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霸蛮
释义

释义

湖南方言,是指执着,在困难中吃得苦,认死理 。有时也认为是遇事不讲理。

字解

【霸 】: 霸 bà 指依杖权势或武力欺压他人的人或集团:霸王。称霸。恶霸。 奉行强力政策,或实行强力占有。

【蛮】 : 蛮 (蛮) mán 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蛮。蛮横(h坣g )。蛮不讲理。 愣,强悍:一味蛮干。

种类

典型湖湘方言,大意主要有三种:

其一是指坚韧和执着,认定方向就永不回头;

其二是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意;

其三是指横蛮,不讲理。

举例

“霸蛮”在湘方言的口语中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坚决,执拗。例:

①孙健忠《老“粮秣”新事》六:“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老五一霸蛮,莫说劝不住他,就是100 头水牯也拖他不转来的。”

②谢璞《二月兰》:“他老说他夜里作恶梦,梦见野猪吃尽了岭上的包谷了,他霸蛮要上山来守护。”

二是指勉强。例:

①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四:“这也是霸蛮读呢。老驾不肯送,要他回家来作田。

“霸蛮”中间有时插入其它词,如“霸点蛮”,意义不变。

②孙健忠《甜甜的刺莓》20:社员保守落后,看不远“, 如今搞农业技术革命,若不霸点蛮,只怕难得把他们往前头路上引。”

语义演变

“霸”的语义发展演变历史

?《说文解字·月部》中已收有“霸”字:“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雨革声。《周书》曰:‘哉生霸。’”今本《书·康诰》作“哉生魄。”段玉裁注引《正义》:“前月大,则月二日生魄,前月小,则三日始生魄。”段注云:“《汉志》所引《武成》、《顾命》皆作霸,后代魄行而霸废矣,俗用为王霸字,实伯假借字也。”又云:“霸魄叠韵。”《辞源》对“魄”字作如下解释:“月初出或将没时的微光,故做‘霸’。” 可知“, 霸”字的本义为农历每月初始见的月亮(月光) ,后来假借古音同在五部且叠韵的“魄”字来表达这个语义。

探索“霸”的语义发展演变历史,我们不得不先说到“伯”。“伯”有五种读音,其一读bà音《洪武正韵》必驾切,去祃。通霸。

“伯”作为古代汉语的常用词在使用过程中语义不断引申,义项逐步扩大,到春秋时期又引申为“诸侯的盟主”义。据统计《汉语大词典》收录义项达17 种之多,为区别不同的义项,加强表达的准确性“, 伯”便假借古音同在五部的“霸”来表示“霸主、称霸”之义。

例:

①《荀子·成相》:“子胥见杀百里徙。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杨倞注:“伯读曰霸。言一朝而霸也。”

②《汉书·陈胜项籍传》:“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颜师古注:“伯读曰霸。”

③《史记·齐太公世家》:“昭公元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而会诸侯践土,朝周,天子使晋称伯。”张守义正义:“[伯]音霸。”

④汉杨雄《解嘲》:“子胥死而吴亡,种蠡存而越霸。”

“霸”在先秦的古籍中已多次出现,并且表示“霸主、称霸”义,这说明“霸”最迟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成为“伯”的专用假借字,此时“, 霸”以名词性和动词性的两个相关义项为主,且用例以动词义居多。

例:

①《论语·宪问》:“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②《孟子·尽心》:“孟子曰:‘五霸,假之也,欠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③《左传·庄公十五年》:“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

④《国语·晋语四》:“[晋文公]遂伐曹卫,出毂戍,释宋围,败楚师于城濮,于是乎遂伯。”

“霸”成为“伯”的假借字后,在“霸主、称霸”之义上两者并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汉书》时代。东汉时代“, 霸”由“称霸”引出“赢得了,赛得过”义。

例:《汉书·王莽传》:“有奇士,长丈,大十围,来至臣府,曰欲奋击胡虏,自谓巨毋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濒,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

南朝,“霸”引申出“称雄,夺冠,超胜于人”义。

例:《文心雕龙·事类》:“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才必霸。”

元末明初,“霸”引申出“强行占据”义,并由此产生出“依仗权势或实力横行一方的人”义。

例:

①《水浒传》第三十一回:“花和尚鲁智深??在那里打家劫舍,霸着一方落草。”

②《水浒传》第三十七回:“我这里有三霸,哥哥不知,一发说与哥哥知道。”

③《红楼梦》第四回:“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

据以上“霸”的语义演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霸蛮”的“霸”义可归于“超胜于人”的古义。

“蛮”的语义发展演变历史

蛮,“蛮”的简化字,《广韵》:“莫还切, 平删, 明。”《说文·虫部》:“蛮, 南蛮, 蛇种。从虫,糹訁糹声。”后来引申指“荒野遥远, 不设法制的地方。”后又成为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例:

①《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鴂:佰劳鸟。)

②《战国策·秦策二》:“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王不如赂之以抚其心。”

③《书·禹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④孔传:“以文德蛮来之,不制以法。”孔颖达疏:“郑云,蛮者听从其俗,羁縻其人耳,故云蛮。”

⑤《礼记·贾捐之传》:“《诗》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言圣人起则后服,中国衰则先畔,动为国家难,自古而来患之久矣,何况乃复其南方万里之蛮乎!”

⑥清魏源《圣武记》卷七:“无君臣不相统属之谓‘苗’,各长其部,割据一方之谓‘蛮’。”清初时,“蛮”引申为“粗野,强悍”义。

例:

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又恐怕张幼谦出去,被他两家气头上蛮打坏了。”

②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凡专擅自恣者通谓之蛮。”

③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澄河边上》:“澄河是咱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蛮,到底还是得听咱们的指挥。”

“霸蛮”的“蛮”义可归于“粗野,强悍”古义。“蛮”的“粗野,强悍”义,在文献典籍中应用很广泛。如:“蛮不讲理”、“蛮缠”、“蛮牯子”、“蛮话”、“蛮劲”、“蛮力”、“蛮攀五经”、“蛮人”、“蛮性”、“蛮性子”、“来蛮的”、“蛮搞子搞” 等等。

①蛮不讲理:蛮横,不讲理。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九:“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蛮不讲理、行凶犯法的人。”

②蛮缠:不讲道理地纠缠。

刘半农《拟拟曲》之二:“他媳妇儿还不是那样地糊涂蛮缠不讲理。”

③蛮牯子:方言中多指粗野强硬的年轻人。“牯子”指出生不久的公牛。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是初生牛犊对外物没有畏惧感。“蛮”恰巧绘出了“初生牛犊”的这种特性。

④蛮话:蛮横的话。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六回:“我道:‘这个奇了,那里闹出这么一句蛮话来?’”

⑤蛮劲:粗猛的劲头。

茅盾《多角关系》六:“二老板苦笑一下,知道这位洋货店老板,有几分蛮劲。”

⑥蛮力:粗笨的气力。

明袁宏道《竹枝词》:“拽时蛮力强三虎,抛掷轻如一鸟毛。”

⑦蛮攀五经:指蛮横不讲理,却硬拉一些大道理来掩护自己。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你又来了,这也是封建,那也是封建,有朝一日,你怀了毛毛,也会蛮攀五经地跟余家杰说:‘你为什么要我怀孩子,自己不怀? 你太不讲道理,一脑壳封建。’”

⑧蛮人:旧指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方言中则指粗野的人。带有轻视的意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齐有宦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

⑨蛮性:粗暴的性格。

许地山《解放者》:“他在军队里,蛮性越发发展,有三言两语不对劲,甚至动手动脚,打踢辱骂,无所不至。”

⑩蛮性子:脾气粗暴。

柳青《恨透铁》:“这来娃是个蛮性子人。”

以上语词中的“蛮”均为贬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霸”和“蛮”是一对意义很近的词。因此在地处长江以南的湘方言区域,在词汇的复音化过程中“, 霸”和“蛮”这对近义词很容易就会被人们复合成一个词,并且被广泛地运用在口语中。所以我们认为“霸蛮”一词应该属并列结构,即通常所说的同义连用

霸蛮精神

"霸蛮"是湖南人的性格,也是湖南人的精神。陈独秀有一篇文章,叫《欢迎湖南人底精神》。通读下来,你会感到他说的就是"霸蛮"。陈独秀是安徽人,他不会说这两个字,但我们湖南人自己能体会出,是不是?你想吧,曾国藩一介儒生,从来就没打过仗的,却领兵出征,屡败屡战,最后打出个"无湘不成军"来,是不是"霸蛮"?左宗棠抬着棺材进新疆,不向沙俄让寸分,是不是"霸蛮"?蔡松坡以弱抗强,率两千子弟兵和十万袁军死战,是不是"霸蛮"?就连王船山居瑶洞四十余年,写成等身著作,没有"霸蛮"的精神怕也不行。实际上,湖南人的许多性格,比如朱先生的访谈中提到的倔强、刚直、任勇、坚毅、豪侠、强悍,以及"特别独立之根性",都可以总而言之曰"霸蛮"。"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是"霸蛮";"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也是"霸蛮"。"霸蛮"不是霸道,不是野蛮,是坚韧不拔,是果敢刚毅,是不怕鬼,不信邪,是"打脱牙齿和血吞","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早在1920年就说过:"呜呼湖南,鬻熊开国,稍启其封。曾、左,吾之先民;蔡、黄,邦之模范。"曾?即曾国藩,左即左宗棠,蔡即蔡松坡,黄即黄克强。至于鬻熊,则相传是楚人的祖先。也就是说,湖南人的精神,可以追溯到楚文化,但主要彰显于近现代,并集中体现在曾左蔡黄(其实也包括毛泽东)这些先驱人物和领袖人物身上。近现代以前,"湖南人物,罕见史传"。好不容易有个名叫刘蜕的湖南人在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中了进士,还要被称为"破天荒"("破天荒"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刘蜕虽然破了天荒,但真正让国人对湖南刮目相看,还是在清代咸丰、同治之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这是一拨;谭嗣同、唐才常,又是一拨;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又是一拨;然后是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任弼时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所谓"湘省士风,云兴雷震,咸同以还,人才辈出,为各省所难能,古来所未有"(杨昌济先生语)。其实,早在道光年间,邵阳人魏源即已应林则徐之请,编成了被日本维新志士奉为至宝的50卷《海国图志》。日本人能够取得明治维新的成功,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应该说也有我们湖南人一份功劳。

世界上的事情很多,有的要"霸蛮",有的就霸不得蛮。做生意就不能"霸蛮"。湖南人做生意过去是不太行的。德国人里希霍芬在19世纪末就说过:"中国军队的主要兵源来自湖南。相反,在银行业、商业界则看不到湖南人。"民谚也有云:"广东人革命,福建人出钱,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究其所以,恐怕就因为湖南人蛮勇有余而灵活不足。这就常常会碰钉子。因此,以"霸蛮"为文化精神的湖南人有时也会对别人说:"莫霸蛮啰!"所谓"莫要霸蛮",往往也就是要"灵泛"一点的意思。每一种文化精神其实都是要有"补结构"的。比如西方文化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就是一对"互补结构",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和"乐感意识"也是。"霸蛮"的"补结构"就是灵泛。实际上湖南人当中,既不乏"霸蛮"的人,也不乏灵泛的人。湖南人对"霸蛮"和灵泛,也从来就是既肯定又批评。有时候他们赞美"霸蛮",有时候又欣赏灵泛。这也不奇怪。事物都有两重性,就像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霸蛮"的反面是霸道、野蛮,灵泛的反面则是狡诈、油滑。所以,一个人太"霸蛮"固然不好,太灵泛就更不好。最好是把"霸蛮"和灵泛结合起来,骨子里"霸蛮",行动时灵泛,或者精神上"霸蛮",方法上灵泛,也就是"霸蛮为体,灵泛为用"吧!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