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贞观政要 |
释义 |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内容简介唐太宗李世民,在位 23 年(626-649 年),年号“贞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才能有作为的皇帝。 他的治绩,被历代史家称颂为“贞观之治”。 《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 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书、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贞观政要》是著名的贞观之治的翔实记录。吴兢撰此书,是为“垂世立教”,“义在惩劝”。它成为后人批评腐败政治的武器和清明政治的蓝本。 《贞观政要》,全书共10卷40篇。基本上是以卷分类,分别辑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等。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第1卷有《君道》、《政体》2篇,记载李唐政权建立后,李世民和魏征等人讨论如何汲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巩固政权的思想和史实。他们鉴于隋二世而亡的教训,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制定偃革兴文,布德施惠,居安思危,务实求治的施政方针,由天下大乱达到了天下大治。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君道》篇列全书首卷之首,基本内容讲为君之道,也可看作全书的总纲。认为有道明君治理国家就能安定兴盛,无道昏君统治天下则必动乱危亡。“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有道明君”的典型是唐太宗,“无道昏君”的代表是隋炀帝。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为君之道的教训:一是把握创业与守成的关系。创业历险,固然艰难,但创业后要居安思危,安而能惧,这对于君临天下的帝王来说,守业岂不更难?二是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明君常思古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不能“竭泽而渔”,逼使百姓起来造反。三是正确对待君臣关系。君如头脑,臣如四肢,要密切配合,皇帝应听取臣下意见,兼听则明,且要诱导臣下敢于谏诤,以避免决策错误。 第2卷有《求谏》、《纳谏》等3篇,记录唐初君臣虚己外求、从谏如流的盛况,反映了唐初统治集团内部能够发表和听取不同意见,君主比较开明,君臣关系比较和谐的事实。 第3卷有《择官》等3篇,记录了唐初“用人唯贤才”,知人善用,重视地方官人选等情况,提出了官不在多,宁缺勿滥的思想。 第4卷有《教诫太子诸王》等4篇,记录了李世民等人教育太子诸王遵守法度,尊敬师长,知稼穑之艰难,爱护民力的言论和事迹。 第5卷的《仁义》等5篇和第7卷的《崇儒学》等3篇,反映了唐初统治者尊崇儒学,重视道德教化,主张省刑慎罚,以仁义治天下的思想。 第6卷有《俭约》、《奢纵》等9篇,记录李世民等人节己顺民,俭约慎行,反对铺张浪费的言行。 第8卷有《务农》等5篇,记录唐初统治者重视农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言论和措施。 第9卷有《征伐》、《安边》2篇,记载唐初御边的武功和安边之策,以及对屡犯边境的各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以德怀人的民族怀柔政策。 第10卷有《慎终》等4篇,反映李世民和魏征等人注意防微杜渐,力求善始慎终的思想与事迹。 作者简介《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吴兢,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出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病逝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吴兢年轻时就立志从事史学事业,武则天时,经友人推荐,开始担任史官。吴兢具有忠于历史的赤诚。当时武三思领导修撰国史,武三思等人以朋党为界限,记事不实。吴兢愤而私撰《唐书》、《唐春秋》,意欲为后人留下信史。唐中宗时,他任右补阙,与刘知几等人共修《则天实录》。书成后,转任起居郎,又迁水部郎中。开元初,自请继续修史,得准与刘知几撰《睿宗实录》,并重修《则天实录》。刘知几去世后,张说为相,见到书中记载张易之诱他诬陷魏元忠之事,感到不安。故意对吴兢说:"刘五(知几)修实录,记魏齐公事,殊不相饶假,与说毒手。"吴兢从容回答说:"是兢书之,非刘公修述,草本犹在。其人已亡,不可诬枉于幽魂,令相公有怪耳。"张说几次请求删改,他都断然拒绝,凛然回答:"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以上引文均见《唐会要·史馆杂录》)吴兢的高风亮节,得到时人赞叹,人们称誉他是当世董狐。他任史职30余年,编纂唐国史65卷。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以后他调离史职,先后任荆州司马,台、洪、饶、蕲四州刺史,相州长史、邺郡太守、恒王师傅等职。70岁以后,他有感于南北朝史繁杂,撰写梁、齐、周史各10卷,陈史5卷,隋史20卷。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 创作背景《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主要特点《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着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着作。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书中所记述的封建政治问题是全面而详备的。吴兢把君主作为封建政权的关键,他在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把安民与修养自身当作为君的两个要素,对于君主的个人修养,他以唐太宗为例,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在书中,吴兢还重点记述了人才使用问题。书中介绍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事迹。唐太宗对用人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一再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贞观政要·崇儒》)对于人才,他提出了必须具有高尚品德,能够克己恭俭,正直廉洁等要求。为此,他不但采取了一系列选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赏罚。通过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于初唐政坛,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现,也在巩固封建政权,组织民众生产,安定民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正是君明臣贤,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吴兢在此似乎同意魏征的观点:“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隋书》卷66“后论”)知贤用贤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实践,为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佐证。《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则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了深入。 吴兢在书中还对太宗朝的大政方针进行了归纳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学、加强礼治、执法宽弛、休养生息、安定民众,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周边少数民族等等。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是历代有识统治者的共识,但真正能抓住这一环节不放,取得实际效果的,却不多见。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政要·务农》)这个说法比之前代政论家的言论,应该说没有太多新意。但作为一个执政者本身,有了这个认识,又能把它贯彻到自己的政策方针中去,其作用就难以估量了。唐太宗在兵戈扰攘之后,把自己的简静无为,推广为对天下民众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贞观后期天下丰足,可以上比汉初的文景盛况。对此,历代统治者都心往神追,可通过努力把它变为现实,却是相当大的难题,《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很有理论指导意义。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对于如何保持长治久安,使李家天下稳如磐石是非常关心的。他看得非常明白:“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民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贞观政要·君臣鉴戒》)有鉴于此,他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教育,颇费了一番苦心。虽然他的一番努力最后归于失败:他的皇太子李承乾因骄奢淫逸被废,另一位太子李治庸懦无能,没能很好继承他的事业。但他虑及身后,严教子弟的作法,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对于封建帝王来说,他的作法值得学习。吴兢特立《太子诸王定分》、《教戒太子诸王》等篇,对此进行记述,说明他也认为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 《贞观政要》中,也反映了吴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极东西。如书中第五卷罗列了关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一些说教;第六卷中又列举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议论。这固然是希望统治者能够正身修德,作出表率,但也表明吴兢对封建伦理的重视和虔诚。 主要版本《贞观政要》,记录唐初贞观年间君臣讨论政治得失的重要政论史籍。唐中期史官吴兢撰,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元代戈直采录柳芳、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议论,附注于下,称为”集论”。流传下来的版本不多。 《贞观政要》现存最早刻本是明洪武三年王氏勤有堂刻本。元代戈直集各古本,加以校释,是为戈本,流传至今。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涵芬楼影印之戈直注明成化本加以校点刊行。 贡献影响《贞观政要》一书的价值,除了在于它所反映的唐太宗“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研究唐初历史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料以外,不论是唐太宗兼德则明、从善如流的态度,还是以魏征为首的直言谏诤精神,都足以作为今日朝野关系的模板、建设国家的圭臬。 《贞观政要》在史料学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现在唐代起居注、实录、国史已不存,《贞观政要》是现存记载太宗朝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书中保存了较多的重要史实,比它晚出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书所记贞观年间史实,有些方面也不如它详尽。 历史评价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对于如何保持长治久安,使李家天下稳如磐石是非常关心的。他看得非常明白:"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民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贞观政要·君臣鉴戒》)有鉴于此,他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教育,颇费了一番苦心。虽然他的一番努力最后归于失败:他的皇太子李承乾因骄奢淫逸被废,另一位太子李治庸懦无能,没能很好继承他的事业。但他虑及身后,严教子弟的作法,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对于封建帝王来说,他的作法值得学习。吴兢特立《太子诸王定分》、《教戒太子诸王》等篇,对此进行记述,说明他也认为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 《贞观政要》中,也反映了吴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极东西。如书中第五卷罗列了关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一些说教;第六卷中又列举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议论。这固然是希望统治者能够正身修德,作出表率,但也表明吴兢对封建伦理的重视和虔诚。 《贞观政要》在史料学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现在唐代起居注、实录、国史已不存,《贞观政要》是现存记载太宗朝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书中保存了较多的重要史实,比它晚出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书所记贞观年间史实,有些方面也不如它详尽。 学者评价桂罗敏:《贞观政要》在问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吴兢在朝廷内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境地,受唐玄宗所压,受张说所压,……但它确是本好书,在沉默了多年后,它终被后人在历史的尘土中发掘出来,奉为经典之书。(《〈贞观政要》问世冷遇考》) 闫质杰:生活在玄宗时代的吴兢,看到玄宗政治后不如前,讽谏玄宗,在《政要》中直书不讳,大写贞观后期逊前的事实及原因,从这里可以看出封建史学家吴兢的良苦用心。(《吴兢与《贞观政要》》) 衷成:时有“今董狐”之誉的唐代史学家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是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政治伦理著作。……特别是它作为一部总结古代政治伦理精粹的名著,为后世从政者、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所重视,并曾于九世纪东传日本,受到皇家、幕府的青睐。(《读古代政治伦理名著——《贞观政要》》) 耿余辉:《贞观政要》是我国的古典文化遗产,可是国人却始终未珍惜它,实在是令人遗憾,……但这部古典领导学,却长期风靡日本,日本从一条天皇执政以来,历代君王都以《贞观政要》为治国宝典。(《吴兢与《贞观政要》) 同名图书图书信息贞观政要作 者: (唐)吴兢 撰,赫坚,杨亚庚 译 出 版 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字 数: 400000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04467133 定价:¥48.00 内容简介《贞观政要》共有十卷,四十篇,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君臣决策运筹、治国安邦的政治全景图,以历史经验、历史智慧再现了“贞观之治”的面貌和唐太宗君臣论政的风采,是唐太宗建立空前强大的帝国的历史记录,全方位展示了贞观之治的成功实践。书中所阐述的治国安民的诸多观点和施政措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仍颇具借鉴价值。 《中国历代从政经典选读》丛书将中国历代优秀“宦箴”之作集于一览,旨在为读者提供修身立世的“他山之石”。中国古代圣贤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提出了众多治国安民的原则与良策,。总结了大量为宫从政的经验教训,其“宫箴”之作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堪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经典。 为宫之道,首先是做人之道。从政者的个人修养,关系到人心向背、百姓福祉与国计民生。从历代封建文官制度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从忠君爱民到为人民服务,为官从政的具体操作已发生了巨变,而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的基本原则,却显示出了相对稳定的思想继承性。因此,读者阅读这套丛书,当敢于批判继承,以历代优秀“宫箴”的他山之石,攻当今从政为民、治国兴邦之玉。 《中国历代从政经典选读》采用白话文与文言文分别编排的方式,以白话文为主导,使读者能够直接、完整地阅读著作,从中受益。书中的文言原文,一是为了供读者对照查阅:二是因为这些篇目出自历代官员,他们多为士人儒生,思想深广,见解精辟.文笔嘉良,其著述也是优秀的古典文学遗产。这套丛书的读者不仅可以是当今干部与公务人员,亦可以是各种实体及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广大的古典文学爱好者。 作者简介吴兢(670-749年),一生经历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而受到人们的钦佩,从武则天长安年间起任史职。吴兢的文学风格一是叙事简核,一是秉笔直收,被人称为“良史”。 图书目录卷一 一、为君之道 二、为政之体 卷二 三、任人唯贤 四、希冀诤谏 五、从谏如流 卷三 六、君臣鉴戒 七、甄选官吏 八、封建之争 卷四 九、诸王安分 十、尊敬师傅 十一、教戒子弟 十二、规谏太子 卷五 十三、广施仁义 十四、忠诚节义 十五、孝敬友爱 十六、公正平允 十七、布施诚信 卷六 十八、崇尚俭约 十九、谦虚礼让 二十、仁爱恻隐 二十一、慎其所好 二十二、慎言慎语 二十三、杜绝谗邪 二十四、悔过自新 二十五、戒绝奢纵 二十六、克制贪鄙 卷七 二十七、尊崇儒学 二十八、铭文铸史 二十九、重修礼乐 卷八 三十、务农为本 三十一、明德慎刑 三十二、慎放赦令 三十三、勿贪贡赋 三十四、辩论兴亡 卷九 三十五、征伐四方 三十六、安定边疆 卷十 三十七、安定边疆 三十八、狩猎山林 三十九、灾异祥瑞 四十、慎始慎终 附:《贞观政要》原文 四库提要记载《贞观政要》·十卷(内府藏本) 唐吴兢撰。兢,汴州浚仪人。以魏元忠荐,直史馆。累官太子左庶子,贬荆州司马,历洪、舒二州刺史,入为恒王傅。天宝初,年八十卒。事迹具《唐书》本传。宋《中兴书目》,称兢於《太宗实录》外,采其与群臣问答之语,作为此书,用备观戒,总四十篇。《新唐书》著录十卷,均与今本合。考《旧唐书·曹确传》,载确奏臣览《贞观故事》,太宗初定官品云云。其文与此书《择官篇》第一条相同。而《唐志》所录,别无《贞观故事》,岂即此书之别名欤。其书在当时尝经表进,而不著年月。惟兢《自序》所称:侍中安阳公者,乃源乾曜。中书令河东公者,乃张嘉贞。考《玄宗本纪》,乾曜为侍中,嘉贞为中书令,皆在开元八年。则兢成此书。又在八年以后矣。书中所记太宗事迹,以《唐书》、《通鉴》参考,亦颇见牴牾。如新旧《唐书》载太宗作《威凤赋》,赐长孙无忌,而此作赐房玄龄。《通鉴》载张蕴古以救李好德被诛,而此谓其与囚戏博,漏泄帝旨,事状迥异。又《通鉴》载皇甫德参上书赐绢二十四匹,拜监察御史,而此但作赐帛二十段。又《通鉴》载宗室诸王降封,由封德彝之奏;贞观初放宫人,由李百药之奏,而此则谓出於太宗独断,俱小有异同。史称兢叙事简核,号良史,而晚节稍疏牾。此书盖出其耄年之笔,故不能尽免渗漏。然太宗为一代令辟,其良法善政,嘉言微行,胪具是编,洵足以资法鉴。前代经筵进讲,每多及之。故《中兴书目》称历代宝传,至今无阙。伏读皇上《御制乐善堂集》,开卷首篇,即邀褒咏。千年旧籍,荣荷表章。则是书之有裨治道,亦概可见矣。书中之注,为元至顺四年临川戈直所作。又采唐柳芳,晋刘昫,宋宋祁、孙甫、欧阳修、曾巩、司马光、孙洙、范祖禹、马存、朱黼、张九成、胡寅、吕祖谦、唐仲友、叶适、林之奇、真德秀、陈惇修、尹起莘、程奇及吕氏《通鉴精义》二十二家之说附之,名曰《集论》。吴澄、郭思贞皆为之序。直字伯敬,即澄之门人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