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光日冕17点观测 |
释义 | 白光日冕17点观测是2009日全食科学观测活动项目之一。 沿着日食中心线,在西起云南、东至洋山港总共2500公里的区域内,从9∶03到9∶43,每隔2分钟日食路程设一观测点,一共设约至少17个观测点,以获得日全食期间连续40分钟的日冕特别是内冕的白光像数字资料。如果天气条件完美,这将是世界首次获得日食期间长达40分钟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难得一见的内冕像。这项计划称为“白光日冕17点观测”项目。 基本简介白光日冕17点观测是2009日全食科学观测活动项目之一。 沿着日食中心线,在西起云南、东至洋山港总共2500公里的区域内,从9∶03到9∶43,每隔2分钟日食路程设一观测点,一共设约至少17个观测点,以获得日全食期间连续40分钟的日冕特别是内冕的白光像数字资料。如果天气条件完美,这将是世界首次获得日食期间长达40分钟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难得一见的内冕像。这项计划称为“白光日冕17点观测”项目。 观测方位沿着日食中心线,在西起云南、东至洋山港总共2500公里的区域内,从9∶03到9∶43,每隔2分钟日食路程设一观测点,一共设约至少17个观测点,以获得日全食期间连续40分钟的日冕特别是内冕的白光像数字资料。如果天气条件完美,这将是世界首次获得日食期间长达40分钟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难得一见的内冕像。这项计划称为“白光日冕17点观测”项目——来自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天文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专家们将紧密合作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参与研究单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天文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专家们将紧密合作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意义白光日冕照相是日全食观测的经典项目,它对研究日冕的亮度、形态、日冕精细结构(如冕流、拱状结构、冕洞等)、日冕磁场等均有重要意义。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非常稀薄、暗弱,亮度只有太阳本身的百万分之一,即使在日偏食和日环食的时候也看不到它。 日全食是观测太阳日冕的最佳时机。不过,对于某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说,日全食的全食时间持续都非常短,最长也只能是7分多钟。因而,以往我国天文学家在日全食时观测到的内冕像和相关数据,都只是短暂的几分钟。世界其他国家也大致如此。该项目组织了日全食白光日冕17点观测点。沿着日食中心线每隔2分钟左右的食程设置一个。如果成功,将获得日食期间长达40分钟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内冕像。 观测点目前观测点候选位置也已经确定:德钦、盐井、泸定、资中县、重庆合川区、万州、乐山、天门、宜昌、武汉、怀宁、恩施、南陵或泾县、安吉、苏州、洋山港、舟山。其中,苏州是这17个点的协调中心。 这十七个城市发生日全食的时间段不是完全相同,一些城市可能遇雨、观测受阻,但至少需在几个点上要获取四至五分钟的科学资料,最后这些城市的资料将汇总进行分析对比。 观测器材与方法在日食观测史上真正能成功得到理想的白光日冕照相也并不多,这是因为要成功获得这样的照片对仪器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在较高的光学空间分辨率条件下,要有几米长的长焦距照相机;其次,对所有的内冕特征都要有一个合适的曝光时间;再次,需要一块合适的径向减光板,以弥补内外日冕强度的不均匀性。使用精心设计的径向减光板,天文学家可以拍到1~6个太阳半径范围内的日冕白光照片。 这次观测把太阳的网格分得非常细,基本上在每一度的范围内要放1800个格,“打个比方,原来我们只能看到人的脸,现在通过高清晰的器材,能看清楚脸上的雀斑和毛孔”。 整个"夸父计划"都采用成像技术,它所使用的一些特殊成像仪器都要作技术攻关,如中性原子成像仪、太阳白光日冕仪。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海生介绍,只有在这样高时空分辨率的内冕像下,日冕的谜团才能一一被揭开。比如研究“冕羽”的“羽毛根部”究竟在哪儿,它发生的物理机制是什么;在不同地点的观测,也可以有效地观测到日冕中有没有低频震荡,日冕的温度为什么会不断地增加,找到加热的“点火点”,这对于解决日冕加热这样重大的太阳物理课题有望是一个有力的推动。除此之外,如果观测到日冕物质抛射等活动现象,结合全队4颗对太阳观测的卫星,天文专家们将有可能深入探讨日冕物质抛射产生的物理机制,并在此方面取得重要科学突破。 科学研究这次集体观测有几大期待:寻觅日冕中可能存在的Alfven波、观测日冕中的抛射活动等。这些都将推动对太阳物理重大课题的研究。 日冕日全食时,黑暗的太阳外围是银白色的光芒,像帽子似地扣在太阳上,叫做“日冕”。它的光芒实际上来自太阳的大气层,其亮度只有太阳本身的百万分之一,因此只有在发生日食时才能看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