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城 |
释义 | 旧县名,位于山西省南部,东屏中镇霍山,西耸罗云明珠,北依太岳余脉,南展葱茏沃野,汾河纵贯其中,临汾盆地由此铺开。隋置县,治今赵城镇。《平阳府志》有道:"霍岳镇其东,汾水潆其西,原隰陂陁,气象完固。"可谓襟山带河,壮丽而富庶之地。 中文名称:赵城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华北 政府驻地:赵城镇 地理位置:黄土高原 历史沿革造父封于赵城关于造父,《史记·秦本纪》:"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山西通志》和《平阳府志》均记载:"周穆王封造父之地。"赵城乃赵氏地望所在,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史记·赵世家》:"造父幸于周穆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騄耳,献之穆王。"并四曰"乘",并两曰"匹",造父挑选了八匹骏马,还有桃林之地的良马,献给穆王。造父是一位识马驯马的能手。关于八骏,《穆天子传》有记载:"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騄耳。"而造父则为第一御手:"天子之御:造父、叁百、耿翛、芍及。"当时,交通靠马车,作战靠战车,因而,"御"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孔子开办私学有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御就是驾车的技术和规矩。 造父传说造父善御,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淮南子》有两则描述:"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鹜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世皆以为巧。"古人还把治理国家,比做造父之御:"圣主之治也,其犹造父之御:齐楫之于辔衔之际,而急缓于唇吻之和,正度于胸臆之中,而执节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可见"御"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造父善御而立功,《史记·赵世家》有一段十分生动的描述:"穆王使造父御,西巡守,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当穆王命造父驾车向西巡狩到西王母居住的荒蛮之地后,竟然乐而忘返。这时,东方淮水流域的徐偃王乘机发动叛乱,军情报来,穆王大惊。在这危急时刻,造父驾车,日行千里,迅速回归,为平息叛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穆王因造父有功,给予嘉奖,赐给赵城。《史记》有注:"晋州赵城县即造父邑也。"因而,赵城成为造父的食邑,是赵氏先祖发祥之地。这里,赵城和造父首次联系在一起。《史记·秦本纪》也有类似记载:"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穆天子传》则记载了穆王巡行的情况:"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行,径绝翟道。升于太行,南济于河。驰驱千里,遂入于宗周。官人进白鹄之血以饮天子,以洗天子之足。造父乃具羊之血,以饮四马之乘一。" 周穆王周穆王名姬满,是周武王的五世孙。关于穆王时期的确切年代,由于我国有文字纪年的历史,是从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起。这年,周厉王因国人暴动而奔彘(山西霍州)。厉王是穆王的七世孙,因而,穆王的年代,过去只能按古书《汲冢纪年》等推测。近年来,学术界"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初步成果,从武王克商有了确切年代。吸收这一成果的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夏商周》一章中"公元前1060-前1041年"记载:"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昧爽,于商郊牧野与纣军大战,灭商,建立周王朝(都镐京)。武王改元。""公元前960--前941年"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徐国始强,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驰师救周,与楚联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也就是《史记》所描述的造父为穆王御,长驱救周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的确切年代穆王十七年,即公元前960年,距现在已两千九百六十多年了。"穆王五十五年卒。"于公元前976年─前922年在位。 造父的先祖与传承造父善御是有其家族渊源的。先祖可上溯至女修。《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颛顼乃黄帝后裔,女修就是黄帝的远代子孙了。这是史籍记载造父最早的一位女性先祖。男性先祖没有留下名字,而所谓"陨卵吞卵",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记载,其负载的信息应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族。大业,即皋陶,是造父第一位将名字流传下来的男性先祖。皋陶生活在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是联盟中重要的一支氏族。《史记 夏本纪》:"皋陶作士以理民。"皋陶曾担任"士",执掌刑法,十分公正,成为后世秉公执法的典范。皋陶还拟定了一套治国方略,受到称赞:"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就是要以德立世,坚持诚信,这样才能使谋略成功,群臣和谐。"在知人,在安民。"等。禹继舜立后,将皋陶预立为自己的接班人,"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未来得及施展抱负就去世了。 "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少典乃黄帝远祖,女华自然也是黄帝后裔。皋陶之子大费,即伯益,或曰柏翳。伯益的最大贡献是辅佐禹治理洪水,禹十分推崇伯益的功劳,舜就赐给他黑色有飘带的旗,并预言他的后代一定会昌盛,还把一个姓姚的漂亮女孩嫁给了他。"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洪水平息后,伯益担任舜的虞官,就是掌管山泽,成为鸟兽调驯大师。而伯益的后人,在驯化鸟兽上立名于世,成为造父在技能方面的承传;伯益嬴姓,是舜赐给的,造父自然也姓嬴,这是在姓氏上的承传。造父封到赵城后,其后裔方姓赵。可以说,天下赵氏都是从赵城发源的。禹对伯益十分器重,皋陶去世后,就将伯益立为自己的法定继承人。《史记·夏本纪》:"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以天下授益。""《青铜甬道铭文》"公元前2060-前2041年"记载:"禹举荐皋陶为继承人,皋陶卒,又举荐益辅政。"皋陶生活的时间,应在公元前2041年前,距今至少已4045年了。"公元前2040-前2021年"记载:"禹巡狩,至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益让禹之子启,避居萁山之阳。益佐禹日浅,天下未洽,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即天子位,建立了夏王朝。"伯益虽然被授予了帝位,却让给了启。而《战国策·燕策》则说:"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伯益生活在公元前2021年前,距今至少已4025年了。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造父乃大廉这一支的后人。《史记·赵世家》开篇也说:"赵氏之先,与秦同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大戊是商朝第九位帝王,闻知中衍继承了祖先的善御技艺,乃召卜师占卜,结果卦象大吉,就将中衍召来做了自己的御者。中衍受知遇之恩,屡建功勋。大戊大喜,又将王室之女嫁给其为妻。《青铜甬道铭文》"公元前1500--前1481年"记载:"雍己卒,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大戊即太戊,公元前1480年即位,中衍也应在这一时段内,距今则已3484年了。"而若木的后裔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夏桀于鸣条。"能为汤御,可见也是一名出色的御手。这样,造父一族就从驯育鸟兽的承传,发展到驾御车马的承传。《史记·秦本纪》:"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葬于霍太山。"赵氏先祖从中衍之后殷商时期就成为诸侯了,而蜚廉父子都曾以特殊的本领辅佐殷纣。武王伐纣时,蜚廉正为纣出使北方。因殷纣已灭,回去也无法汇报,只好在霍太山筑坛进行报祭。掘土筑坛时,于土中获一石棺,棺上有铭文说:上帝昭告处父,你不曾参与殷商之乱,所以赐给你石棺,以光大你的氏族。蜚廉死后,就葬在霍太山。蜚廉生活的时间应在武王伐纣的公元前1046年前后,距今已3050年了。赵城就在霍山西麓,仅距10公里。霍山主峰老爷顶,也在赵城境内。"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是蜚廉的五世孙。"自蜚廉生季胜以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从造父起就定居在赵城。"恶来革者,蜚廉子也,早死。有子曰女防。"蜚廉另一子恶来革早死,其子即季胜的侄子叫女防,乃秦的先祖。而女防的后裔"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赵城显然已是蜚廉家族的世袭领地了。因而,穆王将造父封到赵城,并非随意指派一地,而是将其先祖的家乡作为正式食邑而已。 名称由来那么,赵城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一说是纪念春秋末年赵国正卿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而来.赵鞅系原赵城县人氏,称为赵城是取赵简子之城之意. 源自造父有学者认为:赵城名义来源于造父。由于赵氏先祖蜚廉葬在霍山,蜚廉后世就在赵城一带居住,那时还没有赵城的名称。穆王封造父以赵城,不过是赐予造父一个正式名义。赵城的名称实因造父所居之城而起。赵、造二字,音、义相近,从构形上讲,赵从"辵"旁,造从"辶"旁,原本就可以互相通用,都是奔跑的意思。而"赵"字本意是超越、腾越。且有例为证:《穆天子传》:"天子北征,赵行□舍。"一舍为三十里,超越了数舍,可见速度之快。造字出现在先,赵字出现在后,二者实为一字。或者,赵城原作造城,即造父之城,后来改作赵城。这样,赵城名义可理解为来源于造父,即所谓以字为氏。 然而,《史记》中明确写道:"自蜚廉生季胜以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可见,"赵"这一名称早已存在,造父一族居住在这里。造父封到赵城后,和当时普遍采取的以邑命氏一样,以"赵"为氏。那么,赵城的名称又是怎样来的呢? 历史溯源造父的先祖皋陶,乃"玄鸟陨卵,女修吞之"而生。玄鸟即燕,逐渐演化为凤凰,成为东夷族崇拜的神鸟,并以其为图腾。关于玄鸟、凤凰及东夷族,《左传·昭公十七年》有一段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官名,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杨伯竣在《春秋左传注》说:"鲁封于少昊之墟,郯子又为少昊之后。"因而,郯子得知少昊以鸟名官的史实。少昊是东夷族团的始祖。上古时期,氏族或部落首领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和变化规律,以制定和颁布历法。少昊氏在制定历法时,结合各种鸟的习性,并作为管理这方面的官员名称。 深入考证当代学者综合历史、考古、民俗、徽铭、古文字、古地理、古气象、碳14测年等多学科研究,第一代少昊约公元前7570年生于山东曲阜,其父是金星氏之子,发明了金星历。少昊继承其父金星氏历法,并作了系统补充,发展了八卦太阳历,作十月太阳历,所以称金天氏,或金穷氏。少昊名鸷,以风鹏玄鸟为名。当少昊鸷作为冲帝,即入赘,进入伏羲氏族,为第六代伏羲,即少昊伏羲登位时,"为鸟师而鸟名。"(《左传》)"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拾遗记》卷一)"以登帝位,徙于曲阜"(《左传》)。少昊母皇娥,从母系下传,是以鸠鸟、鸷类、凤鸟为图腾的氏族。少昊以鸟名官,当在著名的涿鹿阪泉之战中,黄帝战败了蚩尤、少昊联军后,任命少昊清阳统管东夷诸部之时。这时少昊又名帝俊,曾迁都菏泽,与羲和、常羲共建少昊之国。帝俊有皇鸟、栾鸟、凤鸟三部。少昊后裔世代绵延,历神农、炎帝、黄帝,皆袭少昊之号。并于公元前4050年--前3790年,继黄帝而兴,建立了"少昊之世",历时260年。 杨伯竣在《春秋左传注》"凤鸟氏"下注解曰:"杜注:'凤鸟知天时,故以名历正之官。'"凤鸟,可看作鸟图腾的一个总标志。赵城,俗称为凤凰城(见图片)。而晋南各地有许多城市被称为凤凰城,如浮山城等。其下各种鸟为分标志,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还有祝鸠氏等五鸠,郯子具体介绍了十种。此外还有"五雉为五工正"、"九扈为九农正"等,均以鸟名作为管理某一方面的官员名称。杨注在"玄鸟氏"下注解曰:"玄鸟即燕。分谓春风、秋风。燕以春风来,秋风去,故名。"燕是分管春风、秋风的"司分"官。舜曾赐给伯益姓嬴,也作鸁,乃燕的异体字。伯益之益,也即燕。因而,所谓赐姓,也不是随便赐给的,而是对其图腾的尊重和明确。杨注在"伯赵氏"下注解曰:"伯赵即伯劳,一名博劳,一名鵙(ju)。秋月以所捕动物贯于小枝,储作冬粮。鸣声甚壮。以夏至鸣,冬至止。"伯劳是分管夏至、冬至的"司至"官。这里的"伯赵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造父的先祖我们追踪到了皋陶。皋陶生活在公元前2350年尧舜禹时代的临汾市一带,《帝王世纪》载:"尧都平阳(山西临汾市)",是少昊清阳裔族。少昊清阳统领东夷诸部为公元前4050年左右。皋陶乃"玄鸟陨卵,女修吞之",上溯1700多年到少昊清阳时,其先祖应是少昊清阳族裔中的"司分官",即玄鸟氏。既然玄鸟氏后裔有皋陶、伯益一支活动在汾河流域的临汾盆地一带,且被史书记载;那么,同为少昊清阳族裔中的"司至官"、伯赵氏后裔,是否也有一支活动在汾河流域、距平阳即临汾市北仅50公里的赵城一带?伯赵氏这个部族群体可能是最早称其为"赵"的先民。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繁衍,伯赵氏的先民们,在霍太山西麓的赵城一带建造了一座"伯赵城"。"伯"者,大也,霸也。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伯赵氏"和"伯赵城",渐渐被略称为"赵氏"和"赵城"了。赵城者,伯赵氏之城也。只因伯赵氏后裔未能像玄鸟氏后裔那样留下著名的部落首领名字,才在历史典籍中湮没无闻。而伯赵氏一支只有长期定居在赵城一带,才可能将当地命名为"赵",赵城也才称为凤凰城。 具体分析我们这样分析和推断,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例证的。《左传 昭公元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541年,晋平公患病,郑简公派子产聘问时,同时问候病情。晋国大夫叔向对子产说:君王的病,据占卜的人说是实沈、台骀在作祟,而太史不知是什么。请问这是什么神?子产在解释了实沈乃参星之神后继续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玄冥师为管理水利的官员之长。少昊氏后裔昧担任水官之长,其子台骀继承父业,疏导汾水、洮水,筑堤防住大泽,使广大人民避免洪水侵害,居住在广阔的高原上,建立了功业,颛顼帝就把汾水流域封给了他。台骀的后裔沈、姒、蓐、黄,就在这里生活和繁衍。这是又一支有史籍记载的进入汾河流域的东夷族裔。台骀生活在颛顼时代,约公元前3790-3380年。在此期间的公元前3350年,遭逢大洪水,黄河泛滥,海平面高出5米。台骀就在这段时间治理汾水,早于鲧、禹治水1200多年,为尧舜禹在汾河下游建都创造了条件。关于台骀,明成化版《山西通志 祠庙》载:"汾水川祠,一名台骀神庙,有六:一在太原县晋泽南;一在静乐县定河口;一在五台县西十五里;一在曲沃县西三十里高村;一在石楼县南三里翠金山上;一在汾州城东南二里,皆为行祠。"《平阳府志 曲沃县》亦载:"台神庙,在县西三十里台神村。"台骀神庙之多,可见台骀生产和生活地域之广。现侯马市(曾属曲沃县)台神村西古翠岭台骀庙,紧靠汾河,占地一万平米,有建筑40多间,为明朝时所建。 那么,东夷族后裔,无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无论台骀、皋陶等,何时、何因从山东地区西迁到汾河流域、霍太山和赵城一带呢? 东夷族西迁的几条线索东夷族西迁,有这样几条线索: 一、逃避大洪水、大海浸。1、从距今1.1万年我国境内冰川消融,发生第一次大洪水后,公元前7700年伏羲时代,发生第二次大洪水;公元前5700年和5400年,三百多年内,发生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特大洪水、特大海浸。海水上升,倒灌于华北平原,海平面比现在高出10米,海岸直抵太行山东麓。少昊、颛顼、灌兜及东夷各族,皆不得不向西边的高地逃生,退迁到太行山及其西,有的则北逃幽燕进入东北大平原,成为东北九夷。在这两次大逃亡中,很可能有一支或几支进入了汾河谷地。 2、公元前3500年的颛顼时代,发生了第五次洪水和特大海浸,海平面比现在高出5米,华北平原一片汪洋。颛顼任命共工治水。少昊、颛顼、共工诸族纷纷爬上太行山,向北迁徙,进入燕山,经过辽西走廊,转向东北亚。台骀治理汾河,就在这一时期。在逃亡中,一路上且迁且驻,中途还留下许多人。也可能有一支在西迁途中,看到汾河流域治理得好,而进入霍太山、汾河谷地。 二、因战败而被迁徙。公元前4515年,在中华上古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涿鹿阪泉之战。"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 五帝本纪》)蚩尤是伏羲氏的后裔修(即儵,黑蛇或玄蛇)族的嫡系传人,属于东夷人中的黑蛇支,同时也是女娲黑虎族苗裔。蚩尤氏又名九黎氏,为冀州土著。蚩尤氏继承和发展了伏羲氏的历法,发明水田犁耕,水牛稻作农业,夯筑版城,采矿炼铜,制作兵器,建立了三苗九黎东夷金兵联盟,举行会盟大典,统一东夷,制定刑法等,是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先祖之一。1、少昊氏与蚩尤、夸父、共工联军与黄帝战,战败后蚩尤被擒杀。联军分为三支逃亡,一支顺黄河北岸向西,退往太行山和华山;一支渡过黄河南下;一支向东进入山东。在逃往太行山的一支中,很可能有在汾河谷地留居下来的。2、黄帝对战败的太昊、少昊、炎帝、蚩尤、夸父等炎夷显族,实行"分而治之",凡不屈服的,就东西南北分流,离开故土,远道迁徙,另辟新生活区,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动荡、大分化、大迁徙。首先分化东夷,使东夷少昊青阳九黎联盟与三苗联盟脱离,再任命清统理东夷诸部,把东夷少昊部进一步分化,使其一分为三:东北九夷、东九夷、南九夷。而少昊白虎部和常羲氏(昌意)则西迁于陕、甘、青边陲地区。这一支不屈服于黄帝统治的部落,在西迁途中,有可能路经霍太山,其中有的留居在汾河谷地。3、少昊清(质或鸷)所治理的东部,以帝俊称少昊。帝俊少昊的以鸟名官,说明当时已是一个有着严密分工的社会。他们积极重建和复兴少昊三苗九黎国族文化,使其得到空前发展;创造了新的天文观测仪器璇玑,完善了自己的观测系统;抗击洪涝灾害,开辟山东半岛、渤海湾及其以北地区。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家族、宗族、氏族迅速滋衍,不断立族分氏,以族为国。少昊氏族仅鸟部就分化出25个。各族都建立自己的天文观测中心和祭祀中心,形成一批城邦国家。而西迁于陕、甘、青地区的那支少昊氏族,这时已与炎帝夸父国结成联盟,开始向东回迁。这样,东西两部少昊氏族向中原会聚,少昊三苗九黎联盟再度形成。而此时的黄帝氏族则逐渐衰落,无力控制局面。公元前4050年,少昊氏登临帝位,创造出历史上的少昊时代。在西部少昊氏回迁的过程中,也可能有一支留居在汾河谷地和霍太山。 三、轩辕黄帝芒封禅、有熊黄帝号建都及帝轩黄帝号次回迁。1、黄帝胜利后,"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史记 封禅书》)就是登上泰山,兴封禅之举。所谓封禅,就是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草扫地为场祭地,向天地报告天下太平。封丘高耸,象征天;禅场在下,象征地。然后又在西泰山兴封禅。"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竝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螣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韩非子 十过篇》)这里,鬼神、蛟龙、毕方、蚩尤、风伯、雨师、虎狼、螣蛇、凤凰等,都是国族名,国族领袖。而西泰山就是山西霍太山。黄帝会合炎帝、东夷诸国族领袖于西泰山,封土为坛,举行盛大祭天典礼,并作《清角》乐。即《史记 五帝本纪》所说:"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黄帝在西泰山兴封禅,其所会合之国族中,有的便可能在西泰山即霍太山附近留居下来。"螣蛇伏地,凤凰覆上"者,就是螣蛇族人在山下保卫,凤凰族人在山上护佑。螣蛇为东夷蛇族裔,凤凰亦为东夷族裔。而凤凰族人中,有的可能在封禅后留下来,定居在霍太山和汾河流域,并逐渐建起了凤凰城。2、黄帝氏族在北方休养生息百年之后,逐渐向南方迁移。公元前4366年,第五代黄帝常卒,第六代黄帝号称帝,时年30岁,建都山西霍州、霍太山,在此36年。又南迁至王屋山,再南迁至华山、熊耳山,到河南灵宝建都。在霍州的30年间,随同迁来的东夷族人,有的可能在霍太山西麓和汾河流域定居下来。3、从公元前4140年第十三代黄帝起,称为帝轩黄帝时代,开始从河南向北迁移。他们越过黄河,沿汾河北上,经霍太山、太原,云中山,到第十五代黄帝号次,在轩岗建都。在其迁移路过汾河谷地和霍太山过程中,也极可能有定居者。 其他简介赵城是座古城。相传周穆王赐造父于赵城,后封简子食邑,始有凤凰城之说。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上曾留下诸多美好的传说和荣耀,至今妇孺能诵。近年中国邮政发行的《赵城虎》邮票印证和演绎着“李能伏虎”的传说故事。记事以来,四面的城门、城墙,南街的状元(王刚)牌楼、紫金城,北街孝寺的唐塔、石牌楼、木牌楼,县衙的大堂、明末清初镇压曹顺农民起义的瓮城牢狱和东大街的耶稣教教堂以及西门“一巷两进士”的张端玑和乔海峰的宅院旧址(前者为民国议员,曾著有“谁园记”“讨袁内阁书”,并为广胜寺山门词“广胜禅院”),东巷刘布政司的旧宅和城外刘家坟的石碑、人物和六畜石刻等,都给我留下了神秘莫测的印象和记忆。 近代从古城又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辛亥革命时期,张雨田率辛亥革命军兵临赵城,张母王氏城头训子退兵被传为历史佳话;抗战初期,我党早期革命家南汉辰曾在城内贾家山有过宅院(后被日寇焚毁),其子南新光、其女南新华组织赵城抗日儿童团上街宣传演讲,影响深远;抗日战争时期,曾受到晋冀鲁豫野战军通令表彰的“辉达战斗队”威震敌胆。在日伪警备森严的赵城城内,我城工部策划“虎口拔牙”处决叛徒脍炙人口;解放战争时期仅赵城这座小城,就由陈赓将军的太岳纵队十旅解放了两次,敌我拉锯战残酷激烈……一幕幕活剧凝成了小城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城镇特色赵城的热闹红火堪称一绝。历史的磨砺,造就了赵城人憨厚、耿直、忠实和剽悍的品格,不论是小城自成体系搞热闹,还是后来并县后到县城参加调演、汇演,都可以说是精心准备、齐装满员、唯旗是夺、志在必得。从大家熟悉的传统项目到赵城特色的社火形式,那真是老少上阵、群星璀璨。且不说南街、南关的龙灯、东街的舞狮、西街的二鬼摔跤、湾里的旱船、王开的三眼铳(赵城的龙灯,头大头重,龙身充实连贯,舞绣球者多会武功,舞龙者全是小伙子,力大有韧劲,早上吃饱饭,舞一天锐气不减,十分了得。东街的舞狮我记得师从冯老先生,上桌越杆,灵活自如,狮子活灵活现,憨态可掬。二鬼摔跤由一人扮两人,一招一式,惟妙惟肖。当年王开的三眼铳全县闻名,有时表演场地人山人海,维持秩序很费劲,只要前队的几十支三眼铳一放,刹时空出场地一片,妇女小孩一边捂耳朵,一边叫喊:“赵城的热闹过来了!”),单说原先干河、小河、现如今北街、东堡的“拆楼”,就使人惊心动魄,真个是小孩放炮仗——又喜又怕!故事取自北宋年间,奸臣王、潘手下欺侮杨家孤儿寡妇,前往天波府寻衅滋事,被杨家八姐九妹、杨排风一帮女将打得头破血流、血肉模糊的惨相。表演者上身赤裸,下围白围裙,有的被锥子扎进眼睛,眼珠掉了出来;有的被厨刀砍进脑袋,血流满面;还有的被剑刺穿,内脏涌出,惨不忍睹,奇怪的是这种血肉模糊的惨景化装得天衣无缝,很少有人能洞察其中机关,就连血的化妆配方都很讲究,游行一天,仍鲜活如初,像刚刚发生械斗一般。为热闹伴奏的大多是锣鼓、腰鼓、洋鼓洋号,但值得一提的是道乐和南县鼓乐,前者乐人束发拔髻,一律道家的短打扮相,有笙、管、唢呐及武场铜乐,乐人一边演奏,一边耍彩,不时将鸡蛋大的木球抛向半空,尔后仰面接进系在额头上的茶杯大的盅内。拍铙钹的可把钹扔向空中,围观的人不见铙钹只见红绸,霎时间铙钹落下合在手中,十分惊险,想来练此功夫决非一日之寒。南县鼓乐则很有意思,乐队十余人成圆形,滚动式前进,大家众星拱月将打鼓者围在其中,打鼓者步履矫健,反应敏捷,或下腰,或跨腿,或跳跃翻腾,行进时驾轻就熟,摇头摇尾,悠然自得。其声传得久远,节奏明快,由于乐队多为老中青配合默契的“窝子班”,演奏浑然一体,大家陶醉其中,闭目皱眉,表情传神,虽有时与其它乐队相邻或相遇、并行,但其音色独特,难以覆盖,竟能步调不乱,稳住阵脚,最后杀出重围,方显英雄本色。 饮食文化对赵城最初始的好感是伯父传授的,那就是小城的食文化。困难时期,衣食匮乏,伯父对美食和风味小吃的讲述无异于精神会餐,对年龄尚小的我们很受用。我开动脑筋,想象着幻觉中的情景,有些我儿时品尝过,有些想来已是过眼烟云,人们无缘享用了。小城的桂花元宵、拉面、火烧、杆子馍、麻花、炒撅片、糊煲、醪糟、蒸饭(黍米、枣)、羊汤、猪头肉等都在方圆百里久负盛名,有些至今经久不衰。 说起火烧(有的地方叫馅饼),在赵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名的要算王甲有老汉了。此人住东街,与我是街坊邻居,住得很近,其手艺之精湛至今少见。在包火烧时,他左手从发好的面缸中揪起一举稀软的小于核桃的面团,稍加捏把,随手用羊骨头铲子挖起一簇鸡蛋、韭菜、炸豆腐馅摁进去,接着双手麻利地边掂边包起来,放到鏊子上滴溜溜一转,用圆平铁勺子一压,顷刻一翻,外黄内熟,脆软可口的火烧即可。用浅碟盛上两个,倒上点醋,用竹叉子一挑,味道真是令人垂涎!坐到饭摊前,看着王老汉娴熟的表演,品尝美味可口的食物,真是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享受,实在不辞常做故乡人。 赵城民风赵城民风纯朴、人文荟萃,先民习文尚武、耕读传家,文化积淀很深。“北崞南赵”的历史评价曾让小城享誉三晋,也让小城多年来引以自豪。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高楼林立,面目一新,成为闻名晋南的亿元乡镇。小城的建筑自成一体,街道、小巷曲径通幽,门楼、庭院、石狮年代久远,历尽变迁,可惜的是文革期间的人为破坏和近年来的旧城改造,街道拓宽,现已面目全非,委实可惜。诸如大自然的原生态需要保护一样,对传统文化也要有一种新的悟性,即开拓和养原并重。有篇散文的几句话说得好:“一切远征都必须同时伴以回眸。在延伸胜利的同时,关注一下我们的故国故都、故里故园是否已经面目全非。”这也是我撰此小文的意蕴和初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