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折桂令·述怀 |
释义 |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双调]折桂令·述怀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万鹗 作品体裁:散曲 作品原文[双调]折桂令·述怀① 问先生底事穷愁,② 放浪形骸, 笑傲王侯。 不隐终南,③ 不官彭泽,④ 不访丹丘。⑤ 搔白发三千丈在手, 算明年六十岁平头。⑥ 天许奇游, 寻月蛟门,⑦ 看雨龙湫。⑧ 作品注释①折桂令:曲牌名,又名蟾宫曲、天香行、步蟾宫、秋风第一枝等。句式为七四四、四四四、七七、四四四四。十二句八韵。增字变化灵活。 ②底事:何事。 ③终南: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唐代不少人到终南山归隐。也有不少人在这里取得“隐士”名声,受知于朝廷而被聘召,人称“终南捷径”。 ④不官彭泽:不肯为生活求取一官半职的意思。晋代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他说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便辞官回家。 ⑤丹丘: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⑥平头:即齐头,不带零头的整数。 ⑦蛟门:山名,在今浙江宁波市东面的海中。 ⑧龙湫:指瀑布。 作品赏析此曲一开始即问:“问先生底事穷愁”,下文却完全没有回答,只大谈作者在穷愁潦倒生活中的种种表现,轻蔑仕官之情,溢于言表。“问先生”三字用得俏皮,加强了曲中自我嘲弄的味道。二至六句,说明对生活的态度。“放浪形骸”就他自身的活动言,“笑傲王侯”就对待权贵言。作者既反对半心半意地归隐,反对为五斗米折腰,也反对求仙得道。这五句连用四字句式,一气呵成,斩钉截铁。第七句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意,暗承首句提到的“穷愁”,透露磊落不平的情绪。第八句既说明进入晚年,别无他求,又表明年将“耳顺”,已领悟了人生。《论语·为政》篇:“六十而耳顺。”据郑玄注,所谓耳顺,是“耳闻其言,而知微旨”。此句强调即将平头六十,参透世事,也就补足了“放浪形骸,笑傲王侯”的原因。末三句正面抒发怀抱。诗人希望“奇游”,希望能玩月于大海之中,看雨于瀑布之下,希望能领略大自然豪雄的意境以及无所挂碍一往无前的气概。而欣喜这样的景色,实际上寄寓着对“放浪形骸”生活的追求。此曲天纵放逸,吐气如虹,笔力不凡,诗人胸中丘壑,在纵横驰骋的笔意中和盘托出,坦露无遗。 作者简介万鹗(1692-1752),清代文学家,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康熙年间(1662—1722)举人,与朱彝尊同为浙西词派主要作家。精通辽宋史实。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辽史拾遗》等。又与查为仁合撰《绝妙好词笺》。散曲有《樊榭山房北乐府小令》一卷。存小令八十二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