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浙江宁海水帘洞 |
释义 | 宁海水帘洞位于浙江宁海西乡桑洲镇的麻岙村东南,黄罗杨的西北方向。这里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春来山花满坡,蝶飞翩翩;秋天红叶遍地,雁鸣声声。景区内,沟谷纵横,险峻奇秀,林木丰盛,环境清幽,空气新鲜,气候宜人,最适合一家人或三五好友在此喝茶聊天、休闲自娱。据说,此地曾是野鹤的家园。民间一直流传着王乔乘鹤东来这里的仙话。这一带还被推断为黄公造纸的基地。 景区介绍此山洞约有50米宽,高有一个人高,洞深处3米左右,可容纳几十个人。虽是少雨季节,但洞外水雾飘飘。据了解,在下大雨的时候,洞顶上的水直奔而泻,好象一块白帘,能把整个洞外都遮了。被人称为水帘洞。这个洞顶上的水来自桑洲夏家和黄罗杨一带流下来的山水,一直流到马岙。据开发部门规划,整个景区分为六个分景区:野鹤溪、闲云溪、云鹤坪、野猪头、丁山等。最有特色的分景区是野鹤溪,全溪长达2.5华里,有由会真瀑布、瑶台瀑布、天门瀑布等组成的瀑布群。其中天门瀑布最有名声。距宁海县城西北21公里的龙宫村东南的龙宫大溪上游,奇迹般地散布着大小龙潭瀑布。最壮观的有龙宫泄、大泄潭、小放泄、大岩泄、香岩泄、大放泄六处。龙宫泄,位于龙宫村北面的龙宫溪中,俗称水晶宫。从第一尖的石井潭经独旦、蒋家山而来的龙宫水,流至石龙窦突然消失,又从巨壁岩隙中冲出,形成深不可测的龙宫泄。它好似巨龙出泄,奔腾入海。“水晶宫”三字今仍镌于潭壁,另有明代“龙溪挺秀”石坊立于路口,龙宫村亦由此得名。历代史志均记此 景。旁有龙宫庵,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今保留了完整的明清古建。大泄潭,在龙宫村南峡口。该潭水色如墨,深30余米,1988年曾用五台抽水机经一星期才抽干。今泄上建有大泄潭水库,原有的汤瓶潭、克篓潭等已没入水库中。大泄潭、龙槽、喜鹊潭、长石坦诸景相连,两侧狮子头、天打岩、鸡冠岩、弄堂岩、仙人晒肚、舒夏坑等景相映成趣,是一处远近称誉的胜景。从长石坦西入的三岔坑四泄却鲜为人知。小放泄、大岩泄、香岩泄、大放泄相距仅一公里。循溪渐入,一景更胜一景,最秀的大放泄高达20米,三方巨壁围裹,难以攀登。泄下碧潭能见鱼儿细须,宽广平滑的石滩,能容纳数百人,至者赞不绝口。这里是夏秋季节野外安寨结营的好地方。丹山双瀑位于宁海茶山东鹿的大丹山东部的归云洞西边。这里有两支山水从大丹山夹谷流入东苍溪。在山水与溪水之间有数十米的峭壁,故形成南北两支瀑布。南、北瀑布形态各异。南瀑布细而长,北瀑布粗而广。 故事传说在周弁故里——浙江宁海东洲(东岙)东北角的新岭脚下,隐藏着一条高约50公尺的瀑布,叫双龙瀑布。为什么叫双龙瀑布,这里还有神话般的传说。东洲原来出了一个屠天官,一直为当地百姓造福。有一天,江西的一班官儿来看望自己的祖辈,在回家的路上,他们中间有些人说,屠天官已是个老头了,不久就要死了。后来,这话传到屠天官耳里,屠天官非常气愤地说,什么,说我快要死了,好吧,我就削你半个江西的官。果然,那年江西一半的地方官儿都免了。后来,江西人知道这一定是天官干的事。马上到东洲来看风水,发现双龙瀑布当中,两块大岩石中间夹有一个像龙珠一样的岩石,好像两条龙在抢珠。知道这是个风水宝地。于是请风水先生看过以后,就派人把这个岩石炸开,以断东洲风水。到了第二年,江西又派人来看,又发现这个像龙珠一样的岩石还在瀑布中间,双龙抢珠的景观依然存在。这时,风水先生就叫人在岩石上滴上鸡血,从此,双龙抢珠的景象就消失了。就在这一年,新岭脚的一块田中央立起一块不知从何而来的一个人高的正方形岩石,据说,这是一个天官印。所谓“天官印”石确实是有的,不过,已被用作建造反帝桥了,现在刻着“反帝桥”桥碑的岩石就是。屠天官的传说毕竟不能当真,但双龙瀑布的魅力却是无疑的。 详细介绍在宁海县城以北的山下刘村东首大约200米处。站在山下刘村前的梅深公路上,就能看到飞瀑。 相传九龙飞瀑住着一条老龙,这条老龙求名心切,想得到龙王的封赐。一天它化装成凡夫老人到上河村(即现在的后园遗址),为显示自己的本领,向在一地里干活的凡夫老人道:前面好像是老龙在喷水。凡夫答曰:我看是很像白马撒尿。老龙不但没有得到凡夫的赏识,而且还遭受污辱,一气之下就往东而去了。据说这条老龙就是现在叫的茶山小白龙,当地人们将九龙飞瀑直呼马撒尿。从九龙飞瀑上去还有九成潭、连瀑、龙床潭、剑门瀑等六级瀑布和九个龙潭。从宁海东站乘车行20公里至力洋,转入茶山林场北行10公里,到了盖苍山景区的入口——桃花坑南腰双瀑。从公路东入百余米,就能见飞瀑深藏于 高岩峡谷之中。由瀑布西侧沿新修的探险道攀壁而上,跨过过涧斜桥,北行200余米,就到了气势磅礴的双瀑。再向上走就看到观音岩,在观音岩东面有茶山最为壮观的月边银河飞瀑。月边银河飞瀑东边的岩壁形似个弯月,瀑布好象银河飞流直泻,故德此名。月边银河飞瀑顶部为平坡和多个龙潭,旧时系象山县与邻近村民旱天祈雨之所。平溪瀑布位于大松溪峡谷上游的赤岩坑的一个支流上。该溪上游都较平坦,在快到赤岩坑处,有个切垲,溪水直泻,形成瀑布。切垲有个大转弯,形如“之”字,因此,也有把平溪瀑布叫作“之”字瀑布。天门瀑布位于《徐霞客游记》记载的梁皇山的北麓,距县城15公里,黄坛镇西部的野鹤湫景区内。景区内自然景观丰富,有浙东地区最密集的瀑、潭群。18级飞瀑,36泓龙潭,或缓或急,或宽或窄,绵延数公里。 名洞在宁海东乡长街镇,有好几个石窟,伍山石窟是其中一个。伍山石窟历经800多年,由人工采石形成。目前,已经发现大约30余个洞窟群,800多个形态各异、宛如天成的洞窟。石窟群风光奇险,雄伟与妩媚并存。整个石窟从外看,好像一个巨大的城堡。主洞窟高数丈,旁有几个小石窟,洞窟之间或相连或相通。数个洞窟好像一个歪斜的葫芦,口小腹大。洞口就在山顶,像一扇天窗。洞壁就像一顶随风飘舞的幔帐。洞内可搭戏台。伍山石窟因紧临大海,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海产。目前总规划面积约40公顷的伍山石窟旅游度假区即将建成。整个规划区域分为一个主景区和两个分景区。伍山石窟主景区包括不周神山、聪明山水、岳井洋景区和伍山度假区,将分别建成洞室园林观光区、洞窟童话游乐区、海湾盐场观光区以及宾馆别墅度假区;道士岩和石兰山这两个分景区,将建宗教、石文化区和洞窟野营探险区。 梁皇洞在宁海县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镇北部边境梁皇寺西面的半山上。传说梁宣帝避难时躲过此洞,所以叫“梁皇洞”。此洞生在陡峭的山岩间,荆棘丛生,葛藤缠绕,风化巨石垒垒,可望而不可及,人迹罕至,所以山前村民对此洞有多种的称呼和各种各样美丽的传说。山上有两块巨岩相并,状如两扇大门,叫“双大门”,“梁皇洞”在其下,所以又叫“双大门岩洞”。因位于梁皇寺西边山上,抬头仰望如在西天,所以又叫“西天洞”。洞中多蝙蝠,所以又称“蝙蝠洞”。传说洞中还住有蝙蝠成精的仙姑,所以名之为“仙姑洞”。还有梁皇洞通新昌、杭州的传说和仙鱼的奇景。 归云洞在盖苍山(茶山)的东麓,胡陈乡里岙王小丹山的半山处有一个山洞,洞高16米,深12米。春夏,常有云雾缭绕洞口,故名“归云洞”。从宁海县城至东仓的公路可直达归云洞下的岙里王村。村后山道蜿蜒,路随水转。半个小时后过鱼虾不生的冷水塘,到一平岗,即归云庵古迹所在。继续沿石路上山,过一间避风遮雨的棚屋,出石墙洞门,迎面石壁如屏。左瀑贴岩泻下,高近30米,右瀑曲折多姿,倾入龙潭,闻声如巨雷,看云烟翻飞,却不见洞在何处。潭边有一巨石可登,容十数人,旧名“石城台”。旁植桂花,据传为叶梦鼎当年“折桂”手栽,后由村民再植。蓦回首,始见岩壁张开巨口,面朝东南,高约18米,宽约6米,此即鼎鼎大名的归云洞。据《宁海县志》记载,此为叶梦鼎少年时代读书处。古人有诗云:“宋室江山云渺渺,归云洞外水悠悠。先公旧迹今何在,日暮夕阳古道秋。” 曾到归云洞仰贤探胜的,有宋代著名大儒胡三省、舒岳祥,明代大儒方孝孺,国画大师潘天寿,还有宁海的历代县令和地方名士。据传,归云洞曾是葛洪炼丹处。乌岩洞在帽峰山西北部,南岙村前,有一座小山叫“黑母山”。远看包冠岩高插云霄、老鹰岩活灵活现。当年国画大师曾在这里画下了“家在三门象山间”的一幅画,送给一位教书朋友。就在这黑母山中还藏着个使人心惊的乌岩洞是由三个大岩头构成的。洞高数丈,洞口朝西,洞内可容纳数十人。相传,葛洪曾在此炼丹铸剑,剑成以试,留下“试剑石”。据当地村民介绍,南岙村有舞狮龙灯队,每次都从这个洞内开始,敲锣打鼓,沿着卵石路打下山。洞旁现建有寺院,洞下有“乌龙潭”,洞上方有包冠岩、老鹰岩桐山水库诸景。 紫溪洞位于宁海县城以北的莲花峰东南麓。因紫溪流经洞南而得名。紫溪洞洞口朝东南,高3米,宽6米,洞深4米,内可容20余人。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秋,袁晁聚众陷浙东诸郡。翌年四月李光弼遣将擒晁,晁弟英率余部五百骑入紫溪洞附近山中,遭李部将洪经轮率孙功斐等追击,起义军不屈,全部牺牲于此。现在,西店镇政府规划将紫溪洞所在的紫溪流域开发成旅游风景区。麻源洞在宁海西乡桑洲镇的麻岙村东南,黄罗杨的西北方向,有一个山洞。此山洞约有50米宽,高有一个人高,洞深处3米左右,可容纳几十个人。今天虽是少雨季节,但洞外水雾飘飘。据了解,在下大雨的时候,洞顶上的水直奔而泻,好象一块白帘,能把整个洞外都遮了。被人称为水帘洞。这个洞顶上的水来自桑洲夏家和黄罗杨一带流下来的山水,一直流到马岙。 羊估洞羊估洞在宁海帽峰山的西面。洞深、宽和高均为两公尺许。洞内有水塘。并有烧香点烛的痕迹。 羊估,《晋书·羊估传》记载:“估,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他是魏国上党太守羊道的儿子,魏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征南大将军。传说,他在平定南方时,不杀无辜。被人民爱戴。当地人就为他立庙纪念。在帽峰山的北面还建有羊府殿。清·光绪《灵峰寺碑记》有“缑邑诸山惟帽峰最秀,蛟龙所至,云致雨至,乘载之,有东西两洞,而西洞尤深,邃瑰寄相,传有碗钱瓷器,可惜洵神灵之窟穴,仙道之福也。” 名潭白龙潭在离宁海西站大约10公里的百亩洋北面,来自影潭山的溪流——干溪上游。过去,这里是北乡取水的地方。现在还留有龙皇庙,立有取水石碑数个。但是,白龙潭流经的溪却是一条“干溪”。 传说很久以前,干溪白龙潭一带是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好地方,并且还出了个毛丞相。有一年,碰上各龙上京赶考。赶考要有皇帝的玺,干溪横岭脚有条青龙叫毛丞相带个印,皇帝问毛丞相,是否带给青龙,毛丞相说:“干溪有白龙,无青龙。”皇帝就让他把玺带给白龙。原来,白龙已经领来一颗玺,现在毛丞相又叫白龙来领玺,白龙得到了两颗玺。后来,青龙听说干溪有白龙,无青龙,毛丞相不给玺。发怒说:“什么,干溪有白龙,无青龙,好,我要你干溪一夜穷。”话音刚落,雷声隆隆,山洪爆发,顿时倾盆大雨直泻而来,干溪的人畜房屋被大水一扫而光。据说,当时毛丞相还在房间里下棋,等棋下完,一看发现自己好像坐在一艘小船上,原来房屋已冲到水车港头,毛丞相就淹死在港头。白龙有了双印。后来变成一个男人到奉化一家小酒店当了三年作头。三年过来,当家嫂从没见这位男子汉洗澡。当家嫂对他说:“你做了三年活,我可没见你洗过澡。是否要洗一洗澡。”白龙说:“我洗澡要七七石缸的水。”当家嫂就叫佣人把七七石缸的水担满。果然白龙就洗起澡来。当家嫂想,一个男人洗澡要七七石缸水,感到奇怪,就去看看。她看到的不是人,而是一条雪白滚壮的龙,从这一口缸滚到另一口缸,在七口缸里滚来滚去。当家嫂当场就被吓死了。当家嫂死后,立了个牌位。白龙洗好澡,又变成一个男人,对送葬的人讲,从今以后奉化如果要雨,就把当家嫂的牌位捧出来,保证“雨落奉化,风打宁海” 。因此,古时奉化旱了,百姓就经常到白龙潭祈雨取水。干溪就变成了现在模样 黑龙潭从宁海东站乘车20公里至力洋,转去茶山林场北行10公里,就到了茶山的入口——桃花坑南腰双瀑。从公路东入百余米,就能见到深藏于高岩峡谷之中的瀑布。由瀑布西侧沿新修的探险道攀壁而上,跨过过涧斜桥,北行200余米,就到了气势磅礴的双瀑。这南腰双瀑俗称茶山“黑龙潭”,民间流传着黑龙施雨的神话。茶山龙又称“无尾巴龙”。民间传说茶山龙原来住在马诸溪的上游,即今檀树头的龙潭坑。有一天,看牛娃在龙潭上游放牛,牛流出涎水,恰巧滴在这条龙的尾巴上。龙非常爱清洁,就把这件事禀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告诉它,要用白茶山(指茶叶,宁海方言)来洗。小龙听错了,以为要逃到茶山。到了茶山,尾巴就烂断了,茶山龙非常生气。后来茶山龙降雨,就只落象山,不下宁海。民间传说“茶山老龙象山独钟”。 梁源潭在宁海县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镇北部边境,梁皇山西南部的一支溪流上。梁皇山五指峰东南的一个夹谷中,一条溪流从梁皇山上面的八鸟峰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梁皇溪。由于溪流两侧多岩崖,所以水势汹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龙潭十来个。梁源潭就是其中一个。据说,宋嘉定四年(1211)大旱,稻田开裂,泥土起壳,禾苗枯死。农民心如火烧,赵县令想起游梁皇山祭祀梁宣帝时曾在古碑上见到梁皇山有龙潭祈雨的记载:“至亢旱,邑令率其民吏,躬祭祠下,诚心祈祷,未尝不应。时雨降,神之灵,神之圣,可谓至矣。”于是戴上草帽,穿上蒲鞋,率领县堂同僚、差役,带上道士和附近百姓,抬着“三牲福礼”上梁皇山梁源潭祈雨和取水。 石蒲潭在宁海东门外,坑龙王村内的一条来自烟墩岗的小溪上。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抗战胜利后,有一年天大旱,田禾枯裂,河塘掏尽,连人们吃水都困难,县城内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发组织祈雨。求雨须请龙圣,请龙圣须抽签,于是将附近几个龙潭都写上照抽,结果抽中东门外石蒲潭。人们择日子,抬龙王,请龙圣,背龙旗,扛鼓亭,扮抬角,游龙舞狮,老翁们及地方士绅摇着蕉扇穿长衫,三步一回首,齐求行雨。其队伍之壮观,乐得孩子们东奔西窜。回城后,进东门游大街,热火朝天,三眼冲朝天放,想把天击穿。队伍到中街正值中午,刚才还烈日高照,瞬间就下起了滂沱大雨。后来人们在龙潭的谷口立了石碑,以示后人。现碑倒地,字迹犹存。石蒲潭也叫泥鳅龙潭。说的是在夏天,只要在石蒲潭有乌云,马上就会下雨,但一会儿又晴了。古谚云:一时雨来一时晴,要你看牛西佬衣淋淋。这是对石蒲潭的写照。 盖胜潭在宁海帽峰山的东面,从山腰一直下去,直到瓦窑头村,有一条3里路左右长的生态沟。沟床都是岩石,两边也是陡峭的岩壁,山林茂盛,流水哗哗,时有百鸟啼鸣。最为难得的是这里还有一个龙潭。潭不大,潭水水清澈见底。潭的旁边还有一个古庙,三间石柱平屋,庙里塑着龙王爷。还有光绪22年,邑人取水的石碑。碑上刻着: “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吉旦潭头土地敕封帽峰山盖胜潭显应现雨龙王灵位寺蜃先官大湖合境公立” “石泄潭”又称“石泄龙吟”。在宁海县城南门大桥乘车,经十三公里路程就到前童罗家岙村前。“石泄龙吟”南靠海拔544米的状元峰,北临长达60公里的白溪,“壑不深而泉灵”。元代诗人黄晋,曾写有“缥缈蛟龙窟,风雷隔杳冥”之句。中国古代把“泄”作为山瀑的别称,有山瀑泄泻必形成深潭龙窟,故明初大儒方孝孺因这里的景观“或闻龙吟憩石泄,或听鹤唳游梁山。神龙变化吟石泄,风雷唱和霖雨倾。”赞为 “石泄龙吟”。 沿罗家岙村南的溪边公路上行,龙珠山小庙内,有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敕封石泄龙吟”石碑,又有一块刻于光绪五年(1879)的“敕赐显应龙潭”碑。一出庙门,就可闻见哗哗水声,山谷中如有急风暴雨。再拐过一道山弯,眼前一亮,一道高30米、宽5米的大瀑布悬挂在谷口崖下。清代康熙举人童培有诗赞道:“南山之谷有龙母,一声震啸风云吼,老藤高结碧潭间,峭壁游人曾到否?”据明代崇祯《宁海县志》记载:“岩上有穴,径尺许,清且澄。”此即石泄潭,一数约有20个,大者口径2米多,小者不足40厘米。有的深不可测,据说36条牛绳不见底。有的深仅半米。岩底中有水渗出,水不干涸。据说大泄是老龙王殿,小者为龙子龙孙所居。娃娃鱼与水生动物生息于水底,历历可见。水味甘冽可口。清代文士齐周华《游石泄潭记》中又说:“潭下悬崖百尺,俗呼滴水岩,望之令人股栗。” 可见石泄龙吟自古便是一处游览的胜地。“石泄龙吟”以岩奇、峡险、涧幽长、森林植被茂密、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见长。还有建于唐咸亨庚午年(670)的千年古刹——慧明寺。是一处具有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的好地方。 赤岩龙潭沿磨石仓右边的山路走,走出头有几间小屋,这小屋地方就是下赤岩,现在也没有人了。经过下赤岩,走不远就是赤岩坑,到赤岩坑就能看到对面的鸡龙岩、走不远就有三角潭、玉带潭,再走百来米就是赤岩龙潭。在赤岩龙潭顶,从下看,真是吃惊,三面是峭壁、瀑布直冲对面悬崖,向右一个转弯,不知去处。如此气势之龙潭瀑布在宁海很少能看到。从左边山上去,再往右下到龙潭。发现这是个双折瀑布。 松岩潭在海拔847米的香山北麓,流向凫溪的支流上。宋《嘉定赤城志》,上面的记载:“松岩潭,三,在县西北七十里。上潭险绝无径;中潭名煎茶,每祷则渝茗焉,有瀑布泻其下,水清浅,龟鱼可数;下潭圆径三丈许,上隘内宽,水绀色,莫知浅深,乾道中祷雨,僧坠钹其中,善水者没而取之,见其下若大堂第,晃洁可爱,有龙枕石卧,忽骧其首,没者惊,亟出,俄而两崖间水涌丈余,甘澍大洽焉。”可见松岩潭在800年前就出了名。 最下的一个龙潭前有一个巨石,巨石上刻着:“清光绪甲午秋洞口庙境下求雨者应绅耆感谢敬志”几个秀丽的隶书。令今人赞叹不已。离龙潭不远处还设有龙王庙。 水井龙潭在宁海县茶院乡道士桥村东,有一个神奇的龙潭,龙潭的四周都是平滑的岩石,像一口通不到底的水井,故称"水井龙潭"。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个龙潭曾用三根柴绳接着放下去,都放不到底,用吸水的皮管吸了三天三夜也吸不干。在这个龙潭的上面建有两个水库,在造水库的时候,凡是从水库上滚下来的岩石,到了龙潭,都会沉下去。村民们也曾用锄头、木棒敲龙潭西部的山,山好像是空的。后来又发现,龙潭的西部有洞,村民曾用三根毛竹捅进去也捅不尽头。究竟这个龙潭是怎么形成的?这个山洞有多深?究竟有多大?一直是个迷。 结绳坑龙潭在宁海南部最高峰状元峰的东北部。 结绳坑也是宁海缑城一带古代取水之地。在翠竹林中还留有龙皇庙、香炉,在龙潭边还立着残缺的石碑。有一首民谣这样说:“元峰龙波液,何时流石舌,地灵无人杰,乌金作烂铁。”现在,据当地人介绍一位退休工人,把自己辛苦积聚起来的钱,已把水引到了石舌章。从此,石舌章人可以尝到“龙波液”了。据《宁海县志》和《宁海县地名志》记载,南宋右丞相兼枢密院史叶梦鼎和明代进士章朴均在结绳坑的私塾求学。 雷云潭在宁海县大佳何镇下葛村南面的一个山岙中。该山岙叫莘东岙。莘东岙来自茶山支脉的白岩尖山。其势雄伟,山峦起伏,两翼如大鹏展翅。中间一条溪流注入莘东岙夹谷。当地百姓在上游筑起一座水库,其水质极优,不管食用还是灌溉在当地都首屈一指。尤其是水库上游有一石脊横阻,形成一个飞瀑,水大时如银河直泻,水小时又是一个不竭的龙湫。即使仲冬探访也是水声响彻山谷,玉露溅湿衣襟。当地人称为“雷云潭”,并有“龙头曲岭”之诗:“龙头曲岭锁奇烟,烟作云霞见在田,伏听春雷犹碧色,反身黄甲卧青天。”莘东岙除雷云潭“龙头曲岭”这样的景点外,还有龙湫观瀑、岩屿晴眺、狮山拾石、石洞遨游、虎鼻奇岩、独鲤朝天、两蛟夹水等景观。 小嵩龙潭地处宁海西乡黄坛镇西北部的小嵩坑。小嵩坑上游是海拔812米高的龙王尖,下游是黄坛与马岙的分界线。这是如今宁海惟一一条没有丝毫污染的溪坑。小嵩龙潭,以前曾是宁海人取水的地方。现在小嵩龙潭筑起了水电站。但水电站上游仍有很多龙潭瀑布。有名的有中北渔龙潭和鸡笼潭。二○○三年夏秋干旱,政府曾多次进行人工降雨。由于这里的云层最厚,火箭也朝这个方向发射,结果使下游的黄坛水库水容量大增。尽管入冬以后继续少雨,但小嵩坑仍是流水淙淙,碧波荡漾,龙潭清澈见底。小嵩坑不仅水秀,山也青。两岸高山要么是常绿的林木,要么是陡峭的岩壁。景致优美,值得一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