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永树 |
释义 | 张永树(1941—),男,福建泉州市人。1961年以来先后师从针灸名家留章杰、陈应龙。1982年在福建中医学院针灸师资班深造。术德兼优,疗效显著。求医远自北京、吉林、甘肃,也有来自东南亚以及美国、日本、挪威、法国、澳大利亚。撰写了80多篇论文在海内外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2006年9月为第8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印尼泗水)作主题报告,受联合国驻印尼卫生官员高度赞扬。2009年11月为第9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马来西亚吉隆坡)作主题报告。 简介张永树教授是国家级老中医,在针灸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 张永树主任医师为第3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福建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从医40余年,在学术上形成了“养阳育阴、通调督任、灸刺并重、针药结合”的学术观点;在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方面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针灸方面,依靠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娴熟的刺灸手技,为大量患者解除病痛,疗效卓著,在海内外尤其是东南亚有相当的影响。张师在临证施治中注重经络理论,善用经络辨证,认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十二经中有独特的应用,其养阳、生津、通腑有着他经未能及的作用。养阳统领其中,养阳才能培育阴精,惟调养阳气,“津”可敷布,才能发挥阳气的推动作用;阳气旺盛,有动力,又有津液滋润,方能通腑,从而维持肠腑的生理功能。六腑以通为补,管道通达,运作正常则安。曾任福建省针灸治疗中心(省中医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针灸学会第3、4届副会长、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研究室主任、省政协第六届委员、市政协第八届、九届委员、泉州市科协第二、三届委员。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福建省针灸学会名誉副会长、《针灸界》主编、泉州市针灸学会名誉会长、泉州市中医药学会名誉副会长。海外兼职:香港中国针灸协会名誉理事、美国中医药针灸学咨询委员会委员、《马来西亚中医药资讯》学术顾问、马来西亚霹雳针灸学会名誉顾问、马来西亚柔佛州中医针灸学科专家顾问、美国纽约州执照针灸医师联合公会顾问、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中国针灸中心顾问、美国加州执业医师公会、中国医学研究院学术顾问。 经历1999年评聘为主任医师,后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硕导。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2006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其学术继承人周文强医学硕士2007年荣获“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荣任省(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1999年被《泉州市卫生志》录入“泉州市有突出贡献的医学界人物”章节。2008年度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奖初评、终评委员会评委。 作为学科带头人,把市中医院针灸科创建成省中医重点专科,继续教育基地、硕士生辅导点,建立德才兼备人才梯队,为海外培训了数十批针灸人员。1984年创办《针灸界》学术期刊,形成海内外资讯网络。1991年以来参与组织和领导“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研讨会”等10余次国际学术活动。 1995年以来先后8次公派或受邀到日本、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香港等国讲学百余场,并相应开展诊务。 2007年11月29-30日泉州市针灸学会主办了“首届海内外张永树学术经验研会”; 2010年5月份福建省针灸学会、泉州市针灸学会、泉州市中医院将共同主办“第2届海内外张永树学术经验研讨会暨张永树临床经验传授班”。 2008年起应邀为泉州市电视台《养生之道》每周一题主讲嘉宾,以中医药理论结合生活实践作科普宣教,传播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康复的“治未病”常识。 2008年7月科技部批复“张永树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列入全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立项计划。 主要业绩1、继承发扬澄江针灸学派,填补其在海外薪传史迹空白。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1889—1957)50年代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时中医界唯一委员),被原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胡熙明局长誉为“针学巨擘”。他开创了中医针灸函授办学、编撰译著、设办病房、出版杂志、规范针具之先河。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精英,遍布海内外,称之澄江针灸学派,在针灸发展史上有里程碑的贡献。其理论体系和实践对强化中国针灸的历史地位,切实推进针灸为世界人民服务有重大的品牌效应和学术效应。 张氏学术渊源于澄江针灸学派,其先师留章杰、陈应龙教授30年代师承承淡安,成了开拓福建针灸事业的针灸名家。60年代起先后在留、陈师门下学艺,继承了澄江针灸学术体系和传统手技,并为之发扬光大。 1987年主编,摄制了《福建针灸名医留章杰》电视资料片; 1992年主编《留章杰先生纪念文集》; 1998年完成省卫生厅科研课题“留章杰针灸学术经验整理研究”; 1998年为《陈应龙针灸医案医话》撰文; 1989年、1999年先后在“纪念承淡安诞辰90、100周年国际学术研会”上论述了承门针法和灸术,承门人才培养的学术体系; 1997年、2000年先后出席“世界针联成立10周年学术大会”和“世界传统医学大会”,阐述了澄江针灸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发挥了承门再传弟子的学术效应。 1988年起和承门弟子谢锡亮教授(山西)、谢永光教授(香港)、湖南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及承公后人努力搜集、整理资料,为出版承公专著、布展针灸陈列馆提供帮助。 承公崇尚伤寒、注重经络、取穴精专,手技轻巧,灸术娴熟,学贯中西,善 针善药。张氏在继承基础上创立“养阳育阴,通调督任,灸刺并重,针药结合”的学术观点。发扬了承门的针灸学术。在海外有重大的影响,马来西亚学子温月娥等撰文予高度评价。 2004年在马来西亚讲学时采访了承门嫡传弟子——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幸镜清、招知行、丘荣清,查证了被尊为“美国针灸之父”的承公高足曾天治亲传弟子苏天佑博士在美、日、港、台等13个国家和地区诊务、办学的资料,撰写“澄江针灸学派传人苏天佑海外医教史迹”(中国针灸,2005,(6):443)。此举填补了承门海外传承的资料的空白。通过国内最大针灸刊物——《中国针灸》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苏博士在美的后人和学生来信,已将该文翻译成英文广为传播,并寄来相关资料。可望继续联系澄江针灸学派的传人,使蒙尘的承门海外史料重见天日,使其为推动中医针灸在海外传播再立新功。 2、术德兼优,疗效卓著,海外求医者众。扎根临床,创立“养阳育阴 通调督任 灸刺并重 针药结合”学术观点已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成效。 张氏80年代参加福建中医学院针灸师资班学习,在师承留、陈二师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中西医基础理论深造。40多年医、教、研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针灸为主治疗肝胆结石、泌尿系结石、带状疱疹、女性尿失禁、历节痛风、中风、偏枯失语、近视、鼻渊、消渴、高血压、疖肿及其他疑难杂症有独特诊治的方法,突破性进展。在海内外(尤其是东南亚)有相当的病人群,求医者众。 1985年以耳穴治862只近视眼,总有效率达到62%;1988年以来主持“肝胆系结石”专科门诊,接诊病员近千例,求医者远自甘肃及海外。据统计,以针刺、针药并用对照收治111例此病患者,总有效率84%,单以针刺的疗效可有同样结果;1986年11月为王老先生施针14次,排出了1.4×0.4×0.3cm肾结石壹枚(20年病史),其后又先后施针治愈12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仅以单穴针治女性尿失禁19例,有效率73.3%;以灯芯灸治疗缠腰火丹,可有一次告愈的奇效,收治54例和50例内服中药对照,以四天为期治愈率达81.4%和78%,无明显差异;1990年秋以针药并治,使一患多发性动脉狭窄症,行走困难的老华侨步履正常;台湾庄智民先生返乡探亲,经施针,治愈久年顽痹,后在台湾《更生日报》登报鸣谢。1999年总结了在印尼以关元穴大剂量隔姜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17例取得成功(该项目获2003年中共泉州市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科协“第三届泉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3年和林志苇主任医师、黎健副主任医师等合作以大椎、关元对腰椎间突出症临床疗效的总结引起同行的重视。运用牛角制作棍针协同针灸治疗获《中国针灸》环球杯全国针灸特技演示优秀奖。这些治疗活动《健康报》、《厦门日报》、《泉州晚报》、《福建侨报》、《侨乡科技报》也数次报载针灸治病卓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天涯共此时——杏林百草”栏目也曾做了专题报道。 遵从中医理论,从理、法、方、针(药)入手,因人、时、地制宜,察舌按诊精当,灸刺手法娴熟,尤在灸术和耳穴诊治、单手进针方面更有心得,在增强针感、方便操作及加强医患互动方面取得成功,提高了疗效。能认真总结临床经验,并提高到中医理论的继承发扬。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王心城、仲卫红据他创立“养阳育阴 通调督任 灸刺并重 针药结合”的学术观点分别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其结果疗效明确,并以大量实验数据印证上述学术观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践性,以此为内容的学位论文高分通过答辩。撰写了7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有不少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日本、澳大利亚及港、台报纸、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和交流,深受欢迎。 张氏1994年被收录入泉州科委编《泉州科技志》“中医科技”章(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1999年被收录入《泉州市卫生志》“泉州市有突出贡献的医学界人物”章节(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3、致力国际学术交流,做好涉外针灸教育。为传播、推介中医药技术,培养中医人才做出巨大贡献。 1984年参与主持了“华侨大学海外针灸培训中心”的教学工作。上海中医学院院长黄羡明教授、福建省针灸学会会长蔺云桂主任予以指导,学员来自法国、加拿大、泰国、新加坡、澳门等地。除授课、演示外,还负责全程临床带教。此后,又主持了数十批海外学子的授课、实习、带教工作,他们中有加拿大医学博士刘志明、菲律宾医学博士颜祜彭、日本医学博士罗立芳、许瑞光。许博士于1992年10月起在东京《华侨报》撰文介绍张氏情况(四期连载)。理论和实践结合是临床带教的主要特点,启发式、深入浅出的床边提问、床边讲解,坚持中医学科特点的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虽学程长短不一,都有实质的收获。学成回所在国以后,能努力为当地病者服务,并保持师生关系,有些还重返学习。如印尼许喜琼、新加坡何源水、法国林汉清、日本板本哲也。由于在海外有重大影响,被美国、马来西亚和香港多个学术团体聘请担任职务。 1995、1996年先后两次受省卫生厅公派到日本、印尼讲学、诊务,完满完成任务,受到当地政府官员和群众欢迎。在日本冲绳期间深入那霸市整体治疗院、盲人学校、医院、诊所和针灸同道广泛接触,扩大中医药学影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了大型讲座,深受赞许。尤其在印尼1年在中国医疗队服务,疗效高、解决许多疑难病,《印度尼西亚日报》曾撰文报道了他的工作。中国驻印尼大使周刚接见了张氏和医疗队的同志,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满意。 2002年10月26日再次访印,为雅加达中医师公会作了“正确认识针灸适应症”专题报告。当地《世界日报》、《国际日报》作了详细报道。 2003.12—2004.2应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医院校学术团体邀请,先后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吉隆坡、霹雳州、槟榔屿学术交流与考察,并作了20多场学术讲座,宏扬了中医药针灸学术。所有讲座突出中医学科特点,以临床实践的案例,深入浅出地演讲受到欢迎,当地学术团体还颁发讲学证书给听课的同行。 1993年台湾中国针灸学会致函邀请出席第卅二届针灸节庆祝大会、第二届两岸针灸学术交流研讨会。 1994年新加坡敏捷公司致函邀请往新商讨成立中医诊所事宜; 2001年世界针联—2001新加坡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主席、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长梁世海致函邀请出席该研讨会; 2006年2月,日本大阪东洋医学研究所,发函邀请张氏出席开张仪式并讲学; 2006年3月,印尼中医协会中央理事会总主席曾大勇致函邀请出席由该会主办“第8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 2006年4,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邀请出席该会50周年金禧纪念活动。 4、构建针灸医教研基地和学术团体,培育一支德才兼备的针灸精英队伍。创办《针灸界》杂志,为促进中医针灸国际交流提供平台。 张氏作为学科带人,长期担任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针灸研究室主任。创办拥有36张病床的针灸病房,开展肝胆结石、哮喘、颈肩腰腿痛专科门诊、立项科研,带动形成了一支人才梯队,2000年该科荣获福建中医十大重点专科之一(针灸学科唯一重点专科,泉州市医疗学科唯一重点专科),成为福建中医学院针灸硕士研究生辅导点。2004年为省继续教育委员会首批省级继续教育基地(针灸学科唯一基地)。 1981年以来,受先师留章杰的委托主持泉州市针灸学会,后又兼任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成功地组织海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事业的发展。 1984年发起并创办全国第一家针灸报刊《针灸界》,向海内外4500多外单位和个人发行,在“义务、业余”的条件下,坚持办刊至今。通过刊物在美、法、奥、南非、英和东南亚、港澳台建立学术资讯网络,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经常有同行前来参观交流,或保持密切联系。1998年我国遇到洪灾,马来西亚一医生通过《针灸界》赈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