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招隐山
释义

招隐山展示了古城镇江特有的隐士文化风采,成为中国隐士文化的圣殿。这里曾是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长期隐居地,米芾称这里为“山林在城中,城中有山林”,并题下了“城市山林”的墨宝;这里还有南朝的梁昭明太子萧统修筑的“增华阁”、“读书台”,并在此编写出流传千古的“昭明文选”。

概述

位于镇江南郊的招隐山,原叫兽窟山,因南朗名士戴颙隐居于此,故又称其为招隐山,招隐山中有昭明太子读书处。南郊名胜在南郊诸山,首推招隐山。满山苍松翠柏、参天拔地。春夏之际,但闻鸟鸣千啭,蝉吟不穷,清泉淙淙,一片清凉世界;晚秋时分,红叶经霜,灿然若火,浓荫藏寺,五色纷披,更是一幅图画。是古城镇江隐士文化的一个缩影,展示了古城镇江特有的隐士文化点点风采。

山名由来

山前那座高大的石坊上,留有“宋戴顒高隐处”六醒目的大字石刻,石柱上有联早曰“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联中以“人去”和“山空”寄托了对音乐家戴顒和昭明太子萧统等隐者的不尽思念。

南朝名士戴顒,因钟情此山林木幽深,更有低沉淳厚的林涛;景观四季,更有余音绕林的黄鹂啼呜。有景可观,有泉可饮,有洞可探,有鸟呜可闻的世外桃源般的确美景佳境,触动了戴顒的归隐之心,他从原居浙江桐庐迁居苏州不久,毅然再迁镇江若,隐于兽窟山,潜心音乐创作,他常携美酒佳柑,来到林深之处,把酒听鹂,终日不倦,在半生的山隐中,他的创作才华进入了高峰,他“听鹂整弦,新声变曲”成果丰

硕,佳作叠出,相继创作和整理了十五部曲谱、一部长曲,其中的《游弦》、《广陵》、《止息》三部乐坛惊世之作,成为千古绝唱。当时,南朝的宋武帝刘裕爱慕其才,招其入朝为官,他以隐铭志,矢志不移,婉言相拒。帝之招,顒之隐,这一招一隐的招隐佳话,世代传颂,后人为念其隐,把兽窟山改名为招隐山。戴顒膝下无子,所生一女名磨笄,因母早逝,磨笄对戴顒十分孝敬,誓不嫁,守护父亲身边。戴顒死后,磨笄将其故室舍为佛寺,取名招隐寺,自己则隐于招隐山乐边的一座小山之中,一生守贞。后来,这座小山便以磨笄山为名。唐骆宾王游寺曾留诗曰:“共寻招隐寺,初识戴顒家。还依旧泉壑,应改昔云霞。”每逢秋季招隐山红叶极其优美,对招隐寺的风光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前来观赏。

招隐寺

招隐寺最初创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3),距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当时殿宇宏丽,甚负盛名。唐宋以来,几经兴废。清咸丰间,寺毁于战火,同治、光绪间,慧传和尚重建大殿、读书台等,规模已不如前。抗战时,又遭日军毁坏,正全面修复,大部分胜迹已焕然一新。

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风景区招隐山(亦称兽窟山)上,最初由南北朝著名艺术家戴顒的私宅改建而成,寺内现存读书台、增华阁、虎跑泉、万古常清亭、鹿跑泉、如斯亭、玉蕊亭、鸟外亭等名胜。在“招隐寺探幽寻雅”附近环境清幽,树木繁茂,鸟类众多,历代文士名流在此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古迹和名篇,其中有梁代昭明太子博邀群贤在此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居住此地四十余年,自创“米氏云山”画派;东晋、南朝刘宋两代间著名雕塑家、音乐家戴顒隐居在招隐山中,谱就了《游弦》、《广陵》、《止息》三部千古绝唱。清人鲍之钟诗曰:“灿烂霜机浅深红,楼台如在万花丛”。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们心中的一座隐士文化圣殿。

招隐寺山前有一牌坊,石柱上有一幅对联“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说道两个人,一是戴颙,另一是萧统。

招隐坊

在入山途中,有一高大石牌坊,横额为“宋戴颙高隐处”,下刻“招隐”二字,石柱上有联: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 由于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隐居于此,梁朝昭明太子萧统亦在此编撰了名著《昭明文选》,使历史人物与名山共存,更招引着历代名人:唐朝诗人刘禹锡、骆宾王、宋大学士苏东坡、著名书画家米芾、清朝乾隆皇帝都曾登游此山,并且留有许多诗画。

鸟外亭

位于招隐山顶,因亭高出飞鸟,故名。始建年不详,清初尚存,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现重建,为混凝土仿木结构,圆形,单檐尖顶,直径六米,亭内有石凳石桌,供游人休憩。登临远眺,江山景色,尽收眼底。

石刻

进入招隐山,一座刻有“宋戴颙高隐处”的石牌坊便跃然映入眼帘。牌坊石柱上刻有“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联语,前者指的是昭明太子萧统,后者说的就是戴颙。招隐山石林里还有“招隐山”、“啸月”、“苍壁”、“注酒峡”、“酌彼兕觥”等十余处令人遐思的摩崖石刻。

“招隐山”几个大字刻在一巨石之上,笔力遒劲。其意很是明显,即说此山系招贤纳隐之地。大字左边有两行小字,前为“壬寅人日题似”,后为“玉房贤弟”,落款为“大错和尚”。

“啸月”二字与“招隐山”二字相去不远。

“酌彼兜觥”四字刻在距“招隐山”二字20余米的高约两米的一段石崖下部,离地仅一尺高。“酌彼兜觥”出自《诗经·国风·卷耳》,原诗是描写一个采摘卷耳菜的女子,极度怀念离家亲人,设想她在途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情况,以寄离思。

“酌彼兜觥”四字旁有一小小岩腔,其内刻有“注酒峡”三字。从字面可以看出,它既描写了斟酒的态势,又描写了这地势的幽僻和狭窄。的确,岩腔旁只能安放一张小桌,二三把椅子。

林间还有“苍壁”、“彭玉房自得处”、“洛穴所”等石刻。

虎跑泉

在山路左侧,相传东晋法安禅师初来山时,饮水困难,虎为他刨出此泉,故名虎跑泉。泉方池,中有井,泉眼在井中,水清澈,可烹茶。上有虎跑亭,一名虎泉亭,长方形,设计美观大方。明嘉靖年间袁继祖重砌方池,改名“万古常清池”,表明泉水常年清澈见底,故虎跑亭又称“万古常清亭”。池旁石壁上嵌有“虎跑泉”三字碑刻,为明崇祯年间知府程峋所书。

虎跑泉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昭明太子来招隐寺读书,环境十分幽雅,但苦无水喝。他闲暇无事就满山跑,寻找泉眼。有一天,太子漫步在山坡上,忽然一阵风过,树叶沙沙作响,直落地上。古语说:“云从龙,风从虎。”太子不禁毛骨悚然,哪知岗下有个小山洼,一猛虎前脚落空,一下陷了下去。太子一见,暗暗吃惊。只见这只虎大吼一声前爪猛刨这处,留下一个跳有三尺深的塘儿,虎便咆哮而去刹那间,塘内便有清泉不断向外渗出,太子双手掬着泉水,尝了一口,只觉清凉香冽,甘美香甜。这时泉水源源不断向外涌流,太子惊喜之余急忙吩咐,把泉水蓄起来,泉眼四周石头砌成池子,因虎刨此泉,故取名“虎跑泉”。

鹿跑泉

在听鹂山房东侧。据清代文学家夏慎枢《招隐有夏序》载,“吸鹿泉,煮新茗,甘香润吻”泉旁有亭,三角形,下大上小,造型别至,名鹿泉亭,亦称“如斯亭”。

当年此处林壑幽美,野鹿出没,闻呦呦鹿鸣,听泠泠泉响,别有一番情致。唐著名诗人张祜形容为:

古寺人名在,清泉鹿迹幽。

竹光寒闭院,山影夜藏楼。

玉蕊亭

在增华阁东南,为一座六角亭,石柱有楹联曰:“绝顶共攀跻,此地来骚人墨客;三山相揖让,何处访玉树琼枝。”亭旁原有玉蕊仙踪堂,久已废毁。

唐时这里有两株名贵的玉蕊仙花,只有皇帝的御花园和翰林院地允许植种,是稀世奇葩,开放时如瑶林琼树,因此有仙女游赏等神话传说。唐朝宰相李德裕任润州刺史时,常游招隐寺,于玉蕊花下饮酒赋诗,有《招隐山观玉蕊树戏书即事,奉寄江西沈大夫阁老》诗:

玉蕊天中树,金闰昔共窥。

落英闲舞雪,密叶乍低帷。

旧赏烟霄远,新欢岁月移。

今来想颜色,还是忆琼枝。

并特为观花建此亭,名“玉蕊亭”。

玉蕊花

此花相传为唐玄宗之女唐昌公主所植,非常名贵只有皇帝的御花园和翰林院中才栽种,一般老百姓都不认识它。《剧谈录》云:“唐昌观旧有玉蕊花,甚繁,每发若瑶林琼树。忽一日,有女子容色婉约,从以二女冠,三女仆,皆卯头黄衫,造花停立。良久,令小仆取花数枝而出。将乘马,回谓黄冠者曰:‘曩此玉峰之约,自此可以行矣。’举辔百步,有轻风拂尘,随之而去,须臾尘灭,望之已在半天,方悟神仙之游。余香不散者经月。”招隐寺的玉蕊花是否和唐昌观的玉蕊花同种,已难考证,但其美丽却是人所共知的。此花枝叶繁茂,原植于增华阁东南面的山上,左右二株相对,如同情侣。玉蕊花的形态很美,陈景沂《全芳务祖》云:“其叶类柘之圆尖,梅之厚薄。其花类梅,而莩瓣缩小,厥心微黄,类小净瓶。暮春初夏盛开,经月渐大,暮春方八出,须如冰丝,上缀金粟。花心复有碧筒,状类胆瓶。其中别抽一英出众须上,散为十余蕊,犹刻玉然。”

读书台和增华阁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南朝兰陵(今常州)人,梁武帝长子,他性爱山水,聪慧好学。被立为太子后,在招隐寺读书,于读书间招集文学名流在增华阁编辑《文选》三十卷,即著名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第一部韵文、散文合集,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太子未及即位而卒,年三址一岁,谥昭明。

读书台建于山腰,为小巧平房三间,门旁柱上有楹联曰:

妙境快登临,抵许多福地洞天,相对自知招隐乐;

伊人不可见,有无数松风竹籁,我来悦听读书声。

房屋四周有回廊,窗明几净,环境清幽。内有石案一块,长约一点三米,宽约半米,厚约十厘米,为太子伏案处。

读书台北还有济祖殿,藏有出土文物,如元氏五蝠(福)捧寿大型碑刻和明代重修招隐寺碑记。

读书台右边为增华阁,是当年昭明太子编辑文选的地方。萧统云集天下才学贤士,包括《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在“山水有清音的”增华阁,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成为南朝文坛的中心。《文选》入选之作,上起周代,下迄萧梁,文体各异,大都文质并重,词藻华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阁内正中墙有《增华选文图》,左墙角有一博古架,陈列昭明文选样本。门旁楹联为:

景仰古贤风,此地得江山之助;

熟精文选理,斯人与翰墨为缘。

增华阁、读书台面临群山环抱林木幽深之境,气魄宏大,别有洞天,使人有“四周有山疑无路”之感。

牌坊

招隐山上随处看尽由四根石柱组成牌坊。它分为“上额”“下额”“内联”“外联”当中的这幅楹联比较珍贵是400多年前的原石原刻,上额“宋戴顒高隐处”,他道出了是以戴顒第一个隐居在南山而得名;下额“招隐”则更奇妙。招隐山原名兽窟山。戴顒才华横溢,在音乐和雕塑上具有十分深厚的造诣,宋武帝刘裕对他极为赏识,当戴顒隐居南山后,刘裕对他屡加诏聘,请他做官,但戴顒拒诏不出,一招一隐,便引来了“招隐”二字。内联“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读书人指的是南梁皇帝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萧统,他离我们远去将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他在此寒窗苦读十年,编撰了中国最早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然而千余年如过眼云烟,如今人去寺空,但读书台、增华阁却还留在招隐山上,供后人景仰。下联指为了怀念南山第一位隐士,在一片废墟上修复了听鹂山房。外联“烟雨鹤林开画本,春咏鹂唱忆高踪”。上联指米家父子在此开创了“米氏云山流派”,米芾把南山的烟雾比喻成烟雨,他认为南山本身就是一幅秀丽的山水画,无须渲纸的点绘;下联则指春天的清晨,当人们听到黄鹂悦耳动听的鸣唱时,不由的就会想起这里是以戴顒隐居而得名。在一座石坊的两幅楹联中,道出了南山历史上的三位名人,实为精妙。如斯亭:这座亭子造型别具特色,下大上小,称“如斯亭”(三角亭),《论语》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了鹿跑泉源源不断。

珍珠泉

在招隐山北脚下,传为昭明太子所凿,泉水涌上如珍珠,故名“珍珠泉”。泉旁原有亭,宋李迪建,名“珍珠亭”,久已废圯。解放后在泉附近山谷中筑一水库,取名“珍珠水库”,有灌溉和防洪作用。现珍珠泉亭建于水库大堤山坡上。清郭野有《试珍珠泉》诗,曰:秋云沉碧古苔绿,风激珠光流万斛。仙人倚槛抚瑶琴,松外泠泠漱寒玉,我生嗜饮兼嗜眠,老怀抑郁烦忧煎。可能一勺分尝后,还我聪明似少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1: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