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掌叶木
释义

掌叶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树种,是残遗于中国的稀有单种属植物之一。仅分布在广西与贵州接壤的石灰岩地区。因人为破坏、生境特殊及自身特性影响,资源稀少,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中文学名:掌叶木

拉丁学名: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Levl.) Rehd.

别称:鸭脚板、平舟木

界:植物界

科:无患子科

属:掌叶木属

分布区域:贵州、广西

保护级别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海拔下限:500米

海拔上限:900米

简介

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俗称鸭脚板、平舟木,属无患子科掌叶木属,该属仅此一种,为我国广西与贵州接壤地带石灰岩山上特有的残遗植物。与无患子科其他植物的羽状复叶不同,它为掌状复叶,其系统位置介于无患子科与七叶树科之间,对研究无患子科的系统发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掌叶木种子含油量很高,其种仁含油量52.6%,在脂肪酸中,油酸占26.9%,亚油酸占6.1%,花生烯酸15.5%,芥酸33.9%。油清澈,有香味,可以食用,也可作工业用油。掌叶木现为野生状态,不为人们所重视,人为破坏很严重。由于生态环境特殊以及自身特性影响,天然更新困难,自然资源稀少,急需加以保护。为此,掌叶木被列为稀有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国家林业局一级保护植物。

分布状况

掌叶木仅分布在贵州南部的荔波、兴义、安龙、平塘、独山和广西北部的隆林、乐业、东兰、天峨、田林、环江、南丹、田东等地,为石山地区特有树种,土壤为黑色石灰土或棕色石灰土,pH6.5~7.5,土山上未见分布。分布区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以广西乐业县为例,年均温16.2℃,最冷月(1月份)均温7.8℃,最热月(7月份)均温23.2℃,极端高温33.4℃,极端低温-4.4℃,≥10℃年积温4 984.8℃;年降雨量1 407.1mm,集中在4月~8月,占全年的72.3%。掌叶木的分布海拔广西为400~800m,贵州为500~900m,一般都生长在石灰岩山中下部或沟谷边的阔叶林中,或村边、或路旁。有的地方为常见种,但数量很少,呈零星分布,密林中很少见,多生长在疏林或林缘,为中下层树种,林内极少幼苗幼树。根系发达,常见在裸露的岩石上生长,靠根系深入石缝石隙中吸取养料来维持生存。阳性树种,在林内生长弱,分枝少,枝叶细小,而在空旷处,即使在岩石上,也长得枝粗叶厚。

荔波县

见于茂兰保护区内板寨、洞多、莫干、尧古、瑶兰、小七孔等地喀斯特峰丛山地之漏斗、槽谷、凹地阳坡中下部、海拔650-750米、坡度15°-30°,岩石裸露率85%。土壤为黑色石灰土,但极为脊薄,且土被不连续,群落类型为掌叶木—光叶海桐(九里香)—石韦—黑色石灰土或掌叶木(樟叶槭)—齿叶黄皮—蕨类—黑色石灰土。群落面积为347.50公顷,株数11600株,活立木蓄积量2584立方米,每公顷株数34株,每公顷蓄积量7.4立方米,出现度0.3。人为影响方式主要是放牧,砍伐及开荒,影响程度较为严重,尤其是在保护区试验区和缓冲区一带,由于群众开垦和放牧,使得掌叶木数量有减少的趋势,但其萌芽能力较强,因此常见萌发枝条于伐桩或牛啃食过多的树桩上,生长状况较差,这是由于萌发枝条数量较多,而生境恶劣,水分养分供应不足所致。在核心区由于无人为因素影响,常叶木种群数量较大,生长状况良好。在未纳入保护区范围的捞村、水春河等地亦见掌叶木分布,但破坏极为严重,主要人为影响方式有砍伐、放牧、开垦和火烧等,其群落组成亦发生变化,乔木优势种为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灌木优势种为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檵木(Loroetalum chinensis)、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等;草本层优势种为蕨类;林分郁闭度多为0.4-0.6之间。

独山县

分布于下司镇落桑村干腊及尧棒乡棒村左后组,分布面积200公顷,每公顷株数367株,每公顷蓄积量258.3立方米,出现度0.2,株数总数为3670株,总蓄积量2583立方米,群落郁闭度0.7,分布海拔740-910米,坡向西或全坡向,坡度30°-0°,坡位下、中,土壤类型为石灰土,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人为影响方式主要是砍伐,放牧,影响程度较为严重。群落优势树种,乔木层主要有掌叶木、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灌木层主要有刚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光叶榉(Zelkora serrata)、山漆树(Toxicodendron delarayi)、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等;草本层主要为菊科(Conpositae)、唇形科(Labiatae)植物为主。

平塘县

仅分布于四寨镇福荣村东坎山,海拔高度950米的喀斯特低山丘陵坡中下部有零星分布,坡向西,坡度20°,土壤为石灰土,分布面积400公顷,出现度为0.5,每公顷株数为800株,总株数为160000株。由于砍伐严重,原为乔木的掌叶木已全部砍光,仅余下萌生枝条,分布零星。灌木层优势种为八角枫、光叶崖豆藤(Milletia nitida)、掌叶木、云实等;草本层优势种为蕨类、禾本科植物。掌叶木种群呈严重衰退状态。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13一15米;树皮黄白色,呈薄片状脱落;小枝黄褐色,有散生皮孔。掌状复叶对生,叶柄长4一11厘米;小叶通常5,稀3-4,不相等,纸质,侧生的椭圆形,中间的椭圆状倒卵形,长约侧生小叶的2倍,先端急渐尖,基部宽楔形,下延,下面疏生圆形、暗红色腺点,侧脉9一12对;小叶柄长1一1.5毫米。圆锥花序顶生,长约10一12厘米;花小,黄色至白色,两性;花梗、萼片外密被黄白色踪点,萼片5,卵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两面被柔毛,边缘具睫毛;花瓣4一5,为萼片长的2一3倍,外被紧贴柔毛;雄蕊7一8;子房具长柄,纺锤形。蒴果梨形,红褐色,连柄长2.2一3.2厘米,直径5一12毫米;种子卵圆形,黑色,有光泽,有2重假种皮。

生长习性

掌叶木为落叶灌木或乔木,最高可达15m,掌状复叶对生,小叶一般为5枚,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据在桂林观察,掌叶木3月上旬开始萌动,中旬开始展叶并抽梢,极少数枝在7月中旬抽第2次梢,冬季叶逐渐变黄,12月中旬开始落叶,次年1月上旬叶落完,4月上旬从当年生枝顶端开始出现花蕾,4月下旬花开始开放,5月初为盛花期,5月下旬花全落完。圆锥形花序,花小,黄白色。掌叶木多为灌木状,每年一般从枝顶萌发2~3条大小相差不大的新枝,倾斜向上生长。

为了解其年生长发育规律,在掌叶木上于年初从不同方向任选3枝1年生枝条,测量其高和直径的生长量。可以发现,掌叶木从3月中旬开始萌动生长后,迅速抽梢,高生长在4月份的1个月内就基本完成,5月后生长即停止。直径生长4月中旬开始,以后缓慢生长,7月底停止生长。

新枝一长出来就粗壮,以后增粗缓慢,随机测一新枝,刚抽出新梢时,直径0.65cm,到了7月停止生长时为1.1cm,全年增长0.45cm。

繁殖习性

在产地,掌叶木种子8月底或9月初成熟,蒴果梨形,成熟时种皮由青变红,成熟后裂开,脱出种子。种子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0.8-1.1 cm,假种皮黑色发亮,基部有一圈白色外衣,有隔年结实的特性。

在果皮变红尚未裂开时,及时采集种子,采果后晾干,种皮开裂,取出种子,用沙子或洗衣粉搓洗种子,除去假种皮,用2%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然后润沙贮藏,次年3月播种,也可以直接播种而不经贮藏。因其含油丰富,贮藏时润沙不能太湿,且需通风良好,贮藏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除去发霉的种子,否则种子会很快腐烂。种子失水快,不能干藏。若干藏2个月,种子将完全失去发芽能力。

即采即播的种子,10月中下旬开始出胚根,但大多数种子要到第2年3月中旬才萌发出土,发芽率60%左右。留土萌发,幼苗出土后迅速生长,上胚轴伸长到8cm左右时,对生子叶展开;再向上生长2cm左右,即长出第1对真叶。当年生苗有2-3对真叶,高10-15cm,高生长在5月上旬基本停止,直径生长则在7月上旬停止。幼苗主根发达、粗壮,主根基部比茎基部还要粗壮。随机抽10株1年生苗测量,平均高11.6cm,平均基径0.28cm,主根基部直径0.36cm,主根长10.1cm。

扦插繁殖,在2月底掌叶木尚未萌动前采1年生枝条进行扦插繁殖,5月底产生愈伤组织,但发根困难,发根率仅20%。在发根前就萌发了新叶,要及时除去一部分,否则会因养分供应不上而死亡。

高压繁殖,在2月底高压,5月中旬产生愈伤组织,但一直未见发根。

濒危原因

一个物种的濒危,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为破坏,即外因;二是其自身生物学习性中某些特性的制约,即内因。掌叶木也不外乎这两方面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们开荒种地,砍伐、烧毁大面积的森林,赖以生存的动植物物种遭到严重破坏,数量越来越少,有的甚至灭绝,掌叶木也不能幸免。掌叶木作为石山地区的特有树种,生境条件特殊,生长缓慢,分布地区生存环境恶劣。掌叶木含油丰富,当地群众有采种子榨油的习惯,因此掌叶木成了人们补充食油的重要原料。在山区,采集种子的方式就是砍伐结果母树,为此,掌叶木遭到大量砍伐,在村边、路旁、树林中常见到被砍伐后留下的树桩,这种“杀鸡取卵”的采种方式是掌叶木稀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掌叶木种子含油多,有清香味,是松鼠等小动物喜欢的食物。在产区,每到种子成熟的季节,就有很多小动物采食种子,9月初蒴果刚一变红,常常几天内就被动物抢吃一光。因此,掌叶木虽然结实不少,但动物取食造成了掌叶木天然更新困难。

从其自身原因来看,掌叶木种子由于含油多,在湿润条件下容易腐烂,从而丧失发芽能力。另一方面,种子失水快,在干燥环境下,种子会很快失去水分而不能发芽,9月初采集的种子,在10月中旬就基本上没有发芽力。因此,种子成熟后,如果落在林下湿润处,容易腐烂;如果落在林外干燥的地方,又容易脱水而失去发芽能力。因此,掌叶木的天然下种能力是很差的。

掌叶木为阳性树种,在野外,林中的母树下很少见到幼苗幼树。引种栽培在林下荫蔽处的掌叶木小苗生长很弱,几年后逐渐死亡,说明它在苗期就需要一定的阳光。在石山地区土壤少、土层薄,旱季土层经常干裂,幼苗根系不深,很难度过干旱的季节。

保护措施

针对掌叶木的致濒原因及其特点,掌叶木的保护除了在政策上加强宣传并制定有关的保护措施外,在技术上可采取以下方法。掌叶木天然更新困难,但在人工辅助下,种子的发芽率可达60%以上,因此在产区可以人工采种育苗,再种植到原分布区适宜的地方,从而扩大其数量。在掌叶木分布较多的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划定禁伐区,保护现有的结果母树,为其繁衍后代提供种源。通过宣传并采取一定措施,制止群众砍树取种的行为,即使允许采种,也不能砍伐母树,掌叶木母树不高,采种时不砍母树是完全可行的。另外,被砍伐后留下的树桩,有些能萌发新的枝条,通过抚育,还可以长大,应采取措施予以保留,并通过抚育,使其成材。

迁地保护:

迁移地桂林植物园处于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8.9℃,1月份均温8.2℃,7月份均温.28.3℃,极端高温38.5℃,极端低温-4.5℃,≥10℃年积温5 955.3℃,年降雨量1820.5 mm,桂林的气温适宜,年降雨量则比其原分布区多,.桂林的降雨也主要分布在4月~8月。迁移地与原产地生态环境最大的区别在于土壤和海拔,桂林为酸性红壤,pH4.0~6.0,海拔150m左右。于80年代初从凌云挖掘野生小苗种于苗圃地,1989年迁移到珍稀濒危植物园,定植时高1.68m,基径2.7cm。多年来生长良好,呈灌木状,没有明显主干,现高度6.78m,基径12.5cm,年均高生长0.51m,直径生长0.98cm。1994年开始开花,至今已6 年,每年都开花,但一直没有结果。1992年又从广西乐业引种多株小苗,定植于荫蔽的林下,苗开始生长良好,6月份后生长较差,并逐渐落叶,但茎仍然存活,次年春又发新叶,此后生长越来越差,3年后死亡。

栽培要点

果实成熟后随即采收,将蒴果摊放阴干,待果实裂开,取出种子放在盛有少量碱水的容器中,轻轻揉搓,除去假种皮,洗净晾干,沙藏。种子寿命短,翌年春季点播或当年秋播。并可用扦插或压苗法繁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8: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