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真龙地村 |
释义 | 基本情况真龙地村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与儿街镇东南部,距离与儿街镇区18公里,东北与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接壤,南与本县东西溪乡交界,西与本镇四顾冲村毗邻。村级规模调整后,该村由原真龙地、杨花冲、张士冲三村合并组成,国土面积26.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6亩,山场面积35971.3亩,公益林面积24133.5亩,辖29个村民组,自然村庄144个,570户,总人口2223人。 真龙地村盛产茶叶、毛竹、杉木、杜仲,被誉为“杉杜之乡”,是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有高品位的石英、白云、铜、铁矿,奇特的锰石矿(假山石)。旅游资源独特,境内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植被茂密,四季常绿,森林覆盖率高达85%,是一块尚未开发的旅游处女地。由于该村地处山区,距镇区、县城甚远,信息闭塞,交通不畅,人流、物流严重受阻,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经济发展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尤其以劳务输出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最为明显。2003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690人,务工工资收入超过350万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50%。2003年,全村农业总产值265万元,二、三产业总产值433万元,人均纯收入1820元。 基础设施真龙地村建设初步完善。受益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山、水、田、林、路得到了综合治理;主干道袭真路实现黑色化,目前机耕路已组组通,但由于水毁、塌方等自然灾害频发,尚不能保证全部晴雨通车,村级道路急待拓宽维修;通讯方面,全村尚处于移动通信的盲区,固定电话装机容量小,迫需扩容。 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全村砖混结构楼房157户,占总户数的28%,砖瓦结构平房180户,占32%,土瓦结构平房225户,占40%,已消灭了土墙草顶房,饮用自来水农户占15%,建有沼气池48户。 小集镇和康居点建设初具规模。真龙地中心小集镇是原真龙地乡政府所在地,自来水、路灯、下水道、人行道彩砖、隔离带草坪等集镇配套基础设施已经完善,敬老院、学校、邮政所、信用社等公共设施依然保留,作为全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充分显现。小集镇现有常住人口350人,拥有加工型企业2家,商业门点20多家。座落在村入口处裘真路旁的张士冲康居点,通过近两年合理引导,有序发展,逐步成为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基地,易地扶贫开发基地,现已集聚住户25家,商业13家,个私企业5家,业已形成规模。目前,全村共有商业门点40家、个私企业12家。 云南省宣威市海岱镇真龙地村村情概况真龙地村隶属于海岱镇密德行政村,属于半山区。距离村委会2公里,距离镇政府11公里,。国土面积0.95平方公里,海拔1760米,年平均气温14.6℃,年降水量105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685.6亩,其中人均耕地0.79亩;有林地36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33户,有乡村人口878人,其中农业人口878人,劳动力58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90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6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采砂等为主。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6万元;畜牧业收入116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020头,肉牛1头);林业收入2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130万元;其它收入50万元,工资性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60元,农民收入以采石采沙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人,在省内务工7人,到省外务工5人。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电、路、电视、电话四通,无路灯。有220户饮用井水,有22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233户通电,有4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05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7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60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4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5辆,拖拉机3辆,摩托车4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户;建有小水窖4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00.3亩,有效灌溉率为1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0.3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2 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1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1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