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照堂 |
释义 | 1943年台湾省板桥镇出生。台湾近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摄影家,对推动台湾摄影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的摄影是以表面纪实主义风格呈现,实则是表现超现实主义的内心感觉。 人物简介张照堂(1943年11月17日-),出生于台北县板桥镇。摄影家,并从事纪录片制作。 1958年就读成功高中参加摄影社,认识长他六岁的摄影家郑桑溪学习摄影。1965年第一次举办“郑桑溪/张照堂,现代摄影双人展”。1961年入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就读,开始吸收现代文学、哲学与艺术思潮,以摄影作品表现迷惘、抑郁画面。 曾任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音像媒体中心主任、音像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电视公司摄影/编导,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编导/制作,超级电视台制作/监制及独立制作编导/制作。现为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荣誉教授。 观念摄影,要能体现光影、散发真情、独具见地、牵引想像 .... 对我来说,它是一段行脚的纹迹,一些腹语的表白 一场失忆的追逐,一帖自疗的解药 ....... 但终极而言,摄影既要反映他者,更需超越自我 Max Ernst 谈到创作时说的一句话 : "我像瞎子走路,一边走一边找到" 正是用三只眼睛工作的人 一个巴掌的提示 要尝试在游移中摸索向前 , 以时间换取空间 随时等候即兴与意外 或即或离,直觉地出击,并留白 就是这样,在摄影的路上 一边走一边迷失,一边找到 就是这样 编排摄电视系列剧著作影像的追寻 : 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台湾摄影家群象 看见与告别 : 台湾摄影家九人意象 看见淡水河 看见原乡人 云门.快门20 女人.台北 老.台北.人 认真的台北人 家园重见─走过921影像报告 又见V–10/视觉艺术群30年 风城舞影 乡愁.记忆.邓南光 客家印象─跨世代对话 个人摄影书出版台湾摄影家群象3 张照堂 1989 (跃升出版) 挥手的姿势 : 看.不见.张照堂 2000 (时报出版) Chang Chao-Tang 2008 (韩国Youlhwadang出版社) 张照堂 - 岁月.风景 Moments in Time 1959-2005 2010 (艺文中心出版) 张照堂 - 岁月印样 The Invisible Contact 1959-1961 2010 (自主出版) 个人履历学历1958 成功中学摄影社会员,开始拍照。 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就读,接触文学/绘画/艺术等现代思潮创作。 经历台湾中国电视公司 摄影/编导 台湾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 编导/制作 台湾超级电视台 制作/监制 独立摄影家 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研究所 获奖1980年 王船祭典获金钟奖最佳摄影奖 1980年 古厝获金马奖最佳剪辑奖 1981年 映像之旅获金钟奖最佳文化节目奖 1999年 获国家文艺奖 2010年 获行政院文化奖 展览1965 台北/高雄 「郑桑溪 / 张照堂 现代摄影双人展」。 1971 台北 「V-10视觉艺术群─女展」。 1973 台北 「V-10视觉艺术群─生活展」。 1974 台北 「摄影告别展」 。 1976 台北 「V-10视觉艺术群─76大展」。 1983 台北/三藩市/香港/纽约 巡回 「恩宠与宽容」摄影个展。 台北 「V-10视觉艺术群─台北」联展。 1986 台北/东京 「逆旅」摄影个展。 台北 「V-10视觉艺术群─逍遥游」联展。 1991 台北 「看见与告别─台湾摄影家九人意象展」策划/参展。 1993 板桥/芦洲/士林/淡水/台北/巴黎 「看见淡水河」摄影展 策划/参展。 台湾巡回 「云门·快门20」。 巴黎 逆旅·意象」个展。 香港艺术中心 「中·港·台当代摄影展」邀展。 1995 巴黎 「记忆的容颜 / 浪漫的人类学─邓南光·张才人像展」策划。 1996 台北 「1962·夏日」摄影个展。 日本 东京都写真美术馆 「跃动的亚洲意象」摄影展邀展。 1997 台中 「现象·一瞥」摄影个展。 台北 「女人·台北」摄影展 策划/参展。 1998 台北 「看见原乡人─台湾客家光影纪事」摄影展 策展/参展。 台北 「老·台北·人」摄影展 策划/参展。 1999 台北 「认真的台北人」摄影展 策划/参展。 美国巡回「创意的原点─全球概念艺术展 1950s-1980s」邀展。 2000 台北 「家园重见─走过921影像报告」策划/参展。 台北 「看见台北─城市百年」策划/参展。 2001 新竹 「风中舞影」策划/参展。 2003 台北 「又见V-10─视觉艺术群30年」大展 策划/参展。 2004 台北市立美术馆 「反思─七○年代台湾美术发展」邀展。 彼岸·看见——台湾经典摄影大展8月11日上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展期15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