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忠臣 |
释义 | 新乡市农科院院长 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 是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人近30年醉心于农业科研管理与开发,无怨无悔?是什么力量可以使一名党员对党的事业真正的义无反顾,忠贞不渝?我们从新乡市农科院院长、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忠臣的事迹中找到了答案。他是一位普通的科研干部、一名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党员,用30年最珍贵的青春时光,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农业科技这片热土的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新乡市农科所于1949年成立,是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老科研院所。就是这个老所,几经沧桑、几经变迁,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却显得缺乏活力。作为地市级农科所如何适应改革开放,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求得新的发展?此时此刻,一位献身农业,踌躇满志的张忠臣在这个时候来到农科所挑起了重担。好多人认为张忠臣是一名“福星”,不论他到哪个单位,哪个单位都能在短期内火起来。果然,张忠臣从调研入手,以改革铺路,很快打开局面,使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他首先深入科室基层,与科研人员促膝谈心,摆优势,查困难,找出路,发动大家献计献策。在调研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科研是立所之本,开发是强所之路”的办所方针和“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创辉煌,十年进百强”的奋斗目标。在人事上,他采取“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优化组合,实行逐级聘用;在工资分配制度上,不再执行事业单位的结构工资,实行“稳一块,活一块,奖一块”的绩效挂钩的工资分配制度;在科研开发体系上,建立“五统三分一杜绝”的科技开发经营体制。这些改革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为搞好工作提供了明确思路和有力的制度保障。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忠臣利用多年积累的市场推广经验走出了一条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子。他打破了“等、要、靠”的观念,果断的把育种成果推向市场。1998年,新麦9号通过省和国家审定后一炮打响,推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千万亩。此后育成的新麦系列如新麦11号、新麦13号、新麦18号都通过了国家审定,并迅速占领了市场,在黄淮海地区形成了半冬性与弱春性、早熟与中熟、中筋与强筋配套的新麦系列生产品种,为农民增产6亿多公斤小麦,也为农科所自身带来了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2003年,在张忠臣的领导下,利用本所多年积累的成果、人才、品牌等优势,与甘肃敦煌种业联合组建了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借助敦煌种业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谋划了更远大的发展目标,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甘肃敦煌种业的董事长王大和对新乡市的领导所说:“我们和新乡农科院的合作,就是冲着张忠臣的为人和能力来的,我相信有他带领敦煌新科一定能做成功。” 2005年5月,新乡市农科所正式更名为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这是河南省第一个由所改院在全省领先、全国先进的地市级科研单位;同年,被评为中国企业改革全国示范单位。 从新乡农科所到新乡农科院的变化,蕴藏着张忠臣的艰辛。是他把一个市级农科院发展做的红红火火,又把刚刚合作成立运营两年的种业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并在行业中一举成为河南数一数二的单位。其实这都是他勇于创新、锐意改革、踏实肯干、无私奉献的结果。 在工作中,为了确保种子繁育成功,提高种子质量,张忠臣从种到收每个环节都坚守在基地。每到小麦种子收购季节,他头顶烈日酷暑,忍受蚊虫叮咬,吃住在田间地头,挨家挨户的检查指导。这些年来,他根本没有什么工作之余,没有什么周末和节假日;他既要当“导演”,又要当“演员”,有时候还要“跑龙套”。活干的最多、最累,但收入却不是最高的,对此,他无怨无悔。 在张忠臣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企业家的胆略气魄的感召下,新乡农科院正乘着和煦的春风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谋划着“十一五”发展的美好蓝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产业化为重点,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呈现着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之势。我们坚信,新乡市农科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