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洪彦 |
释义 | 1 黑龙江省人事厅原党组书记赵洪彦于1944年1月18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克山县, 1978年起进入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工作,历任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厅级部委委员。1992年2月调至绥化任地委副书记,1995年任绥化地委书记。2000年4月赵洪彦回到哈尔滨,任黑龙江省人事厅厅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2002年5月任黑龙江省人事厅党组书记。2003年6月,赵洪彦被“双规”。2004年3月8日,因涉嫌受贿犯罪,牡丹江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对赵洪彦逮捕,次日由牡丹江市公安局执行逮捕。2004年5月13日,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和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定牡丹江市人民检察院和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2004年6月23日,牡丹江市人民检察院向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于同日立案并依法组成合议庭。 2 国土资源部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站站长1972年到1975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当技术员1979年至今,历任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站观测员、副站长、站长 成果 “七五”和“八五”期间,参加国家重点攻关课题“渤海海平面变化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秦皇岛海岸带变迁海洋动力条件的研究”,分别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四等奖,并在第二十九届国际地质大会展出。 在秦皇岛港口离海岸48米的海平面上,有一间建在竖起的井架上的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这就是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站,也是赵洪彦连续工作24年的地方。 从1981年11月观潮仪开始试运行至今,赵洪彦每天都要走过4公里长的道路,跨过48米长的栈桥,来到狭小的观测房里,随时记录渤海湾的潮位变化。 8“如果测量不准确,我们的工作就没有意义” 8观测站始建于1979年,是根据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遗愿建造的,初始目的是通过观察海水潮位的变化,监测地震活动与海平面异常变化,探索地震预报新途径。今天,监测、分析渤海湾潮位的变化规律和控制因素,预测其未来走向,对有效防止和减少风暴潮等重大地质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赵洪彦把自己的工作形容为“我给渤海湾把脉”。观测站的任务就是一刻不停地观察海平面的潮位变化。建站27年,赵洪彦在此工作了24年,他和同事观测的记录达30余万条,广泛应用于航海、地质等领域。 “如果测量不准确,我们的工作就没有意义。”赵洪彦说。为了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赵洪彦带领他的同事随时注在夏季汛期,尤其是在台风刮起风暴潮的日子,海浪滔天,观测人员必须坚守在一叶扁舟般的观测房内,每隔一小时读取一次观测数据。赵洪彦常常裹着雨衣,冒着随时被狂风吹到海中的危险,双手抓着栈桥上的护栏,一步一晃地靠近观测房。2005年7月,台风“麦莎”波及渤海湾。河北省和秦皇岛市防汛指挥部要求观测站每小时提供一次数据,整整三天,赵洪彦和他的同事们连续作业。直到“麦莎”离开,他才松了一口气。意观测井是否出现淤积或冰冻。如果进水孔出现淤泥,水性好的赵洪彦就潜水疏通。寒冬季节,当气温达到零下十七八摄氏度时,水下四五米深的井壁上就会出现冰冻。赵洪彦就得趴在井边,拿着大铁钩子,一点一点地将冰凿下来,然后下网将冰块捞出来。 在观测站工作,单调、机械、枯燥、待遇不高。观测房内没有空调和暖气,夏天如在蒸笼,冬天如坠冰窟。不少人受不了这里的单调和艰苦,一个接一个调走了。从28岁到55岁,从年轻的观测员到站里的负责人,赵洪彦痴心不改。他说:“不管干啥职业,把本职工作干好了,就很了不起。”站里共有4人,一个站长三个兵,赵洪彦既是观测员,又是潜水员,还是水电工、管道工、油漆工、掏粪工。 海水、海风侵蚀性强,连接海岸和观测房的栈桥,每年必须刷一层防锈漆。观测站经费紧张,雇不起人,赵洪彦就和同事们自己动手。为了让油漆漆得牢、干得快,作业都是选在三伏天。栈桥长48米,宽1.8米,高1.9米,赵洪彦系着绳索吊在离海面两三米高的桥梁上,撬开木板,清除锈斑,刷漆,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海里。这样的活儿每次都要苦干20天才能完工。赵洪彦总是跟同事说:“我水性好,体力强,这活儿应该由我来干!” 2004年,“环渤海湾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研究正式启动。赵洪彦负责其中的“渤海海平面变化研究与监测站建设”课题,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他说,观测站有了项目和经费支持,就能更好地开展海平面综合研究,为环渤海地区的城市、港口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事迹 27年重复、单调、枯燥地走一条4公里长的路,只做一件观测海平面的工作。有人说,他伟大,取得的32万组珍贵数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唯一的海平面数据,资料摞在一起足有一人多高,弥足珍贵,广泛应用于航海、地质等领域。 就是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站站长赵洪彦。 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站是根据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遗愿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水圈和岩石圈运动规律与动力来源,并通过监测海平面异常变化来探索地震预报新途径,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唯一的海平面观测站。 55岁的赵洪彦1979年来到秦皇岛,是海平面观测站的建站元老。他每天都观测海平面,重复一条路,完成同样的规定动作。从办公楼到验潮井一条路径重复往来了27年,几级风需要走多长时间、雨雪天需要多长时间、路边有多少棵树他都能脱口而出。27年来,他每天与起伏的海潮为伴,不管风吹雨打,一直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 工作过程是重复的,但天气却在时时变化,而且越是恶劣天气就越是要加强加密观测记录,台风预警要一个小时报送一次,这往往是考验一个观测员是否合格的关键时期。每当这个时候,工作站通往验潮井的路有没膝深的积水,老赵就常常要推车蹚好长一段路。2005年7月,台风“麦莎”波及渤海地区,河北省防汛指挥部、秦皇岛防汛指挥部等单位,通过秦皇岛中心海洋站,要求海平面观测站每小时提供一次观测数据,赵洪彦带领他的同事们连续作业观测,日夜坚守在工作一线,顶着风,冒着雨,摇摇晃晃地在栈桥上来来往往一趟又一趟,每小时向秦皇岛中心海洋站电话报告数据一次……整整3天,“麦莎”退了,他的眼熬红了,年过半百的身子骨险些顶不住了,但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