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针鼹科 |
释义 | 塔斯马尼亚岛的短吻针鼹身上毛较多,曾经被当作是独立的种。长吻针鼹的体型几乎比短吻针鼹大一倍,是最大的单孔目成员,喙长而弯,身上的刺短而稀疏,毛发则比较多。长吻针鼹过去曾被分成3个不同的种,其中现在长吻针鼹均被归入同一种,下设不同的亚种。 针鼹科(Tachyglossidae)针鼹科(Tachyglossidae)有2属2种 1. 针鼹属(或称短吻针鼹属,Tachgylossus)的针鼹(或称短吻针鼹,Tachygolssus aculeatus) 2.原针鼹属的原针鼹(Zaglossus bruijnii、Zaglossus bruijni Peters et Dona,或称长吻针鼹、原鼹、三趾针鼹(Long-nosed chidna、Long-beaked echidna)、五趾针鼹、曲喙针鼹)。 外形特征其背部和体侧覆以硬刺,刺下有毛,腹面无刺而被毛,中央有一少毛区域(雌兽的育儿袋即在此处形成),靠近尾的基部有单一的泄殖腔孔,喙长,以白蚁等为食,擅长挖掘。 针鼹吻细长,鼻孔和口位于吻端;口小,无牙,舌细长;眼小;具外耳壳,部分隐于毛中;四肢短,均为5趾;雄性后肢踝部有毒距;尾短,下面裸露。 长吻类有3种体较大,长约45~77.5厘米,体重约5~10千克;吻长占头长的2/3,微向下弯;刺较稀疏而短;前肢仅3趾具爪,第一和第五趾为胼胝所覆盖。 短吻类有2种,体较小,长约35~53厘米,体重约2.5~6千克;吻较短而微向上翘;刺较密而长;前肢5趾均具强大的扁爪。 分布范围短吻针鼹是现存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单孔目,遍布澳洲大陆,塔斯马尼亚岛以及新几内亚岛的中部和南部。 长吻针鼹现在仅分布于新几内亚岛,但是在更新世则可见于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三趾原鼹在岛上分布广泛,而立另外两种则局限于东北部的高地。 生活环境适应食蚁生活,栖息于多石、多沙和多灌丛的区域,住在岩石缝隙和自掘的洞穴中。 生活习性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爪强有力,适于挖掘。平时在地面活动,遇到危险,能很快向地下挖进,紧急时也会卷成1个刺球保护自己。虽有一定视力,但主要靠听觉和嗅觉进行活动。寻食时吻前伸,一边探索一边掀开地面的覆盖物。主要食物为蚂蚁和白蚁,用细长而富有粘液的舌来捕获,并用舌上的角质板和口腔顶部的硬嵴来磨碎。 生长繁殖针鼹虽为卵生的单孔类,却也有育儿袋,卵直接产到育儿袋中孵化,而孵化后幼兽继续在袋中生活一段时间。 繁殖习性很特别,雌兽把1枚具有革质壳的卵(长度约为1.4~1.7厘米,直径约为1.3~1.5厘米)直接由泄殖孔产到育儿袋中,约10天后,1个发育不全的幼仔破壳而出,体长约12毫米,重不到0.5克。它在袋中靠母乳生活约2个月,长出刺后从袋中第2次出生,但尚不能独立生活,母兽出外寻食时,便把它安置在一个安全的处所。 冬眠时,体温可降到接近环境温度。寿命很长。在动物园中短吻针鼹有的活50年以上,长吻针鼹有的活30年。 保护级别长吻针鼹 Zaglossus bruijni EN濒危袋貂目 Dasyuromorphia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