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针灸腧穴
释义

针灸穴位名针灸腧穴。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针灸工具

现代科技高度发达,治金技术日益提高,出现了由不锈钢制成的针具,由于这种毫针具有许多有点,现广泛应用与临床。如好轻松针灸针、电针、光针、磁针等,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针灸手法与强度

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强弱而实现的。生理学研究表明,外加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细胞的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即足够的刺激强度是引起细胞兴奋的基本条件。同样针刺的有效强度是激发经络功能的基本条件。在毫针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志的。轻者,针下感应柔和;中者,针下感应明显;重者,针下感应强烈。具体而言,则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度来决定刺激量的大小。另外,在捻转、提插操作中,当手、腕、臂同时用力时,刺激量就大,若仅用手指力量刺激量就小。

针灸体位的方向

针灸时患者选择适宜的体位,对于俞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俞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针灸特殊情况处理

晕针 针灸时,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

发生晕针反应,应立即出针,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给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静卧片刻即能恢复。严重者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滞针

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可行针时捻动幅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滞针表现为针体在体内捻转提插滞涩、困难,甚至不能出针。

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的皮肤和肌肉缓解,或在滞针的针柄上施灸,或在滞针附近的穴位另刺一针,即可缓解滞针现象。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弯针 弯针是由病人在留针过程中,突然变动体位,可操作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因针身弯曲在病人体内,可针柄改变了原来的刺入方向,捻转和出针均感到困难,病人感觉疼痛。

在处理弯针现象时,要顺着弯针方向,边捻转边将针取出,不可用力拔针。若由于病人体位变动造成的弯针,令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即可。

折针

折针最易发生在根部。如果针具的质量欠佳,可针体被腐蚀生锈,或针刺手法过重,病人因强刺激而肌肉突然收缩等,均可引起断针。

折针时,如果针身残端露于皮肤之外,应嘱病人不要变动体位,用镊子下压残针周围皮肤,使针体暴露,再用镊子夹出。如残针完全陷入皮肤,针尖到达对侧皮下,可揉按断端针孔,使针从另一端透出皮肤,随之拔出。如以上方法均不能取出者,应采取手术方法,将针取出。

日常保健腧穴

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

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因为内关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针灸穴位操作方法

一、毫针刺法:是利用毫针刺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

(1)定穴和消毒以选定耳穴作为针刺点,针刺前耳穴必须严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待酒精干后施术。

(2)体位和进针 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针具选用26-30号粗细的0.3-0.5寸长的不锈钢针。进针时,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穴,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背,既可以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以减轻针刺的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用快速插入的刺法或慢慢捻入的慢刺法进针均可。

(3)留针和出针 留针时间一般约15-30分钟,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运针1次。出针是一次治疗的结束动作,左手托住耳廓,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免出血。

(4)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

(5)双手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俞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俞穴。

针灸腧穴效果

1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