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疕
释义

白疕英文名为:White mange,又称松皮癣,系指以红斑、鳞屑为主要皮损,抓损之处可见小的出血点,以丘疹、红斑等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男女老幼皆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男性略多于女性,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多于冬季发病或加重,夏季则有减轻。

概述

现代医学称之为:银屑病,与遗传因素(先天禀赋)、免疫失衡(阴阳正气)、代谢紊乱(痰、瘀)、环境毒素(邪毒入侵)等等,是其发病原因。

祖国医学对此病早有记载,有:“干癣”、“顽癣”、“松皮癣”、“白疕?”、“白疕风”、“蛇风等病名。

《诸病源候论》:干癣,但有匡郭,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因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若其风毒偏胜盛,湿气少,故风沉入深,则无汁,为干癣也。这是祖国医学关于本病的较早记载;

《山海经》中也可见到关于“癣”的较早记载:(渠之山)其中多豪鱼,状如鲔,赤喙尾赤羽,可以医治“白癣”;

《外科启玄》则提出了“白壳疮”这一病名,“白壳疮者,即癣也,……皆因毛孔受风湿之邪所生”;

《外科正宗》在“顽癣”病因病机分析和治疗用药方面,基本上都继承了《窦氏外科全书》的认识,认为“顽癣,乃风、热、湿、虫等为患。……此等总皆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所致”;

《外科大成》首次提出“白疕”的病名,“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屑,俗呼蛇风;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记载:此症俗名蛇虱,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容养所致;

《外科证治全书》记载:白疕亦名疕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

临床分类

临床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炎型及红皮病型

寻常型

最为常见。损害初起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或斑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鳞屑在急性时较少,慢性时较多,易被刮除,在损害踞部分的鳞屑附着较牢固。刮除鳞屑后,露出红色光亮的薄膜,称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出现散在的露珠状小

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是此病的重要特征。损害边界清楚,周围有0.2~0.5厘米淡色晕,局部出汗减少。损害散在全身各处,有点滴状、钱币状、环状、地图状、蛎壳状等。好发于头皮,肘、膝的伸侧面及尾骶部。少数病例长期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头皮、外阴、小腿等处。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辨证分为:①血热型。相当于进行期,皮损不断增多,颜色?红、抓之出血、瘙痒不堪,伴有怕热、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苔薄黄、舌质红、脉滑数等症状。②血虚风燥型。相当于静止期和退行期,皮损不扩大或渐缩小,皮肤干燥、色素沉着或渐退,伴有头晕、神疲乏力、苔薄舌淡、脉细等症状。

脓疱型

较少,可分两型:①掌跖部。局限在掌跖损害为对称性红斑,斑上有针头到粟粒大的脓疱,不易破溃,两周左右可干涸结痂,痂片脱落出现鳞屑,其下又有新脓疱形成。反复发作。②泛发性。满布全身,急性者有黄色浅表性大脓疱,伴有

发热、关节痛症状,周期性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加剧;亚急性或慢性者,环形红斑样皮损,边缘有脓疱;局限者,在寻常型皮损处出现脓疱。辨证多为湿热火毒证,除脓疱外,尚有红斑、糜烂、渗出,或有胸闷纳呆、下肢沉重、苔薄黄、脉濡滑数等症状。

关节炎型

关节酸痛,大小关节均可累及,轻者指(趾)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也可累及大小各个关节,红、肿、热、痛,重者因骨质破坏,引起强直、畸形。易和脓疱型并存,常同时加重、同时减轻。多伴有发热、恶风、苔薄黄或白腻、脉弦

滑数等症状。

红皮病型

常因对寻常型不当的治疗或外用药物刺激而引起,也可由进行期发展而来,表现为弥漫性皮肤潮红、紫红,甚至肿胀浸润,大量脱屑,仅有少数片状皮肤正常,犹如分布在海洋中的岛屿。伴有掌跖角化,指(趾)甲增厚或发热,常迁延数月或数年。辨证为火毒炽盛证,往往伴有壮热、口渴、便干溲赤、苔薄舌质红绛、脉弦滑数等症状。

辨证分析

白疕多因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郁而化热,热与气血相博,阻于肌表而发;也有因外感湿邪,或脾虚湿停, 湿郁化热,湿热蕴积,阻于肌表而发。日久则气血耗伤,肌肤失去濡养,

则为血虚风燥;或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表而成。少数可因调治不当,兼感毒邪,以致热毒流窜,入于营血,内侵脏腑,造 成气血两燔的证候。治疗上宜根据临床见证,予以分型施治,并宜结合

采用外治法。

论述专著

中国金方医学科学院院长张正天对此病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张正天《论祖国医学白疕症-现代医学银屑病之病因》

(一)病原微生物

能侵犯人体引起疾病的微小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称病原体、致病微生物。例如细菌、病毒、放线菌、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宿主:能给病原体提供营养和场所的生物包括人和动植物。)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类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只有一少部分能致病。很多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

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每个人一生中可能会受到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生存的场所,我们称为病原体的宿主,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

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感染和免疫是一对矛盾,其结局如何,根据病原体和宿主两方面力量强弱而定。如果宿主足够强壮,可以根本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体也多半会逐渐消亡,于是患者康复;如果宿主很虚弱而病原体很凶猛,则感染扩散,病人将会死亡。除了宿主自身的力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和其它措施的协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数疾病是可以很快治好的。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地,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微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二)病原微生物毒素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外毒素,微生物死亡、细胞破裂后释放出的毒性物质—内毒素

(三)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造成的冻伤、烧伤、电击伤、放射性损伤、高原病、潜水病以及噪声对听觉、血压的不良影响等等已为人们熟知,但无线电报、电话、广播、电视、雷达的广泛应用,使现代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浸泡在各种频率的电磁波里讨生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未曾接触过的新环境,它对人类的生存繁衍有重大影响。

(四)化学因素

化学损伤可以是急性的如化学物质的中毒、烧伤等,其损害可以立即显示出来,病因十分清楚;但也可以是慢性的需经过多年,甚至下一代才表现出来,这时的病因需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才能澄清;

人类的慢性中毒可出现于天然状态下,如饮用水中含氟量过高,可形成斑釉甚至影响骨质生长,形成氟骨症:我国规定饮用水中含氟量不能超过1.5mg/L,当氟的每日摄入量超过4~5mg时,就会造成氟在体内蓄积,蓄积的主要部位在牙齿和骨骼,因此产生的主要损害也在牙齿和骨骼上。氟骨症首发症状为斑釉齿,即牙齿上有粉笔样白垩状斑点,渐而变成黑色点状沉淀牙齿脆弱易碎。病人感到腰腿疼痛,麻木无力,伴有感觉障碍,排便障碍、瘫痪抽搐等。晚期则由于骨密度减低,骨膜、肌腱、韧带广泛钙化、骨骼增生肥大等,出现驼背、肩关节固定、肘、膝关节屈曲畸形。氟骨症诊断比较明确,尿含氟量高于3mg/L(正常为1~2mg/L,血氟为0.05mg%)即可确诊。X光片表现为骨质极度致密或减低,硬化,韧带钙化,骨间膜钙化或骨膜肥厚,骨纹理明显粗糙等。许多职业病和公害病,如硅肺、有机汞中毒引起的水俣病:由于工厂排放废水,使有机水银—有机汞经过海生物分级浓缩最后使人体累积至一定程度而发病,患者主要损害器官为大脑皮质主要症状有隧道视野、运动失调震颤、语言障碍等。1923年,新日本窒素肥料(由人粪与猪粪于酒窖发酵而产成)于水俣工场生产氯乙烯与醋酸乙烯,其制程中需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剂。由于该工厂任意排放废水,这些含汞的剧毒物质流入河流,并进入食用水塘转成甲基汞氯(化学式CH3HgCl)等有机汞化合物。当人类食用该水源或原居于受污染水源的生物时,甲基汞等有机汞化合物通过鱼虾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造成生物累积(或生物浓缩,Bioaccumulation)。50年代初,在日本九州岛南部熊本县的一个叫水俣镇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患口齿不清、面部发呆、手脚发抖、神经失常的病人,这些病人经久治不愈,就会全身弯曲,悲惨死去。这个镇有4万居民,几年中先后有1万人不同程度的患有此种病状,其后附近其他地方也发现此类症状。经数年调查研究,于1956年8月由日本熊本国立大学医学院研究报告证实,这是由于居民长期食用了八代海水俣湾中含有汞的海产品所致。汞也称水银,是我们常用的温度表里显示多少度的银白色金属,它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汞对于生物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它的浓度,而且与汞的化学形态以及生物本身的特征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汞是通过海洋生物体表(皮肤和鳃)的渗透或摄含汞的食物进入体内的。汞进入海洋的主要途径是工业废水、含汞农药的流失以及含汞废气的沉降。水俣湾为什么会有含汞的海产品呢?这还要从水俣镇的一家工厂谈起。水俣镇有一个合成醋酸工厂,在生产中采用氯化汞和硫酸汞两种化学物质作催化剂,催化剂在生产过程中仅仅起促进化学反应的作用,最后全部随废水排入临近的水俣湾内,并且大部分沉淀在湾底的泥里。工厂所选的催化剂氯化汞和硫酸汞本身虽然也有毒,但毒性不很强。然而它们在海底泥里能够通过一种叫甲基钴氨素的细菌作用变成毒性十分强烈的甲基汞。甲基汞每年能以1%速率释放出来对上层海水形成二次污染,长期生活在这里的鱼虾贝类最易被甲基汞所污染,据测定水俣湾里的海产品含有汞的量已超过可食用量的50倍,居民长期食用此种含汞的海产品,自然就成为甲基汞的受害者。一旦甲基汞进入人体就会迅速溶解在人的脂肪里,并且大部分聚集在人的脑部,粘着在神经细胞上,使细胞中的核糖酸减少,引起细胞分裂死亡。科学试验证实,人体血液中汞的安全浓度为1微克/10毫升,当到达5-10微克/10毫升时,就会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经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天食用200克含汞0.5毫克/公斤的鱼,人体所摄入的汞量恰好在此安全范围内。然而,经测定水俣湾的海产品汞的含量高达每公斤几十毫克,已大大超标,此外,人们每天还要搭配其他食品,其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汞,这样全天摄入的总量就更是大大超过安全限度标准了。水俣病是直接由汞对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公害,迄今已在很多地方发现类似的污染中毒事件,同时还发现其他一些重金属如镉、钴、铜、锌、铬等,以及非金属砷,它们的许多化学性质都与汞相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而另一种“骨痛病”的发生,经长期跟踪调查研究最终确认这是一种重金属镉污染所致。”镉中毒引起的痛痛病等即是如此——在日本大正年代即已开始出现,长期被认为是原因不明的特殊的地方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病人数增加,1946年8月,长泽才正式报导了病例。1955年,河野,荻野在报告中称之为痛痛病,以后又以“妇中町熊野地区的奇病——痛痛病”为题公开发表于1955年8月4日的“富山日报”。1957年荻野等人提出矿毒学说,认为可能与其上游的矿山废水中铅、锌、镉有关。1960年证实病因是镉中毒。当年12月成立了富山县地方特殊病对策委员会,接着,于1963年及1965年日本厚生省、文部省又先后组织了专门的研究班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十几年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以及动物实验等方面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排除了各种假说,于1968年证实并指出“痛痛病”是由镉引起的慢性中毒。它首先使肾脏受损,继而引起骨软化症,是在妊娠授乳,内分泌失调,老年化和钙不足等诱因作用下形成的疾病。发病是由于神通川上游某铅锌矿的含镉选矿废水和尾矿渣污染了河水,使其下游用河水灌溉的稻田土壤受到污染,产生了“镉米”,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和饮用含镉的水而得病。从而“痛痛”被定为日本第一号公害病。许多药源性疾病也是一种化学损伤。有些化学物品的损害表现在下一代身上,如反应停造成的海豹怪胎(短肢畸形)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妊娠早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可使下一代女孩在十多岁时发生阴道癌。环境科学家认为: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是环境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当外界条件适应时,就可能导致过早爆炸。例如在缺氧的条件下,一些厌氧生物可以把无机金属甲基化。尤其近20年来大量污染物无节制的排放,已使一些港湾和近岸沉积物的吸附容量趋于饱和,随时可能引爆这颗化学污染“定时炸弹”。

(五)自由基毒素

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合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进而引起慢性疾病及衰老。

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充斥着不计其数的自由基,我们无时无刻不暴露在自由基的包围和进攻中。

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例如,炒菜时产生的油烟中,就有自由基,这种油烟中的自由基使经常在厨房劳作的家庭妇女中餐大厨肺部疾病和肿瘤的几率远远高于其他人;汽车尾气、工业生产废气、蔬菜、鱼、肉、粮食的化学、农药污染等等,环境污染产生的大量的自由基也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无防备的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水、食物中等等,自由基对人体的攻击,既在最深层引起突变,又在最表层留下痕迹。可以说,人类被包围在自由基的内外夹击中。

自由基是无处不在的,自由基对人体攻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的既有来自体内的,也有来自外界的。当人体中的自由基超过一定的量,并失去控制时,这些自由基就会乱跑乱窜,去攻击细胞膜,去与血清抗蛋白酶发生反应,甚至去跟基因抢电子,我们的身体造成各种各样的伤害,产生各种各样的一疑难杂病。在地球上,细菌和病毒是人类生命的夙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物学家从烟囱清扫工人肺癌发病率高这一现象中发现了自由基对人体的危害,人类才认识到我们还有比细菌和病毒更为凶险,也更隐蔽的敌人—自由基。自由基过量产生或人体自身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与恶化。

在我们这个由原子组成的世界里有一个特别的法则,这就是:只要有两个以上的原子组合在一起,它的外围电子就一定要配对,如果不配对,它们就要去寻找另一个电子,使自己变成稳定的元素。

科学家把这种有着不成对的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叫做自由基。自由基非常活跃,非常不安分。就象我们人类社会中的不甘寂寞的单身汉一样,如果总也找不到理想的伴侣,可能就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当一个稳定的原子的原有结构被外力打破,而导致这个原子缺少了一个电子时,自由基就产生了。于是它就会马上去寻找能与自己结合的另一半。它活泼,很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当它与其他物质结合的过程中得到或失去一个电子时,就会恢复平衡,变成稳定结构。这种电子得失的活动对人类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一般情况下,生命是离不开自由基活动的。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从里到外的运动,每一瞬间都在燃烧着能量,而负责传递能量的搬运工就是自由基。当这些帮助能量转换的自由基被封闭在细胞里不能乱跑乱窜时,它们对生命是无害的。但如果自由基的活动失去控制,超过一定的量,生命的正常秩序就会被破坏,疾病可能就会随之而来。所以说自由基是一把双刃剑。认识自由基,了解自由基对人体的作用,对健康十分必要。人体里也有自由基,他们既可以帮助传递维持生命活力的能量,也可以被用来杀灭细菌和寄生虫,还能参与排除毒素。受控的自由基对人体是有益的。但当人体中的自由基超过一定的量,并失去控制时,这种自由基就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伤害。生命体内的自由基是与生俱来的,既然生命能力历经35亿年沧桑而延续至今,就说明生命本身具有平衡自由基或者说清除多余自由基的能力。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最近一百年来,在科学技术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副产品,其中就有与日俱增的自由基。化学制剂的大量使用、汽车尾气和工业生产废气的增加、还有核爆炸……,人类的‘文明活动’还在不断地破坏着生态环境,制造着更多的自由基。骤然增加的自由基,早已超过了人以及生命所能正常保持平衡的标准,早已让人类应接不暇,人类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认清自由基对人体的危害,对人类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为严重的是自由基对基因的攻击,可以使基因的分子结构被破坏,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引起整个生命发生系统性的混乱。大量资料已经证明,炎症,肿瘤、衰老、血液以及心、肝、肺、皮肤等各方面疑难疾病的发生机理与体内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有着直接的关系。

(六)内分泌、外分泌失衡因素

人体内的分泌腺或器官能分泌激素由血液输送到全身,调节、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就叫内分泌。内分泌腺分泌的分泌物称激素

内分泌即组织所产生的物质不经导管而直接分泌于血液(体液)中的现象。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器官和内分泌组织两部分构成。

肾上腺、甲状腺、胰腺、胸腺、脑垂体、松果体细胞能分泌高效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或其他细胞外液途径作用于靶细胞,调节它们的生理活动,这种有别于通过管道排出分泌物的现象,称为内分泌。

中药在内分泌治疗有着独到的功效,通过调整内分泌、活血化瘀、行气补血,补精填髓等达到气血平衡,逐步清除体内代谢垃圾,使内分泌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外分泌腺是有导管的腺体。其分泌物不进入血液,由导管流出。如肝脏产生胆汁,通过总胆管流到十二指肠。唾液腺、汗腺、皮指腺、胃腺、肠腺等均属于外分泌腺。

无论内分泌还是外分泌,对人类的健康、疾病和生命,起着决定性作用。

(七)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障碍能导致疾病、衰老甚至死亡。

人类机体具有一种“生理防御、自身稳定与免疫监视”的功能叫“免疫”。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不管是外界进入人体的还是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一切病原物质、致病因子,以维持人类的健康。

人体共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的。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免疫具有很多重要的作用

1、生理防御,就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侵犯,使人免患感染性疾病.

2、自身稳定,人体组织细胞时刻不停地新陈代谢,随时有大量新生细胞代替衰老和受损伤的细胞。免疫系统能及时地把衰老和死亡的细胞识别出来,并把它从体内清除出去,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

3、免疫监视,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等疾病发生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4、免疫耐受,正常状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不导致自身免疫病,反之,对外来的病原体及有害生物分子表达的抗原,则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从这层功能上来说,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我和非我”功能。

预防接种就用抗原体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提高机体抗御能力。

"免疫",普通人会简单地认为免疫就是指人体的抵抗力,包括很多临床医生对免疫的真正含义也并不十分了解。

从本质上讲,免疫是指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功能。它包括机体对异物( 病原生物性或非病原生物性的)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一系列过程。这种过程可能引起自身组织损伤,也可能没有组织损伤。概括起来说,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即防御功能、稳定功能及免疫监视作用,这些功能一旦失调,即产生免疫病理反应。当自我稳定功能过高时,会患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当防御保护功能过高时,会出现过敏反应等疾病,过低则会得免疫缺陷综合症等疾病;免疫监视功能过低时,会形成肿瘤等疾病。

机体的免疫能力可大致分为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两种,两者是密切联系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在种系发展过程中不断与病原微生物斗争中形成的,并可遗传给后代的一种免疫功能。它是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后天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刺激而获得的免疫功能,它能识别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它需要在高度分化的组织和细胞的参与下才能完成。免疫通常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对机体造成损害

人类免疫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

(八)精神因素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故称为内伤七情。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康复与恶化起着重要作用。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人类的情感,必须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脏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滋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不同的情感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变化。由此可见,气血是脏腑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

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其中主要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情志活动的异常,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人有七情,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包括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志情绪的变化。通常情绪的波动一般不会危害人的健康。但强烈的情绪波动,或长期消极情绪能引起过度的或长期的精神紧张,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并可引发一些疾病。

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联,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忧悲与肺、恐惊与肾相对应。七情波动能影响人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运行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保证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剧烈的情志变化,可以使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功能紊乱。正如《素问·举痛论》指出的:“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正常情况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

情志太过之时,则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

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心能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性下降;

心主神明,愉快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考试时也能有超常发挥,运动员易破纪录;心其华在面,喜悦时会神采飞扬,面带笑容,喜形于色,热恋中的情侣越发娇美动人或潇洒英俊等;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等

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人在高兴时也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等等。

喜伤心,过喜的异常情志可损伤心,常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多汗出,胸闷,头晕,头痛,心前区疼痛,甚至神志错乱,喜笑不休,悲伤欲哭,多疑善虑,惊恐不安等症状,可导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严重者还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时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中医称之为“喜中”。

怒为肝志,肝能表达人的愤怒之情志活动。怒是个人的意志和活动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达到时,所表现的、以紧张情绪为主的一种情志活动。怒既有积极的一面,即指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战前动员要鼓舞战士的士气,包括激起战士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使之在战斗时化为巨大的战斗力;怒又有消极的一面,即指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消极和不良的影响。暂时而轻度的发怒,能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有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条达,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

怒伤肝,大怒、过怒易伤肝,表现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积,肝血瘀阻,肝阳上亢等病证。出现胸胁胀痛,烦躁不安,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有的则会出现闷闷不乐,喜太息,暧气,呢逆等症状。人体发怒时可引起唾液减少,食欲下降,胃肠痉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血中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黏滞度增高,交感神经兴奋,长此以往,会使人患上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对患有心脑血管病者,可导致病情加重,诱发中风、心肌梗死等,危及性命。

忧(悲)为肺志,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这主要是因为肺开窍于鼻,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过多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忧(悲)伤肺。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悲忧伤肺,还可表现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肤病上。情绪抑郁,忧愁悲伤可以导致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

恐(惊)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惊恐是人对外界突发刺激的应急反应。人在受到剧烈惊恐之时,会出现大小便失禁,这与肾主前后二阴,肾主两便的功能相符。肾藏精,生髓充脑,人受到惊吓后,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与肾藏精,生髓充脑有关系。惊恐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一定的益处的,可以引起警觉,避免机体遭到危害。

恐伤肾。惊恐过度会耗伤肾气,使得肾气下陷,二便失禁,遗精滑泄,严重的惊恐,还会导致人的死亡。

思为脾志,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牌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在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思为脾志,因而过思则易伤脾。伤牌可以表现为气血不足所致的乏力,出现头昏,心慌,贫血等症状。有的还可出现暧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

精神状态对于人的阴阳、气血、脏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样,当人的阴阳、气血、脏腑发生问题时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也就是这个道理。补益有利于健康长寿,在补益的过程中实施精神补养也非常重要,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把人的精神调整到最佳状态。

心因性疾病,也就是祖国医学的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衰退甚至产生疾病;药物和化学物质(如铅、类固醇激素),也可引起精神症状;

精神症状还可由营养因素产生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恶性贫血常伴有精神症状;在饥饿中生长的儿童智力发育一般也会受到影响;任何严重的疾病又都会构成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反过来又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形成恶性循环。

(九)环境、行为及饮食毒素

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有蛋白毒素和非蛋白毒素。包括植物毒素、细菌毒素、动物毒素和真菌毒素四类微量毒素侵入机体后即可引起生物机能破坏,致使人类急性、慢性中毒甚至死亡。

毒害作用取决于毒素的类型、剂量和侵入机体的途径等。人体内毒素,即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人体内“毒”主要分为外毒和内毒。外毒指外在环境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的有害物质,如空气污染(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尘埃等);水污染(工业及生活污水等);食品污染(农药、化肥、食品深加工等);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 环境中的有害物质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毒害我们的身体。内毒指人体内在糖、蛋白质、脂肪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不断堆积所产生的毒。代谢的废物产生的有害产物有如乳酸、酮酸、尿酸、自由基等;还有身体体内的多余脂肪、老旧坏死细胞、癌细胞。上述有害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加以化解和排除,可以维持健康。一旦平衡被打破,体内毒素得不到及时清除而不断累积,人体则进入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多种疾病。俄罗斯科学家梅尼奇科夫曾因“自身中毒”说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观点

张正天认为:细菌、病毒、放线菌、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衣原体等等,它们任何一种或几种(混合感染型)代谢的毒素、以及大量的自由基毒素,蕴结、潴留、沉淀在患者的机体内部,游离在患者的血液里,外发与肌肤所形成。也有内攻脏腑引起损害例如:有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会突然发生高热、关节肿痛、全身不适及白细胞增高,皮肤上迅速出现粟粒大小、密集的小脓疱,脓疱连成大片,干涸后于皮下再发新的脓疱,反反复复持续数月不退。这就是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毒素”常常侵害肝、肾等系统,导致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脏腑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白疕(银屑病)是一种多发性世界医学难题,患者往往在精神心理方面承受的巨大压力,病人多产生自卑心理,获得根除就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

随着中国步入工业社会,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等等都导致了发病率和复发率的大幅上升。

而由于“国际医学界”对银屑病的发病机理尚无“定论”,因此单一的西医大多采用包括白血宁,乙亚胺,乙双吗啉,环磷酰胺等细胞毒类抗癌药以及地塞米松、强的松、倍他米松和进口针剂康宁克通等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以上药物部分患者使用后虽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但停药后病情加重、迅速恶化,并且对肝、肾等器官和免疫功能有严重损坏的毒副作用。

长年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日久耗血伤精,肌肤失养,枯燥瘙痒,伤神失眠,摧残身体。若医治不好,乱求医乱用药,什么以毒攻毒,滥用激素,不但没有把病治好,反而对身体直接药害,且反跳发作更为严重。逐年迁延复发加重,脱屑瘀血,燥痒难忍,给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尤其是少男少女,肌表羞于外露,直接影响美观,更痛苦的是导致爱情破裂。

“除根”的问题

关于白疕(银屑病)能不能“除根”的问题

张正天在《中国金方医学》明确指出:所谓“根”,是指一种疾病的病因,只有将病因去除掉,“根”才能被清除。

很多学者认为:银屑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因此认为银屑病能否“除根”,是一种不科学的提法。通过药物治疗,可以使银屑病的皮损全部消退,达到临床治愈,仍可复发,有的人治愈后多年不再发生,也有的人年年发,且年年加重。目前西医学对银屑病的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大多为皮质激素、维甲酸、煤焦油制剂等,内服药物以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为主。这些药物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病情,但副作用很大而且停药后复发加重。

目前,单一的西医,当然不能达到 “除根”的目的。

张正天在《中国金方医学》中指出: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病因、病理、病机、症状、鉴别、防治、预后等各个环节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宝贵经验,病因、病理、病机、治则等等认识是非常清楚的,临床实践是十分成功的。

所以祖国医药辨证施治对银屑病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有着独到的优势。

中国金方医学科学院临床数以万计的患者遍布世界,很多病人在治疗痊愈后,跟踪调查二十余年也不再复发。

临床事实证明,银屑病完全可以治愈并且完全能够杜绝复发。

药治疗银屑病的关键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关键是什么呢?

张正天指出:任何一种疾病,两个医师开出的处方却大不一样,一个特效,一个无效。为什么呢?两个医师两种认识、两种辨证,则有两种结果。

治疗的关键在于掌握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银屑病的发病是由先天禀赋不足,腠理疏松,毒邪入侵,导致气血失衡,毒邪内蕴发于肌表;阳气闭郁蕴而化热,热盛生风化燥化毒,阻于肌表而生;病久则气血被大量耗伤,血虚生风肌肤失养;营卫失和,气滞血瘀,以致瘀毒流连肌表而发病……

祖国医学对白疕(银屑病)的病因、病理、病机、防治法则,完全清晰。

张正天用药心得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于复方中必加四川野生冬虫夏草5-12g、野山参3-9g等,对修复免疫、防治复发起决定性作用。

治疗方法

药浴治疗

药浴是中医内病外治方法之一,药浴疗法能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孔窍、俞穴等,能迅速直达病所,取得良好疗效,同时由于药浴疗法,可以避免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大循环,从而可以减少对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毒副作用。

药浴原理

药浴原理是借水的温度、水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作用,对机体发挥治疗效能的。当利用热药液在皮肤或患处熏洗时,由于温热刺激,引起皮肤各处的血管扩张,能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能疏通经络,促进经络的调节活动功能。药液又能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破坏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