十年了。 但是,在陈大安看来,这个传奇的开始并不顺利。 那时候,邓正川名义上是大地玻璃仪器厂的厂长,但实际上,他既是厂长,又是工人,还是搞销售的。 后记关于邓正川和他创造的正川公司的传奇,显然这只是开始,谁也无法预计它的未来。 尽管我们总愿意以第三方的姿态来看这个传奇,以保持写作的独立性。不过,遗憾的是,我们或多或少被创始人邓正川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被这家企业的低调、严谨所触动。 本书撰写的时间正是正川公司陷入对老董事长辞世的悲痛期,或者说是广大正川人化悲痛为力量、奋发前进的时间。我们在这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也许更能显示这家企业的真实。 不过,关于邓正川或是正川公司的秘密,还有更大的挖掘空间。 “装载健康,正川正好”几个大字被刷在正川公司高耸的烟囱上,也刻在每个正川人的心灵深处。但是,这家公司是否是一家健康的公司,才是我们这样比较挑剔的作者最关注的话题。 现在,我们应该为这个话题下一个结论——是的,正川公司不仅装载健康,更是一家健康的公司。 它的健康不仅表现在公司的财务上,我们更看到了这家公司健康管理的能力:20年来,正川公司花钱最多的事情就是内部学习和请外脑对公司进行监控和制定战略。请注意,他们总是选择几家外脑公司同步会诊。 这样的意识,是很多企业所没有的。仅仅从这个角度,就足够让人相信正川公司的前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