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源
释义
1 电影导演

张源简介

出生于中国新疆,籍贯江苏。生日:3月26日.

2012年 中国传媒大学MBA在读

2007年 创建北京市弄影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00年 北京电影制片厂学习后期剪辑

1999年 学 校:北京第二外语学院 专 业:德文进修

1997年 学 校:新疆艺术学院 专 业:影视编导

主要的电影作品:

2011年《黑客悲情》

2010年《无畏英雄》

2009年《末路》

2008年《徐兆华》 《女狙击手》

2007年《身不由己》《设计死亡》

2006年《瞬间罪恶》

纪录片:

2009年《红色追缉令》又名《迷徒》

2011年《中国红.英雄志》

获奖情况:

2010年《末路》参加戛纳电影节最佳外语片角逐

2009年《红色追缉令》又名《迷徒》获中国电视艺术协会“十佳系列影片”“最佳包装奖”

人物概述:

张源1979年生于新疆,1999年放弃学业怀揣一个导演梦之身来到北京,原本想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却偶遇吴子牛导演的电影《英雄郑成功》在京筹备,通过他人介绍进入剧组担任吴子牛的导演助理,以此初步踏入电影行业。后又受吴子牛的启发,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剪辑车间学习剪辑,跟随剪辑师周影(冯小刚 陈凯歌的剪辑师)系统的学习影片的剪辑工作,工作期间曾参与过多部电影及电视电影的剪辑工作。2001年至2006年先后任职于广告公司,影视后期公司,从事广告和影视剧的拍摄和制作,并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瞬间罪恶》2007年成立自己的影视投资公司,北京市弄影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人物简介:

一个只会满地爬,只会哭闹的小男孩,却能在妈妈的怀里,一动不动目不转睛的看着大人才能看懂的电影,直到影片结束,这个小男孩就是张源。张源说妈妈总给他说这一幕,他现在回想起来,也许这就是骨子里他对电影的热爱。

离开新疆艺术院线怀揣导演梦的张源来到北京,本打算就读电影学院,误打误撞下,做了吴子牛的导演助理。通过和吴子牛导演的接触,了解到了剪辑工作对于一个导演的重要性,随即通过朋友的关系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剪辑车间学习,跟随国内著名剪辑师周影一年的学习中,接触到国内著名的一些导演的影片,对电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这仅仅只是刚刚向导演行列迈出的一小步。他先后任职于中视天马广告担任制作总监,拍摄多条广告和MV,随即又成立了自己的后期制作机房,参与制作多部影视剧。虽然在事业上小有成就,但最初的电影梦依然没有实现。2006年张源依然放弃所有,去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低成本数字电影《瞬间罪恶》。电影完成十分不易,但却让他踏上了梦里那条清晰并且坚持的电影导演之路。当一个低成本的电影导演,根本不赚钱。继而广告,MV,甚至电购片,企业宣传片成了主要收入来源。为了实现电影这个梦,每一步都走的极其困难,但自己却觉得开心。每一部影片的开始,都是一次新的生命力量投入,必须全力以赴。只有在拍电影时,才觉得自己活着。

与每个电影人一样,拍电影对于张源最大的问题,1是没钱,2是没好剧本。多部小成本电视电影拍摄条件都异常艰苦。作为导演常常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所有工作人员都被累趴下后,一个人还在强作亢奋设计方案。在电影行业,时间就是金钱。小成本的投入,限制了很多想法实现性的同时,还折磨着人的体力。张源必须珍惜每一次拍摄机会,对于一个新锐导演来说,每一部都可能成为最后一部。

对于市场上低成本剧本,张源得不到想表达的情感,只能闷头在家自己做一次次的具体修改。《末路》在拍摄,并且顺利完成。《末路》最终获得电影频道的最高评分,成功效益,证明张源固执的对于剧本的修改是正确的。

现今的张源,已经是一位成熟的电影导演。

对电影的真诚,与不顾一切的拼劲,是让张源一直在前进的唯一原因。

公司简介

弄影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弄影堂2007年成立,专注于影视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于一体的综合影视制作公司。依托专业的创意、拍摄、后期、三维制作优势平台。服务可口可乐、北京奔驰、联想、苏宁、诸多大型品牌、呈现诸多优秀影视广告作品。公司 主要作品:电视剧:30集电视剧《摩梭女儿国》、26集电视剧《路在脚下》。

数字电影:《瞬间罪恶》、《身不由己》《无畏英雄》

参与制作/合作拍摄:

电视剧:《闯关东》、《明宫夕照》、《绝不放过你》、《天边有片洁白的云》、《南海女骑警》、《追凶50年》、《在一起》、《美丽心灵》、

《月影风菏》、《南方有嘉木》、《詹天佑》、《天在上》、《汗血宝马》、《绝对权利》、《预谋》、《决不放过你》、《大江东去》、《等你回来》、《考试一家亲》等。

电影:《大山》、《追凶50年》、《网络少年》等。

人物作品介绍:

《黑客悲情》

于2011年10月 上映影片《黑客悲情》

导演:张源

编剧:王明敖

演员:高鑫、杜鹃、李宁、权贞恩、马天放

制片人:吕小路

执行制片:徐元奇

剧情简介:

《黑客悲情》影片讲述一个悬念重重而又情感纠葛的故事。平南大学的司马一啸教授是国际反黑客领域内的佼佼者,他研制的“网盾”程序不但能很快捕捉到入侵者的举动,还能跟踪追击,最终将黑客绳之以法。某日早晨,宏达证券交易所突遭黑客袭击,不仅攻破“网盾”盗取巨额资金,而且引发股民骚乱。旋即,某市工商银行又收到了黑客来信,扬言下个月要对银行所安装的“网盾”进行密码破译。原本固若金汤的“网盾”缘何被轻易攻陷?这个对“网盾”漏洞了若指掌的黑客到底是谁?对金融领域频频作案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惊天阴谋?警方专案组与司马教授一起,在网络世界里与高科技犯罪集团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

《黑客悲情》影片讲述一个悬念重重而又情感纠葛的故事。平南大学的司马一啸教授是国际反黑客领域内的佼佼者,他研制的“网盾”程序不但能很快捕捉到入侵者的举动,还能跟踪追击,最终将黑客绳之以法。某日早晨,宏达证券交易所突遭黑客袭击,不仅攻破“网盾”盗取巨额资金,而且引发股民骚乱。旋即,某市工商银行又收到了黑客来信,扬言下个月要对银行所安装的“网盾”进行密码破译。原本固若金汤的“网盾”缘何被轻易攻陷?这个对“网盾”漏洞了若指掌的黑客到底是谁?对金融领域频频作案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惊天阴谋?警方专案组与司马教授一起,在网络世界里与高科技犯罪集团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

相关资料:电影《黑客悲情》于2011年1月10日晚在山东滨州举行开机仪式,当地政府领导、影片主创及有关方面人士悉数出席。据片方介绍,影片是一部表现网络反黑题材的影片,堪称中国首部高科技网络涉案题材电影。

现代社会,网络日益为人们带来便捷与恐慌。作为首部表现网络反黑的电影,《黑客悲情》融动作、爱情、高科技犯罪为一身,试图以当代高科技背景下的独特人性视角,彰显欲望与道德、理智与情感抉择下人性的善恶纠结,引发网络时代人们对道德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思考。 影片于2011年10月 全国上映。

《无畏英雄》

导演:张源

演员:杜奕衡 李炳雷 高川

编剧:崔馨月 张培茹

制片人:徐元奇 张源

《英雄无畏》是由杜奕衡领衔主演,《英雄无畏》是一部展现当代公安干警工作生活的影片,该片描述一个普通刑警队员因病魔缠身,导致工作生活陷入两难的境地,在导师的引导下,深深的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找回自信,从而站起来重新面对生活的故事。?

相关资料

电影《无畏英雄》于2010年5月13日上午11时许在邢台市正式开机拍摄。影片部分主创人员到场,市委宣传部等部门领导出席仪式。《无畏英雄》是由北京夏云飞国际文化有限公司,与北京弄影堂传媒有限公司及中共邢台县县委、县政府、邢台县公安局,联合拍摄的高清数字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位普通公安干警如何与匪徒斗智斗勇,打击刑事犯罪、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感人事迹。

该影片由张源担任导演,片中男一号则由著名演员杜奕衡领衔主演,杜奕衡曾在《让子弹飞》中饰演麻匪老四角色一举走红,此次强势加盟《无畏英雄》,为此片渲染了神秘的色彩。

《末路》

导演:张源

编剧:张家树

演员:石文忠制片人:徐蓓

执行制片人:苏晓萌

剧情简介:

《末路》是取材于一个最后落网的国民党将级官员,郑蕴侠的逃亡经历,故事的情节以及事件均来源于本人的回忆录,逃亡的经历以及个人情感转变历程是我们所要展现的,它是一部以真实,紧张,充满着悬念为总基调的特殊的电影。特殊是因为它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真实的逃亡经历,一个真实的蜕变过程。

相关资料:

郑蕴侠,一个不平凡的世纪老人,他的手上不仅有着在台儿庄战场上手刃日寇的功勋,还有校场口惨案中民主人士所流下的鲜血。他作为全国解放后遗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少将级高级特务,周总理曾亲自下令一定要将他逮捕归案。而凭借专业素质,孤身一人的郑蕴侠与我公安部队展开了长达8年之久、辗转西南数千里的暗战,最终落入了法网。在新中国的改造下,他重新检视了自己的前半生,

晚年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为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的一生波澜起伏,与周恩来、蒋介石、陈立夫、陈诚、李弥、李公朴、郭沫若等近现代史名人都有过密切往来,更以亲历者的身份,经历了台儿庄战役中艰苦卓绝的滕县坚守战、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国共两党重庆谈判、震惊中外的重庆校场口惨案、解放大军挺进西南等一系列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电影《末路》纪录片版《迷徒》:

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借鉴《阮玲玉》、《宋氏三姐妹》及《兄弟连》等国外纪实类电视电影口述实录的剧情加再现的手法进行了拍摄,邀集《潜伏》、《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热播剧中的专业演员,以郑蕴侠的生平经历为依据游历西南、旧地重演,剧情化再现、本人访谈交互的方式,制作完成了七集纪录剧情片《迷徒》,生动再现了郑蕴侠曲折的一生。

2009年7月10日,本片刚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郑蕴侠老人在贵州家中走完了他102岁的人生旅程,本片因此成为这位世纪老人的百年绝响。

据了解,相校于篇幅长达七集、正处于后期精雕细刻阶段的“足本”而言,此次播出的先行版,两集篇幅浓缩了60%的精彩剧情,旨在于七集版“足本”《迷徒》播出之前让广大纪录片爱好者对这一千呼万唤的年度

《身不由己》

导演:张源

编剧:大力演员:郭鹏 高川

制片人:徐元奇

剧情介绍:

明明看见小偷偷的是自己老师的钱包,但小同抓住小偷时,老师在其他同伙的胁迫下,却否认了这个事实,在与小偷的争执中小同被打伤,与张老师的误解从此产生,张老师的一次次的解释,却机不逢时的又一次次的误解,小同总认为张老师懦弱,胆小,是个叛徒。因为马上要评选优秀教师的,所以张老师想隐瞒此事,而张老师总是想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教育和解释这一切,种种的误会交织在一起,小同想找回那个被偷的钱包来证明他所说的一切,在与小偷最后的交涉中,张老师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切……

2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人物简介

张源,河南孟县人。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任三边公学教员、校务处长。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三边报》副社长兼总编辑。建国后,历任《甘肃日报》副总编辑,《宁夏日报》总编辑,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二届理事。

人物故事

1949年4月初,时任吴旗县“战地工作团”团长、《三边报》编辑的张源,在三边报社全体同志学习讨论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时,提出了宁夏解放后省委机关报的名称应改为《宁夏日报》。《三边报》的报名,是毛泽东题写的,《宁夏日报》报名更应请毛泽东题写。

张源把意见向时任地委副书记朱敏和兼任宣传部长的贾怀济做了汇报。他们十分赞同,并让张源以三边地委的名义给毛泽东写信,请他为未来创刊的《宁夏日报》题写报名。

当天晚上,张源在煤油灯下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恳切的信“现在我们正在进行解放宁夏的准备工作。宁夏解放后,将出版省委机关报《宁夏日报》。陕甘宁边区本来就包括着宁夏,您给《宁夏日报》题写报名,对宁夏全省人民将是莫大的鼓励。盼望您在百忙中给未来的宁夏日报写一个报名。谨向您表示衷心的感激。”

经过《三边报》全体同志反复推敲并经地委领导审核,这封信于当年的6月初发出。

时隔不久,三边地区首府定边城就收复了。报社人员跟随地委一同返回定边城,仍然同地委住在—个大院内。《三边报》是在1949年8月20日终刊的,为的是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新区政策。

报社同志于当年9月29日到达银川,开始了宁夏日报的组建创刊等工作。12月中旬,时任十九兵团政委的李志民从北京开会回来,带回了毛主席为《宁夏日报》题写的报名,在省委交给张源,并传达毛主席的话:“接到三边地区来信,让我给《宁夏日报》写报名,写了好几条。哪个适用,由宁夏报社同志自己选择吧!”

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宁夏日报》是散写在两尺见方的一张宣纸上的。一共四条,一横三竖。当时《宁夏日报》尚无照相制版,设备简陋,且只有四开版,所以只好挑选字迹较小的最上边横写的一条,描写雕刻木质报名,在1949年12月21日开始启用。

报社同志把毛主席题写的报名原稿,视为报社的“传家宝”。接受《三边报》曾半路遗失毛主席题写报名原稿的教训,让郭有华把毛主席题写《宁夏日报》报名的原稿剪贴在一起,装在一个玻璃框内,并照像留下了底版。1958年春天再次筹办《宁夏日报》时,对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榜书进行了拍照。一致认为竖写第一条开头的“宁夏”两个字和第三条末的“日报”两个字写得好,于是就选这4个字制成报名,作为新《宁夏日报》的标志和战旗。

3 中国书画院函授大学教授

又名原,男,汉族,1932年生于北京。自幼酷爱书画,195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工农班,1960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片画系学习。70年代始潜心书法艺术,擅长行楷,初学柳,后习褚;行草宗王右军,复学北碑。善取褚遂良之长,刻意追求朴拙宽厚、秀丽古雅之书风。作品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中日书法联展”,香港“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中国.新加坡书法联展”、“国际书法展览”以及其他各类书法展和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或被博物馆、纪念馆收藏。亦擅版画及国画。版画作品入选全国第六、七、八届版画展,为中国美术馆等收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作品有《乌龙入蜀》、《鱼乐》等。出版有《张源画集》。??

4 山西省外事办公室新闻文化处副处长

男,1968年11月生,山西省汾阳市人,大学学历,山西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贸易经济专业毕业,经济学学士。历任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副主任、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汾阳市栗家庄乡党委书记,现任山西省外事办公室新闻文化处副处长。

张源

女,1992年8月15日出生,2007年9月入读广东实验中学,在校成绩优秀,表现良好,并积极参与各学科竞赛,有“美女选手”的美称。曾获第三届广东省博冠杯中小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全国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决赛既杭州天文邀请赛一等奖,受到北京天文馆有关工作人员的好评。于2008年7月12日赴石家庄进行奥林匹克竞赛集训,有很大希望进入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级别的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为我国赢取国际荣誉。

5 《新闻晨报》首席记者

张源,山西洪洞人,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供职于上海《新闻晨报》。

2008年一年,对张源和所有新闻人一样,是特别忙碌感受也特别深刻的一年,他参与报道了这一年里几乎所有的国内重大新闻。作为正在成长、壮大的“80后”新闻人中的一员,张源正在不断接受着跑特稿带给他的种种历练和挑战。

但真正让张源崭露头角的,还是2008年底报社的一个决心。

在去年的12月份,新闻晨报决定派遣张源和他的同事曾玉前往索马里,对广受国际社会关注的索马里海盗的成因、现状以及解决办法进行深入采访。这时,正值中国军舰即将启航,远赴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之际。无疑,这将是一个极富价值的新闻点。但这时的索马里,还没有一个中国记者深入腹地采访过,同时,索马里还是“一个多国新闻记者喋血的地方,一个在西方人眼里极度恐怖的非洲国度,跟我以往在国内任何一次艰难采访都不可同日而语”。

采访的艰难可想而知。尽管作了精心的准备,困难和意外仍远远超出了想象。但这些并没有阻碍他们的索马里之行。2009年的1月15日,他们终于踏上了索马里的土地,与西方一些媒体对索马里猎奇式的甚至不乏歪曲的报道相比,张源他们的报道不仅用笔墨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索马里,他们还幸运地采访到了真正的海盗。他们的这次索马里之行,本身已成为一条重大新闻。回国后,央视新闻频道对两名记者进行了专访,制作了一期名为《寻找索马里海盗》的专题节目,已于今年的三月份播出。

作为正在成长的新闻队伍中的一员,张源还年轻,但是,从他个人在2008年一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却能让我们看出“80后”新闻人的一个缩影:曾经饱受争议和批评的“80后”,他们已经在新闻频发的一年里,以职业热情和实际行动,实现了一个整体的崛起与成熟,他们已日益成为媒体的中坚力量。

“报道索马里,是一次新闻拓荒之旅”

记:今年初,新闻晨报派你和同事曾玉两个人前往索马里。你们是国内第一批成功抵达索马里,采访到海盗的新闻记者。你们出发前,当时国内外媒体尤其是西方记者对索马里的采访已经深入到什么程度?

张:这次采访之前,国内新闻界对索马里海盗的采访是空白的。西方媒体也只有如CNN、法新社等对索马里做过一些报道,但真正去过索马里的,只有法国的一位女记者。其余报道多是采用电话联线的方式,中间掺杂了许多虚假新闻。这些虚假信息也给我们后来的采访造成了不少困扰。

我们这次采访,算是一次新闻的拓荒之旅。因为之前一切都是空白的,我们因此便有了充分的发挥余地。我个人更喜欢原生态的描述,当地人每一天的生活,甚至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报道,告诉大家索马里目前处在非常封闭的状态,那里没有旅游业,所谓外贸,也只有一些进口业务,他们的经济发展受制因素很多。但索马里不仅仅有AK-47,还有一群爱踢足球的孩子。索马里的大兵不仅仅是手握机枪冷酷的士兵,他们也有温柔的一面。

记:已经有人从传媒博弈这个角度,对你们这次采访行动进行了理论阐释。我相信,支撑你们能够完成这次跨国采访的,一定是报社在行动之前深思熟虑后的那个决定。能不能介绍一下你们报社最初对这次行动的构想?

张:索马里的问题一直很热,尤其是中国派军舰过去的消息,更是引起了国人的关注。我们首先确认深入腹地采访索马里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后反复考虑,确定了一个最为合适的时间点。此后,报社最为关心的就是如何做好报道,以及如何保障我们的安全等问题。

我们一开始试图寻找当地的华人商会或中国商人等,但结果是一片空白。中国在那里即便有外派援建的任务,工作人员也都只是短暂停留。我们国家驻索马里的使馆早已经撤了,后来是索马里驻中国大使艾威尔先生为我们帮了很大的忙,尽他所能保证了我们两人在索马里的人身安全。他在国内有非常有实力的朋友,他们对中国记者前去索马里普遍是非常欢迎的态度。他们对西方媒体的报道并不认同,在西方媒体的笔下,索马里是一个原始、荒芜,秩序非常混乱的地方,他们对当地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如当地有什么特产、经济发展以什么为支柱,行政机构如何设置的等等,都没有予以报道和反映。他们的报道有种猎奇的心态吧。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希望中国记者能给大家报道一个更加真实的索马里。

“五名手持AK47步枪的大兵为我们当保镖”

记:在一些重大的突发新闻现场,包括战地采访,派遣记者的经验和资历很重要。在索马里,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因经验不足带来的危险或困惑?

张:在索马里采访和一般意义的战地采访,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但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意外。1月15日我们的航班降落在索马里的时候,一走出机舱,看到的就是被铁丝网包围的建筑物,和数十个手持AK47步枪的大兵。而在他们看来,我们这两名中国记者简直就像是天外来客一样。那群大兵很快就把我们团团围住,机场区域的武装力量首领塞德当即就命令我们返回机舱,马上飞回吉布提。他认为我们入境后随时面临人身危险,他不愿为此承担风险。后来事情终于有了转机,邦特兰自治政府国防部长同意我们入境采访,但前提条件就是,必须雇佣5名贴身卫兵和两辆随行车辆,另外我们所有的活动范围都必须事先经过卫兵的同意。卫兵24小时枪不离身,随时在我们周围15米的范围之内摆开应对突发事件的阵势。就在我们住的酒店外面,时不时也能听到枪声。但有了那五名荷枪实弹的卫兵,我们还是安全的。

因为经验不足,中途也出了一些意外,如我们飞抵索马里邻国吉布提时,我的行李遗失了。其中包括我所有的换洗衣服、药箱、手机和照相机的充电器等,原本打算送给索马里朋友的茶叶等礼物也不见了。万幸的是,护照、电脑和充电器都还在。

记:你在博客中写到,在索马里,自己就宛如“放出去的风筝”。现在重新回想一下,那种感觉是后怕吗?你们当时所做的最坏打算是什么?

张:主要是这次采访经常遇到一些突变,如行李丢失,航班被无故取消,通讯不畅等等。当时在吉布提机场,因为身份特殊等原因,我们被暂缓入境,偌大的候机室内只有我和同事二人。被困的5个多小时,感觉真的就像被关起来一样。吉布提机场就像中国80年代的候车室,电话不能打国际长途,服务员也只会说法语。后面的一系列行程安排也因此全被打乱。

后来安全有了保障,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如何与后方保持通讯联络了。索马里没有手机漫游业务,许多地方都没有信号。博萨索是索马里重要的港口城市,但整个城市也只有一台电脑可以发稿。

“他们对中国记者有信任感”

记:央视的专题片曾经提到,在邦特兰,曾有两位西方记者前去采访,但是他们遭到了绑架的命运。中国的新闻现在越来越开放,在许多国际性的新闻事件中,都活跃着中国新闻人的身影。你从这次经历,能否对中国记者在国际新闻的采写报道过程中的优、劣势谈一谈你个人的感性认识?

张:去索马里之前,索马里驻中国大使艾哈迈德·阿威尔就对我们说,希望你们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索马里。索马里的国防部长也对我们说,世界对索马里的了解太少,他们只知道这里贫穷,战争不断,但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他们不清楚,这里的人们渴望大家重新认识索马里。

能感觉到索马里人都很喜欢中国人,热情的索马里人经常会好奇地跑过来,对我们用中文说“我们喜欢中国人,我们需要中国人”。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在许多地方,中国都给索马里提供了帮助,中国援建的公路至今都保护完好,他们内战的双方都不会炸毁中国援建的公路,理由就是:那是中国朋友建造的。我们在索马里的自由市场发现,这里大部分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来自中国的生活用品非常普遍,如中国的白象电池,扑克牌,还有靴子、打火机、鞋油等等,都是中国制造。最有意思的是,贴身保护我们的卫兵,其中一个人用的手机,就是中国产的山寨版手机,在索马里才卖8美元

有一点非常神奇。我们在索马里采访时,街上所有和我们打招呼的索马里人都能准确无误地认出我们是中国人,他们从来没有一次把我们误认为是韩国或日本人。相对于西方记者的报道,他们对我们有明显的信任感。

记:索马里之行只有10多天,但这对任何一名新闻记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宝贵的经历。有没有想过这次经历对你整个新闻生涯有可能产生的影响?你自己怎么看这10多天的采访经历?

张:我是跑特稿的,平时在国内采访,一般都要求对新闻的快速反应能力,写回来的稿件也要注意比深度,比角度,对记者的短期爆发力要求很高;在索马里,一个星期的采访,却使我能沉淀下去,我更多地是对索马里生活状态的一种静态观察,表现索马里人在贫穷与危机之下,仍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真实面貌。说白了,这趟采访本身并不难,只要行动自由有保障,发回来的就都是独家新闻。当然,在我们的努力之下,终于采访到了一名真正的海盗,使我们的此次采访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八次去往地震灾区寻找希望”

记:2008,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不平静的一年。你个人在2008年的经历有意义,也很有价值,你几乎参与采访了这一年内中国最为重大的几个新闻事件。你个人的新闻经历也因此可以视为国内新闻人的一个缩影。说说你在汶川的亲历吧。

张:地震发生之后,我一共去了北川八次。每一次感觉都不一样。震后的第一次采访,主要是记录和反映真实的灾情。当时我收获了很多感动,见证了不少真情,感觉自己就是在灾区里寻找希望。但那次从四川回来,当我回到上海,走在热闹的南京路上,看到那么多人嘻嘻哈哈地逛街购物,再对比一下我在灾区的见闻,环境切换太大,眼前的这一幕让我觉得特别火。灾区的人们还在痛苦地呻吟,大家怎么能这么无情,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那一阵子,我们一帮去四川采访的同行经常聚会喝酒,有时说着说着,大家就会抱头痛哭一场。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灾后心理综合症。我忽视了一点,大家都在从一种突如其来的非常状态努力朝着平稳过渡。后来又去了几趟北川,发现那边也在变化,受灾群众的心态也在慢慢调控、恢复。

记:我看到你的博客上说,2008年是你的本命年,你有一篇博文,就是专门写给2008年的,里面有几个关键词:“背包”、“眼泪”、“愤怒”、“喜悦”。这几个关键词,其实也是许多和你一样的年轻记者的共同感受。“80后”已经成为国内新闻事业的一支主力部队,作为其中的一员,你怎么看“80”后作为一个队伍整体的社会担当意识?

张:大家过去都在骂“80后”是没有责任的一代,说“80后”集体“脑残”等等。但是你发现没有,这些评语现在已经被转移到“90后”身上去了。其实,这中间有一个传承的时间问题。前几年,我们“80后”都还没有真正融入到这个社会中来,但经过几年的工作,现在大家的心都开始逐渐沉淀下来,对社会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认识,也有了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要允许“80后”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吧。“80后”这一代人已经崛起了。尤其是想成为一名称职的记者,不管他是什么“后”,新闻都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脚跑出来的。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更不会有“新闻”。要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6 南京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三大队四班班长

张源,女,1976年8月出生,汉族,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南京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三大队四班班长。在2003年防治非典工作中,张源得知支队要成立一支50人的抗非突击队后,立即向大队递交请战书,大队领导考虑其父亲因患晚期肺癌常年卧病在床,需要照顾,没有安排其参加第一梯队。张源得知消息后,多次找领导表示要坚决参加突击队。2003年5月5日,张源所在突击队接到命令前往白下区执行隔离警戒任务,到现场后,她和战友们一道,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认真做好警戒巡视工作。经过七昼夜的连续奋战,张源和战友们圆满完成了任务,向市民展现了特警的精神风貌和抗击非典必胜的信心。由于在这次抗击“非典”中的出色表现,她被党组织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