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真如禅寺
释义

真如禅寺,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北隅,距南昌市约七十公里的云居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云居山气势雄伟,林壑清幽。登上山顶,却又是一番景色,这里群峰耸簇,中间是坦坦荡荡的小平原大坝子,遍布园林湖田,俨然似一大城郭,又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又称此地为莲花城。云居山旅游风景区位于永修县西南部,105、316国道傍山而过,面积二百一十六平方公里,山体主峰海拔九百六十九.四米,十五公里水泥路通达山顶。另福建省霞浦县也有同名寺院。

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

云居山介绍

云居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云居山气势雄伟,林壑清幽。登上山顶,却又是一番景色,这里群峰耸簇,中间是坦坦荡荡的小平原大坝子,遍布园林湖田,俨然似一大城郭,又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又称此地为莲花城。自古以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所称道。古人称其「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绝境,天上云居」。

登上云居山顶,一泓湖水,长平如镜,拱卫寺门,湖形似月,纹名明月湖。每当红曰初升,金光荡漾,寺殿生辉;入夜皓月当空,满湖明月,映出莲城古寺影像,显得无比恬静!从明月湖侧转过山口,山坡上有虚云和尚舍利塔。

在云居山顶的莲花城内,有大片连绵不断的竹林,无论是赤曰当空,还是大雪压顶,这簇拥的根根翠竹,透著翡翠般晶莹。盛夏时节,步入竹林,仿佛空气也变成了透明的绿色,使人顿觉凉意透过心肺。在竹林的深处,掩映著一座盛名的禅宗胜地真如寺,是全国汉传佛教三大丛林之一,为佛教曹洞宗发祥地。

真如介绍

真如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八○六~八二○年)。当时有位道容禅师与司马头陀同游云居山,登上山顶时,见这里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龙珠峰、袈裟峰、钵盂峰、象王峰环列如屏障,就在这里开基建寺--云居禅院。道容禅师建寺后,与弟子全庆、全诲等相继居住约七十年之久。唐僖宗中和三年(八八三年),曹洞宗二祖道膺禅师来主此山,僧众云集一千五百馀人,唐僖宗赐额「龙昌禅院」。

道膺禅师(八三五~九○二年),是佛教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传人。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创建后,传到六祖惠能时分南宗惠能,北宗神秀,其后又分化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个派别。曹洞宗由良价(八○七~八六九年)和本寂(八四○~九○一年)分别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创立,主要是宣传理事不二、体用无碍的思想,「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而曹山这一法系四传后就断绝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禅师一脉在云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绵延流传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禅宗五宗中,沩仰、云门、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后都失传了,只有临济和曹洞二家保存下来。由此也可看到云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道膺禅师住持龙昌禅院三十年,圆寂后 弘觉禅师。在五代至宋这段时间里,先后有道简、道昌、怀岳、怀满、德缘、智深住持,仍提倡曹洞宗。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一○○八~一○一六年),宋真宗敕改名为「真如禅寺」,一直沿习至今。

历任主持

宋朝真如寺的历任住持是∶清锡、道齐、义能、慧震、契环、佛印、晓舜、自宝、守亿等人,先后倡导法眼宗和云门宗,其后是仗锡、元?、蓬庵、圆悟、宗振、法如、顽庵、普云、蓬庵、梵琮、如山、一翁、即庵、掩室、呆庵、小隐、慈舟等法师任住持,他们都是临济宗的代表人物。宋朝时,多次对真如寺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当时有僧众五百名。

真如历史

元朝末年,兴盛了三百多年的真如寺在火灾中化为灰烬。明初,寺院的殿堂房屋、湖田山产逐渐被当地豪右侵吞盘夺。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北京万佛堂住持洪断和尚到云居山重建真如寺。神宗母亲「慈圣皇太后」得知消息后,派使赐予紫衣等法物和一尊千华卢舍那佛铜像,铜像高达丈馀,还赐了《大藏经》一部共六百七十八函。万历三十年(一六○二年)殿堂僧舍相次落成,神宗皇帝御书了匾额楹联。禅堂联云∶「智水消心火,仁风扫世尘」。匾曰∶「寡过未能」。据史书记载,洪断法师把他重兴真如寺的经过,简记刻石,与前代渗金古释迦像、舍利磁瓶、梁公砚、古炉瓶等法宝文物一起,埋藏於大殿佛座下地宫石涵内,作为永久纪念。据说,此物至今尤存。其后的住持有颛愚、戒显、元鹏、明熙和尚等。直到清朝,真如寺一直兴盛不衰,成为我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院。

唐代以来,香火缭绕,高僧辈出。白居易、苏东坡、佛印等众多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诗作画,目前,仍保留著摩崖石刻、唐代铜佛、康熙千僧锅及二百多座中外历代高僧墓塔。

抗日战争期间,真如寺毁於日军的炮火,只有卢舍那佛铜像在残瓦断壁中闪现,「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高挂夕阳」。

一九五三年虚云老和尚主持了重建工作,他以百岁高龄率僧众开荒垦地,躬耕陇亩,打地抛砖,重建寺庙,再塑佛像。至一九五九年,殿堂僧舍相继落成,建筑面积约六千六百二十一平方米,新塑寺内佛像五十馀尊,有一百二十多名僧人住持。虚云老和尚圆寂后,性福、海灯法师相继担任真如寺住持。正如传印法师所述,僧人成立了僧伽大队,「耕云锄雾,打地抛砖,坐禅结七,讲经传戒,一派农禅景象,俨然百丈家风。」

虚云老和尚(一八六○~一九五九年)近代著名高僧,俗姓萧,晚年自号虚云,原籍湖南湘乡。少年出家于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涌泉寺,后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并受衣钵,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代法嗣。曾在鼓山隐居岩洞多年,冬夏一衲,常以野菜充饥。二十七岁离开鼓山云游,四处拜师学禅。为报父母养育之恩,用三年时间三步一拜地从普陀山一直拜到五台山。又曾从西藏到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朝礼佛迹。据说一次开水溅出,茶杯坠地,一声破碎,遂悟透禅关。曾在云南鸡足山、广东南华禅寺、云门寺当住持,一九五三年被礼请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主持振兴禅宗,提倡持戒,实行农禅并举,禅净并重。虚云老和尚弟子众多,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及美洲大陆均有其门徒。虚云老和尚圆寂於此寺。

「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遭严重破坏。一九八○年代,政府出钜资对真如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如今殿堂、佛像焕然一新,寺区建筑面积八千平方米。由四部分组成:前殿、正殿、藏经楼和偏房。寺旁近处,有历代高僧的墓塔数十座。

真如寺最具特色之处是它的农禅并重的寺风。早在宋朝时,住持法如禅师就提倡,「披 侧立於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可见,宋朝的真如寺就有农禅并重的传统了。明朝时,住持颛愚法师艰苦朴素,与众同劳,深受众僧爱戴。

真如现状

真如寺现有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玉佛殿、禅堂、虚云老和尚纪念堂、寮房等,多为砖木结构的宫殿式重庑双檐大开间,上盖生铁铸瓦。寺属水田一百馀亩、山林三千三百馀亩。寺中尚存千年古银杏十馀株,其中有唐朝道膺禅师手植者,直径达二米,拔地参天,蓊郁苍翠。寺内还保留著南宋至明代的出土文物,清康熙年间铸造的千僧大铁锅等。寺庙周围有历代僧塔二十馀座,寺前还保留著佛印与苏东坡的谈心石以及赵州关、明月湖等字样石刻多处。

出寺门,梯田节节,山坡绿草如茵、灌木成林,沿坡上有溪水环流,水色清碧,终年不涸,名为碧溪。佛印桥飞架碧溪,苏东坡曾为之写下诗句∶「欲与白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听畔有巨石,莹洁平整,石下流水淙淙,石旁古树浓阴,相传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曾谈经论法於此,故名「谈心石」。

登上云居山顶,一泓湖水,长平如镜,拱卫寺门,湖形似月,纹名明月湖。每当红曰初升,金光荡漾,寺殿生辉;入夜皓月当空,满湖明月,映出莲城古寺影像,显得无比恬静!寺僧元凤曾说∶「澄湖高涌乱峰头,照澈晴空古镜湖;...天上云居真绝景,一泓收尽万山秋。」

地址

前任住持一诚法师,现任住持纯闻法师。

寺址∶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

电话∶(0792)8414707~8

福建罡溪岭下真如禅寺

地点

真如禅寺坐落于福建省霞浦县西关罡溪下。古称如是庵,岭尾庵。

历史渊源

真如寺始建于唐代,是霞浦县四大祖师道场之一,据现存《重修如是庵碑》载:祖师暨姓号存真,闽之殴宁人,生于唐,游长溪,结庐罡溪岭下居焉。相传祖师寿三百六十五圆寂后,群鸟御泥塑像,乡人奉祀于寺内,称祖师为“如是老佛”,“唐年佛”,“长年佛”。祖师之肉身于文革期间才被毁坏,先仍有真身灵骨供奉于真如寺祖师殿内。祖师生前以为人看病除疾为方便法门接引乡邻。于是每年六月初一祖师诞辰之日,海众云集,用浴佛的方式为祖师庆祝,并求取其沐浴之水,手帕等物,用于弃病除疾,特为灵验而流传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千年古刹虽几经衰,却仍然香火绵延。清光绪十五年,有泉州开元寺僧达光及城坤募捐重建,并有郡守李拔游此题词“作如是观”,解放后,该寺又一度改为他用,办学、办厂、被夷为平地。

一九九八年六月底,释海参长老为修复祖师道场不惮辛劳,奔走呼告,凤兴夜寐,逐步恢复庙地达四十多亩。

现状

真如寺将以园林式的风格,结合传统和现代建筑的方法修复,主要有:三门、祖师殿、钟鼓楼、塔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念佛堂、佛教安养院、僧舍等。约需投资5000万元。真如寺并本着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的十方丛林为宗旨的一个道场而修复。诚望诸山长老,善男信女、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热心捐助,为早日重兴祖庭,添砖添瓦,功德无量。

江苏南京真如禅寺

简介

真如禅寺在南京市高淳县东南的游子山中,原名游子山真武庙,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占地面积百余亩,1997年起复建。

历史

真武原称玄武帝君或玄帝,是道教传说中负责荡魔护法的尊神。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为避赵宋王朝先祖赵玄朗的名讳,改称真武。历代王朝对真武大帝均十分尊崇,明、清以来,信仰尤烈。游子山真武庙原有三进二厢,近30间庙堂建筑。殿堂内供奉有韦驮、地藏、观音、真武大帝、十大元帅、十八罗汉等神像,佛、道诸神共居一庙,相安无事。庙内原有常住僧3人,晨钟暮鼓,香火旺盛。明崇祯八年(1635年),僧德明为寺庙募置祀田。

清咸丰年间,庙宇被毁。光绪末年,住持僧觉朗募资重修大殿。抗日战争中,再次被毁。1946年由住持悟真和尚多方奔走,募化重建。解放后,仅存僧房6间,后逐渐荒废。

1997年,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高淳县人民政府聘请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高僧慧深法师主持重修寺宇,更名为真如禅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匾额。

真如禅寺所在的游子山,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登临此山,故而得名。游子山前近宁皖高速公路,后临獭水古城湖畔,左连“吴头楚尾”之固城,右接西汉丞相隐居之漆桥。地势雄旷,形如双龙戏珠,清新幽静,漫山青松翠竹。真如禅寺便坐落在这片风水宝地之中。

建筑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于1997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奠基。砖木结构,重檐歌山式,五间三进。前有轩廊,廊柱为石雕蟠龙。上下以石雕莲花承托。大殿内面积850平方米,花岗石板砖铺地,正中供奉三尊大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边为药师佛,右边为阿弥陀佛,选用江西香樟木雕刻而成。大殿东、西共有十八罗汉,整体石雕而成,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三尊大佛背后为“海岛观音”,观音菩萨独立鳌头,手持净瓶,左有善财,右有龙女,四周“海岛”上共有112尊圣像,神韵俨然。亭台楼阁、海、龙门一应俱全,如同仙境。大殿右侧悬挂着原九华山大悲宝殿的大铜钟,高为2.3米,直径1.3米。重2.5吨,钟声雄浑,数里可闻。大殿之下,共有129级台阶,汉白玉雕栏杆,自上而下共两个平台,分别为九龙、九凤。大雄宝殿的右边建有大悲宝殿,由高淳丹湖大德善士邢龙伢先生捐造,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耗资800多万元。殿内正中供奉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圣像。殿间台阶正中为九龙玉壁,台阶下的平台上置有十三层铜铸宝鼎一尊。规划中还将在大雄宝殿左侧建“大愿宝殿”,目前正在筹备中。

除主要殿堂外,真如禅寺还建有放生池、宾馆等附属设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真如禅寺山门内的大广场露天,建有一尊高为21米的阿弥陀佛像,是用优质石材雕刻,由135个部件组成,重逾千吨,堪称“金陵第一大佛”。

住持

现任住持释慧深,俗名苏茂和,1940年出生,安徽省六安市人,1982年在九华山出家,现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贵池政协常委、高淳县佛教协会会长、真如禅寺住持。他发大心愿,修复禅林,弘法功德甚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