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胀果甘草
释义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别名:欧甘草。被子植物,豆科,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叶面绿色,光亮。边缘起伏。总状花序腋生,较松散,花紫色。荚果紫红色,长椭圆形,饱满。发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生于盐渍化砂地。

中文学名:胀果甘草

别称:欧甘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科:豆科

生物分类

被子植物

牧草科名 豆科

牧草科拉丁名 Leguminosae

牧草科英文名 Pea Family,Legume Family,Pulse Family

牧草属名 甘草属

牧草属拉丁名 Glycyrrhiza L.

牧草属英文名 Licorice,Liquorice

牧草名 胀果甘草

牧草学名 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

牧草英文名 Inflate Fruit Licorice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蘖型植物。高50~80厘米,根皮红褐色,具鳞片。茎直立,常局部被微柔毛或几无毛,有黄褐色腺点。羽状单数复叶,长10~16厘米;小叶3~5个,卵形、狭卵形或长圆形,长1.5~5厘米,宽0.6~2.8厘米,顶端急尖或钝,边缘微反卷,波浪状。总状花序与叶约等长;花小,长6~8毫米,排列疏松;苞叶卵状披针形,红褐色,被疏柔毛;花萼长3~4毫米,萼齿披针形或狭长三角状披针形;花冠蝶形,紫红色或下部白色。荚果长圆形,短,直立,膨胀,光滑或具腺毛,果皮革质,坚硬,种子3~5粒,肾形,褐色。细胞染色体:2n=16。

分布

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中亚。生于盐渍化砂地。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根系由主根、水平根和垂向根三部分构成。主根粗壮,直径达3厘米或更粗;表皮红褐色,横切面淡黄色。主根上端每年生出新枝,形成株丛。主根通常在约30厘米处开始长出水平支根,但随土壤水分、盐分、质地不同而有变化,盐土上发生部位较深,约50厘米;极度干旱的沙丘低地甚至约1米左右。水平支根直径1.5~2厘米。水平根可出现多层,长度1.5~2米或更长。壮年植株的水平根具有较多的休眠芽眼,发育成新的地上枝条;多数休眠芽发育为垂向根,较细,向下生长达50厘米。整个根系一般可深达1.5米或更深。分布区属暖温带气候,春季气温上升较早,3月中旬萌发新枝,条件适宜时,半个月内生长高度可达20~30厘米。5月中、下旬开花,花期6~7月,盛花期1个月左右。果期8~9月,9月果实成熟、开裂,种子落地。具有耐热、耐旱、抗盐的特性。分布的中心区,年均气温9~11℃,7月份平均温度25~26℃,绝对最高温度超过40℃。年降水量仅25~6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胀果甘草有庞大的根系,能充分利用地下水,发育成为潜水超旱生的特殊生态类型,是甘草属 (Glycyrrhiza sp.) 中之首。抗盐性也较强。广泛发育在盐化草甸和草甸土上,甚至可以在结皮盐土上生长。地表盐结壳的含盐量最高可达40%~60%,0~30厘米土层内含盐量也都在5%以上,盐聚层以下含盐量在2%以上,直到底土还有1%左右。大量资料证明,胀果甘草耐盐最高极限为24.8%,最适为2%~3%,盐分中以硫酸盐为主。当土壤含氯盐达0.85%时,生长受抑制,达到3%时逐渐死亡。胀果甘草随地下水位、土壤含盐和土壤质地的变化,可以与多种耐盐植物组成不同的群落。在河旁阶地砂质或砂壤质轻盐化草甸土上,地下水深1~2米,因河水淡化,水土条件良好,形成茂密的群落,胀果甘草高可达1米,覆盖度30%~60%,混生假苇拂子茅(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苦豆子 (Sophora alopecuroides)、疏叶骆驼刺 (Alhagi sparsifolia)、大花野麻 (Poacynum hendersonii) 等。在草本层上发育有稀疏的灌木层,优势种为多枝柽柳 (Tamarix ramosissima) 和铃铛刺 (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灌木高1.5~2米,覆盖度10%左右,在地下水位2米左右的草甸盐土上,与矮禾草小獐茅(Aeluropus litoralis)、矮生芦苇 (phragmites oustralis) 组成群落,总盖度20%~40%。混生个别的刚毛柽柳 (Tamarix hirsuta)、盐穗木 (Halostachys caspica)、黑果枸杞 (Lycium ruthenicum) 等。在湖泊和洼地周围湿润的壤质盐化草甸土上,与耐盐中生小杂类草乳草 (Glaux maritima)、碱蓬等组成群落。当地下水降到6米时,胀果甘草仍可正常生长,说明它具有靠发达的多层次根系形成的抗旱能力。在河流沿岸的其他盐化草甸草地中,也时常遇到胀果甘草伴生其中。

饲用价值

胀果甘草是适口性较好的牧草之一,各种家畜均采食。山羊、骆驼喜食。嫩绿时全株被采食;开花后,食其花序;干枯后,食其枯叶及当年生的枯枝。适口性依季节变化而改变。5~6月,青鲜植株体内单宁含量达8.4%,茎叶分泌黏腻物质,家畜几乎不食。采食后,家畜发生“吐水”,采食鲜荚果,引起腹部疼胀。干枯后,无毒害,各类家畜均喜食,尤其羊最爱食。花期营养物质含量高于一般禾本科牧草,在花期调制干草,不失为一种优良牧草。幼嫩期粗蛋白质含量达20%以上,粗脂肪含量也高于一般豆科牧草。胀果甘草的根是重要的中药材,根内含有极高的甘草甜素,味甘,性温和,能调和诸药,解毒。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较好。制药后的下脚料,可制甘草膏,受国内外欢迎;还可做糖果、蜜饯和泡沫饮料。因此,是一种综合开发利用的经济植物。

主要化学成分

根及根茎含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主要为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钙盐,为干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一分子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尚含24-羟基甘草次酸(24-Hydroxyglycyzzhetec aced)。尚含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异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等。还含β-谷甾醇、甘草查耳酮I(Licochalcone I)等。

鉴别

与甘草、广果甘草鉴别。与其他甘草区别为植物体局部常被密集成片的淡黄褐色鳞片状腺体,无腺毛。有时有微柔毛或无毛。根状茎粗壮木质。小叶3~7,卵形, 椭圆形至矩圆形,边缘波状,干时有皱褶,上面暗绿色,具黄褐色腺点,下面有似涂胶状光泽。总状花序一般与叶等长。荚果短小而直,膨胀,无腺毛,仅略有不显眼的腺瘤。种子比光果甘草少。花期7~8月。

性状鉴别

1、甘草:根圆柱形,长30cm以上,直径0.6~3.5cm;表面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沟纹,并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外皮有时呈鳞片状剥裂而露出黄色内皮;质坚硬,折断面粗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横切面棕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至皮部偏弯,并常成放射状裂隙。根茎表面有芽痕,并有削去茎枝和根的疤痕;断面中心有髓。气微,味极甜。

2、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3、光果甘草:根及根茎有的分枝;外皮灰棕色,不粗糙,皮孔细而不明显。饮片性状:为横切或斜切薄片,厚约2mm,外表棕红色或暗棕色,去皮的则显黄白色;切断面黄白色或淡棕色,形成层环纹明显,射线时呈放射状裂隙;木部导管孔点较小,有时隐约可见年轮状的环纹。根茎饮片,中心髓部明显。蜜炙甘草表面老黄色, 微有光泽,略带粘性,气焦香, 味甜。

显微特征

1:甘草根和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红棕色细胞。皮层较窄。韧皮部有晶纤维;射线稍弯曲。形成层环不甚明显。木质部导管直径大,常单个或2~3个成束;有晶纤维。根茎髓薄壁细胞含红棕色物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甘草粉末, 淡棕黄色。①纤维细长,微弯曲,直径8~14μm, 壁极厚,微木化。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增厚,微木化或非木化;草酸钙方晶类双锥形、长方形或类方形,长至24μm。②具缘纹孔导管形大,直径约至160μm,具缘纹孔较密。③木栓细胞棕红色,壁薄,微木化。④淀粉粒单粒椭圆形、卵形或类圆形,直径3~10μm,脐点点状或短缝状;复粒稀少。此外,可见草酸钙方晶、棕色块、射线细胞等。

2、胀果甘草:根和根茎横切面:韧皮部及木质部射线多皱缩而形成裂隙;皮层无含棕色物细胞。粉末中草酸钙方晶直径7~17μm,长至34μm;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144μm,具缘纹孔较密或极为致密。

3、光果甘草根和根茎横切面:韧皮射线平直不偏弯,少裂隙。

栽培

土壤选择

胀果甘草是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发达,入土深,宜旱作,耐盐碱,强阳性,喜钙,怕涝,生命力很强。栽培胀果甘草应选择地下水位1.50米以下,排水条件良好,土层厚度大于2米,内无板结层,PH值在8左右,灌溉便利的沙质土壤较好。翻地最好是秋翻,若来不及秋翻,春翻也可以,但必须保证土壤墒情,打碎坷垃、整平地面,否则会影响全苗壮苗。

品种选用及种子处理

良种是夺取胀果甘草高产的内在因素,采用种子做播种材料者,播前种子用电动碾米机进行碾磨,或将种子称重置于陶瓷罐内,按1千克种子加80%的浓硫酸30毫升进行拌种,用光滑木棒反复搅拌,在20℃温度下经过7小时的闷种,然后用清水多次冲洗后晾干备用,发芽率可达90%以上。

播种

胀果甘草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均可播种,其中以夏季的5月份播种为最好,此时气温较高,出苗快,冬前又有较长的生长期。播前施用优质农家肥每亩4000千克、磷二铵每亩35千克做基肥,若用种子播种,播种方法可采用条播或穴播较好,播种量每亩2-2.50千克,行距30-40厘米,株距15厘米,播深2.50-3厘米,每穴3-5粒,播后覆土耙耱保墒。

田间管理

施肥:栽培后的第2、第3年每年春季秧苗萌发前追施磷二铵每亩25千克。并开沟施于行侧10厘米深处,沟深15厘米,施肥后覆土。灌水:播种当年灌水3-4次,每次灌水量一般在每亩85立方米,第1次灌水在出苗后1个月左右进行,以后每隔1个月灌水1次,10月中旬灌越冬水,第2、第3、第4年可逐渐减少灌水次数。间苗:当胀果甘草秧苗长到15厘米高时可进行间苗,株距15厘米,每亩保苗约2万株左右。中耕除草:播种当年一般中耕3-4次,以后可适当减少中耕次数,结合中耕主要消灭菟丝子等田间杂草。

病虫害防治

胀果甘草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灰斑病、锈病,需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排水,通风透气。若有病害,发病初期用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0.3波美度石硫合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600倍液,每7天~10天喷一次,喷2次~3次即可。

采种

若采用人工栽培时必须年年采种,在开花结荚期摘除靠近分枝梢部的花与果,即可获得大而饱满的种子。采种应在荚果内种子由青变褐时,即进行定浆中期最好,此时种子硬实率低,处理简单,出苗率高。采种时间不宜过早,否则播种后影响种子的发芽率,造成缺苗断垄,导致产量低下,经济效益欠佳。

收获

胀果甘草一般生长4~6年收获经济效益比较好。收获前可先割去茎叶,沿行两侧进行深挖,待根茎露出地面40余厘米后,用力拔出,拔出的根茎要切去芦头、根尾、侧根,直立根茎称为“棒草”,横生根茎称为“条草”,侧生根茎称为“毛草”。“棒草”再分级、分等,长短理顺后。捆成小捆,晾至半干再捆成大捆,待风干后上市销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3: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