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马关
释义

白马关作为著名的关隘有四处:山西白马关在山西省盂县东北七十里,北京白马关在北京市西北部,密云县白马关在城关镇北约50公里,罗江县白马关在白马关镇,位于罗江县城西五公里,因三国时期刘备军师庞统乘白马攻打雒城于此中箭身亡而得名。

山西白马关

白马关, 一名牧马关,又名伏马关。《新唐书·地理志》: “盂县东北有白马故关,后魏置。”

北京白马关

据传明初修长城时,从东北野马川窜进一匹暴烈白马。四处狂奔,糟踏庄稼,时而伤人,后被修长城的兵将擒服。故名白马关。

白马关海拔370米。附近多1 000米以上峰峦,形势险峻。白马关河流经其间。关内外腹地较窄,在军事、交通方面的重要性不及古北口。有公路经此。

密云白马关

明朝自洪武元年开始,为了边疆的安全,在华北地区沿内蒙古边界修筑长城,陆续在边城要地构建城堡。

密云隶属蓟镇,蓟镇从山海关到昌平的居庸关全程1200里。密云境内设边城四路,白马关属石塘路长城段,亦属边城要塞。明永乐年间开始在白马关修建城堡,起初是一座简易小城堡。嘉靖三十年(1551年)重修城堡,驻提调官守关筑城修边,统领军兵加固边城,加高加厚,设垛口,筑子城墙,建观察楼,防御城等,使边城能攻能守,防战全能。白马关城堡呈长方形,周长四百多米,设一南门,门楼上两米长、一米宽的“白马关堡”石匾至今醒目。城墙由大块山石砌筑,城门洞砖砌,城门条砖砌成,非常坚固,城门墙上筑有一亭即守门岗楼,白马关城堡坐落在密云北部山区的白马川之中。山川长三十余里,山峡路窄,山峦起伏,地势险峻,从城堡北去十余里长沟即为白马川。白马川之名源于白马山。明朝时白马山自然形成与蒙古部族的分界线,大山南面为明朝属地,大山北面为蒙古部族地域。明朝政权在白马川的山峡路窄的战略要塞修筑长城关隘,筑起了这座城堡。

《四镇三关志》载:白马关辖关寨十一:陈家口关,东驼古关,西驼古关,左二关,响水谷关,白马关,划车岭寨,白崖谷关,冯家峪关,营城岭关,黄崖口关。俱永乐年间建。边城一百五十里,空心敌台三十六座;《三关边务总要》载:要蚕房谷十里至陈家谷横岭北平漫,通单骑。又五里至东驼谷关,北平南险,通单骑。又十里至西驼谷关,正关并迤东墩共通骑,冲。又三里至左二关,正关通骑,极冲,余通步。又十里至响水谷,通步。又十里至白马关;《读史方舆纪要》载:白马关在石塘岭东北四十里,东去潮河川九十里,有城,有水关。关北七十里有汤河,又北百里为满套儿,要冲也。自汤河上稍正南行,顺白河至石塘岭,可二百里,山恶水深。

寥寥数语,白马关竟然承载了那么沉重的历史重量!

明代杨选有诗《白马关遇雨》:“崚嶒石径黑云遮,雹雨风驱阻使车。乍听高原林堕叶,即看曲涧浪生花。豺狐才窟浑无迹,将校空山未有家。顷刻遥天云雾散,万峰花翠亦堪夸。”就在我沉浸于这一幅形象的关山风雨图之际,另一位明代诗人杨旦的《过白马关》又倏然入怀:“怪石巉巉水乱流,柳匀新绿弄春柔。满陂芳草眠黄犊,风景居然似建州。”该诗作者虽写关隘险势,但主要描写的是边塞安定时春日景象,颇有江南味道。两首诗,两道截然不同的风景。

罗江白马关

白马关,是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的屏障,有“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之势。它是有汉以来剑南五关的最后一关,由西安至成都入四川境后将经过五关——葭萌关、剑门关、涪城关、江油关和白马关。清朝罗江才子李调元曾以诗句“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来形容此关,从诗当中我们也不难想象在古代白马关对于整个四川在战略意义上的重要性。

历史上,白马关曾经三次易名。东汉时,因其地处于古绵竹城的东北面,所以被称为绵竹关;唐代改名为鹿头关,这是由于关楼地处鹿头山;公元907年,朱全忠于长安篡夺唐朝政权以后,盘据四川的王建,乘机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他移鹿头关到现在黄许镇的绵远河畔,依水建立关隘,随之借用历史上汉高帝骑白马路过此地、庞统和刘备曾经在山下互挽坐骑这两段历史,而将此关正式定名为白马关。关楼上“白马关”的关名,则是宋朝大文豪、眉山先贤苏轼的墨宝。

走进城门,正中是金牛道,右手边就是庞统祠墓。庞统祠和庞统墓,坐落在白马雄关之巅,掩映在森森翠柏之中。它是四川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不仅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而且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县白马关

白马关位于康县北部古石门河 (今云台河)畔,距县城30公里。有石筑城垣,依山面水,为康县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清雍正七年 (1729年),阶州直隶州在此设置白马关州判;乾隆元年 (1736年),又改设阶州直隶州白马关分州;民国2年 (1913年)再度改设白马关警察所;民国18年 (1929年)分置康县后,县治就在白马关。据说民国14年 (1925年)在云台山修建一座寺庙,朝山者常年络绎不绝,香火极盛,远近闻名,故后改白马关名为云台。1944年5月,县治南迁岸门口后,这里设镇,命名“云台镇”。

白马关古城建于清光绪三年 (1877年),城垣全为石头垒砌,周长281丈,高1.9丈,宽1.2丈,有炮台4座,垛墙428个。东西各修建门楼一座。东为“建光门”,西为“永安门” (现已毁)。北面城垣顺地形攀山梁而上下大上小,形似挂钟,后于山顶建造一座两层钟鼓楼,高峻巍峨,昼夜鸣钟报时,堪称一景。东门外马莲河上,曾于1920年建造木桥一座,名“中山桥”,桥高4.8米,宽4米,长12米。桥房雕梁画栋,色彩艳丽,为夏日乘凉歇息佳处。

城周四围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新纂康县县志》所称“云台晚照”、“关山夜月”、“山寺晨钟”、“古洞流乱”、“鹰峰叠翠”、“安山积雪”等景,皆在附近。吕带林诗曰: “云台山下水滔滔,晚时斜阳气势豪。错落人烟迷古寺.苍茫林树拥兰皋。余光直射西秦远,暮色曾殷北斗高。遥望牧童牛背影,漫将短笛认仙萧。”真是一幅绝美无比的山水画 ! 陈峡河,清波荡漾由西向东;马莲河.波光闪闪由北向南。两水绕城流过,在城东南角汇合。岸边杨柳婆婆,河中山城倒映,为古城更添风采。

美丽的白马关古城载有光荣的革命史迹。1936年9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右路纵队二军六师三个团,在师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率领下长征到达这里,国民党县大队和县政府官员弃城逃跑。红军一部在城内留驻一周,发动群众,开展宣传,建立了康县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康县苏维埃临时政府,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

云台设县治的巧年间,城内除县政府、县大队等机关外,还陆续建立了武庙、学堂、县立高级小学,1945年在这里还创办了康县历史上第一所初级中学,40年代又陆续设立了邮电代办所、民众问字处、图书馆等。但在昔日,国民党县衙所在地绝非贫苦人民之天下,许多无辜百姓曾被抓到这里捆绑吊打,以至丧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里一直为区、乡、公社、镇所在地。现为云台镇人民政府驻地。城内相继新建了镇人民医院、粮管所、营业所、邮电所、税务所、工商所、供销社、中学、小学以及镇属企业近20家。还有自营饭馆、理发店、旅社、商业店 (铺) 30余家。长 (坝)窑 (坪)公路穿城而过。1985年又修通镇上至关沟门口的公路。从此,东去大南峪、迷坝,北往成县谭河.西抵大堡、长坝,南来县城都非常方便。每逢集日,四方八野赶集的群众三五成群,欢歌笑语,云集于此。街道上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古城呈现出勃勃生机。

白马关镇

.白马关镇,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五公里,横亘于成都平原东北,自古为东西两川分界,全镇幅员面积38.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85个村民小组。人口1.4万余人,因境内有三国古蜀遗迹而闻名于世。

白马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因三国时期刘备军师庞统乘白马攻打雒城于此中箭身亡而得名,后众人为纪念他在这里修建了庞统祠。近年来,随着三星堆的发掘,三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以庞统祠为中心,由庞统祠、庞统血坟、落凤坡、张飞点将台、古驿道、换马沟、龙洞仙踪、八卦阵石林倒湾、大霍山万佛寺、芙蓉溪、桃花溪等构成的集儒、释、道等人文景观并兼,融奇石沟壑、森林等自然景观为一体,内涵丰富的白马关古蜀文化遗迹吸引了国内及日本、港澳、台湾、东南亚各国大量的旅游参观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