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一平 |
释义 | 1 画家张一平,男,1958年生于河南洛阳。1976年参加工作,1977考入今河南大学历史系读书;1985至1988年在武汉大学历史系攻读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年7月起为海南师范学院教师。2000年9月至2001年7月为北京大学历史系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10月 晋升为历史学教授。 ◎ 作者简介:张一平,我国著名现实主义写实派职业画家之一。1960年2月18日生于哈尔滨。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任教。 品读张一平的油画,最打动人的一定是那松花江初冬的雪境、静谧的农家村落、延伸至江边的小路、裹着薄冰依然映衬出绚烂晚秋的江面,泊在江边如诗般美丽的小船…… 那一幅幅宁静、唯美、平和、地域特色浓郁的作品,让生活在松花江边的人看到会觉得很亲切。有人说他是“家乡风物的歌者”,他说,每一位画家,都是画自己最熟悉的土地,很多人就是画自己的家乡。松花江是他的根,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尤其对冬日松花江充满感情。他总觉得自己有一种很理想的人文情怀,诗人是“诗以咏志”,他是“画以咏志”。冬日松花江作为他绘画的一个“母地”主题,为他创作的支撑点,他由此出发,但并不是目的地。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张一平便以冬日松花江为创作源泉,并在创作形式上不断地摸索创新,但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家的理想却始终如一。他在创作随笔中写到:“做一个画家,要用心智去感悟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追求由一种‘天人合一’所导致的宁静、幽深、淡远的境界,人’与‘天’相会相融反馈互动形成的一种生机勃勃、动静有序的生命韵律,正是我在作品探索中不断寻找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儒家、道家、释家都有“天人合一”的共同内涵。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在这种“天人合一”精神的浸润、陶冶下的张一平作品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一种浓厚、深远、真挚、素朴的天人恋情。他的作品,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欧洲古典油画技巧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画面运用色彩冷暖关系的变化,有目的性的适度夸张,提升和增强了自然真实空间感,让观者似乎能感受到画面里散发出空气的味道,营造出画家眼里更真实唯美的多层次空间感。特别是2002年出国考察后,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开始创作自然风景与女人体题材的油画。他的雪景与女人体“美丽冬人”系列作品,获得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好评,因其画作的真情意境,多幅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购买收藏。 画家画作中所呈现的意境,离不开其广博的文化底蕴。张一平的文化修养与他从小的家庭熏陶分不开的。他的父亲留学前苏联,得益于父亲带回的前苏联著名大师油画作品,在他还是懵懂少年时就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下学习绘画,并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大学美术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及苏州大学艺术设计研究生。自1978年起,其绘画作品开始参加全国许多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随着年龄和艺术修养的增长和提高,他在对西方审美不断学习和绘画实践的同时,海纳百川,融汇和吸纳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他对中国陶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借着寒暑假期的时间,去国内许多陶瓷生产地,他不舍昼夜进行了大量实践,烧制了很多有艺术价值的陶艺作品。这些作品外形以容器类为主,风格天然、原始,像中国画的写意,造形上追求自然,有如天上浮云般自由而多变,又如地上奇观异石般光怪陆离。因其在具有使用功能的同时又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唯一性,他的陶艺作品在北京一经展览,百余件精品均被国外藏家悉数收藏。 较之于油画和陶艺方面的成就,张一平的本位工作同样非常出色。他任教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影视制作专业。在艺术教育上,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培养了许多人才,他不仅是一名严格和高水平的教授,而且以现代艺术教育的思想和他多方面的艺术实践技能在改革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交叉新专业和学术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的探索。 艺术是相通的,夜深人静时,画家平复白天教授、设计师、导演等多重身份裹夹的喧嚣,并将各种艺术门类融会贯通,凝思入境于画作中。 立身画外,存心画中。张一平这位追求“天人合一”的“歌者”一定会创作出更多吟唱家乡风物的优美力作! 2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学教授◎ 个人简介张一平,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海南省南海区域文化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理事、海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海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海南师范大学重点学科专门史(文化史)学科带头人、《海南历史文化大系·历史卷》主编、海南省文博学会理事、海口市软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史学理论、世界历史、国际政治等。 ◎ 学术研究张一平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省级课题主要有:省教育厅课题:“构建为基础教育服务体系研究”;省社科课题:“海南特区现代化问题研究”;省教育厅项目《高校世界史学科体系改革理论研究》;省委宣传部课题:海南文博业发展战略与体制改革研究;主持在研的课题主要有:海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历史上南海区域各民族的互动与共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史观研究》,批准号:07BSS001。 张一平自1981年起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至今已累计发表论文、译文60余篇,其中20余篇发表在《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历史》、《世界史研究动态》、《史学月刊》等国家级学术刊物或核心期刊。累计出版专著、编著、教材共9部,获奖成果5项。其学术传记和学术成果已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词典》(英文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一平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曾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对非暴力主义应基本肯定》一文,在1985年布加勒斯特第16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被中国代表团学者向大会介绍并引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又如:《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整体观》一文,被刊载在国家一级刊物《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的刊首,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0年第1期全文转载,该文获海南省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该文还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选编的学术文集《全球化与全球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再如:《30年代世界和平运动初探》一文提出世界历史学科应加强对世界和平运动的研究后,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和响应,反映在一些重要的论著、教材中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李植楠主编《20世纪世界史》、李巨廉著《战争与和平》等,一批学者开始投身于该领域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弥补了世界历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项缺憾。 3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个人简介(博士),男,1956年10月生于山西省大同市。曾插队当过三年知青,后返城当了十二年工人。1992年获西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河北大学古籍所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山西师范大学任教,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古诗话与六朝隋唐宋诗文。出版专著11部。(其中独立出版专著6部、教材1部、译著1部。另与他人合作出版著作3部。)曾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史》、《文献》、《教育史研究》及高校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有两篇学报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 ◎ 代表专著《中国古代诗话风格论》、《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趋向自我——中唐文学四大家创作心态研究》。专著《双烈记评注》(《六十种曲评注》之一),获第十三届国家图书奖。张一平博士为人低调,不喜张扬,性情温和,与人和善。乃谦谦君子也。 4 北京八中教师个人简介:张一平,男,大学中文本科学历,北京八中高级语文教师,任教30多年,多年为高三语文把关教师。北京西城区教研中心兼职教研员,西城区学科带头人,区先进工作者。81年始在报刊发表教研论文和诗评。任教过程中参与编写指导学生升学考试丛书四部,96年在央视教育频道播出“96高考应试能力指导(语文)”并出版磁带。2003-2004年为公安部全国英烈子女高等院校招生出语文试题两套。和北京师大海威教育集团、博闻教育集团、中育教育集团合作,到全国各地讲学评课,参与教育教学开发工作。多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教学评估中满意率在98%以上。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上有独到的见解和实践。 5 楚剧表演艺术家楚剧一代宗师沈云陔先生的传承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1959年初,到武汉市戏曲学校楚剧科招学习。当时,楚剧大师沈云陔是武汉市戏校的校长,张一平师从的是沈云陔的大弟子罗玉华老师,学刀马旦。在艺校的5年学习中,张一平如饥似渴地学着传统楚剧的一招一式,同时,广泛地学习其他戏曲的精华,来充实自己的楚剧表演。16岁那年,张一平以毕业剧目《江姐》中的江姐,受到众多楚剧界人士的好评,演出时观众场场爆满,更有不少粉丝喊她“小江姐”,追着索要剧照和曲谱。1964年,张一平分配到武汉市楚剧团工作,进团的第一天,她就得知,楚剧大师沈云陔也调到楚剧团任团长。1965年,楚剧团排演《海英》,她在剧中主演女主角海英,用“滑步”、“爬坡”、“推闸”等一系列技艺塑造现代人物,使得当年的《羊城晚报》刊文赞誉道:真可谓是“立木千斤”,在中南地区现代戏汇演中受到好评如潮。张一平在沈云陔的教诲下,学演了一大批楚剧沈派剧目,这包括《白蛇传》、《九件衣》、《巧断绣鞋案》、《马前泼水》等。从1981年起,她先后在《李慧娘》、《王昭君》等新编历史剧中担任主角,被观众和戏剧界专家评价为:演出清新、脱俗,赋有独创性。 以表演见长,人物刻画深沉细腻、含蓄凝练,感情色彩强烈。其出演剧目《养命的儿子》、《穆桂英休夫》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戏剧奖及首届曹禺戏剧奖;1993年,因在《养命的儿子》中出演秀秀一角,获文华表演奖。 6 河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会员张一平,女,1967年9月生,湖北鹤峰人。教授,针织专业工学硕士,在读博士,河南纺织工程学会、河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会员。 从事针织、服装方面的一线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承担《针织学》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在一级期刊《纺织学报》、《东华大学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针织工业》、《上海纺织科技》等核心期刊15篇。主持、参编针织专业统编教材《针织设备与工艺》、《羊毛衫生产工艺》。 研究方向为生态类、功能类针织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共主持完成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麻针织产品的研制开发”等五项省级科研项目。 多次荣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三育人”先进个人、“文明教工”等称号,为学校“双师型教师”、“ 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获2005年度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 。 7 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张一平 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主 任 法人代表 高级经济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编: *《北京市企业改革与发展必备政策文件汇编》(内部资料)第1-6册(2000-2006年) 《包装改进技术手册》第1-5册 (中国财经出版社1994年) 《企业信用与融资服务参考资料》 (2004年) *《创业大救援——为8家企业提供专家救援案例》(东方出版社2005年) 《企业经营发展中常见问题百问百答》(内部资料) (2007年) 已公开发表的文章: * “政府职能转变的创新与实践——东城区政府服务大厅的创办与运转经验” (1998年) “北京市东城区经济发展‘十五’规划的总体思路”(1999年)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1年) *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20件大事” (2002年) “外资银行‘入市’门槛及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态势”(2002年 * “银行上市与上市后的银行” (2003年) “中国事业单位的现状与改革方向” (2003年) * “北京地区100家行业协会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3年) “行业协会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创业与创新” (2003年) “借CEPA东风 促京港两地中小企业合作发展” (2003年) “北京奥运会 —— 企业创业发展的新商机” (2004年) * “银行与中小企业一起成长” (2004年) “北京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正在迅速改善” (2004年) * “企业会计准则——对各类企业的一次新考验” (2004年) * “对《物权法(草案)》的10条修改建议” (2005年) “中小企业进入奥运经济的10个要点与步骤” (2005年) * “奥运会特许经营不是保险箱” (2006年) * “北京新农村建设的历程、规划与着力点” (2007年) 8 四川省邛崃市冉义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领导分工: 分管农村经济、水利、畜牧、动物防疫、灭犬、畜禽治污、林业绿化、农机、农技、农电、旅游、科技、科协、电信、综合统计、地震、农业普查、农民增收工作、农村便民服务员管理,联系英汉村。 领导简历: 1978.09—1984.05 邛崃市战斗乡小学民办教师 1984.05—1987.07 邛崃市战斗乡政府工作 1987.07—1990.08 邛崃市战斗乡政府办事员 1990.08—1995.11 邛崃市战斗乡政府科员 1995.12—2004.09 邛崃市兴贤镇政府副镇长(期间:1998.09—2001.06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法律大专毕业) 2004.10至今 邛崃市冉义镇政府副镇长 9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人物简介张一平 男 1957年8月生 博士/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学历: 1991/04~1995/05 日本广岛大学大学院生物圈科学研究科, 环境计划科学专业,博士课程,获博士学位(PhD) 1989/09~1991/03 日本广岛大学综合科学部,访问学者 1978/03~1982/01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系气象专业,学士学位 职历: 1999/01—今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生态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基地”,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研究员 1996/10—1998/12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生态研究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1995/05—1996/09 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生态气候研究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1982/01—1989/08 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森林生态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 外语:日语、英语 ◎ 培养研究生博士 刘文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雾水的水文和化学效应研究(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窦军霞,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太阳辐射环境研究(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获2002年度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二等奖) 陈先刚,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碳汇潜力预测与评价(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沙丽清,西双版纳植被类型变化与生态系统营养元素转化关系研究—以季节雨林-橡胶林为例(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何云玲,纵向岭谷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获2004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和2006年第六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 宋福强,西双版纳气候环境对引种植物物候长期变化趋势影响研究,(毕业) 刘 洋(硕博连读),纵向岭谷区山地水、气垂直分布格局及其生态效应(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获2007年度朱李月华奖学金奖) 李志恒,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冠层水、碳通量特征的模拟研究(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高 富,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和橡胶林水文特征比较研究 姚玉刚,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碳湖形成机理及其效应 游广永,哀牢山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存续的气候环境控制机理研究 谭正洪(硕博连读),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碳平衡 周文君,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小流域内水驱动的碳通量研究 宋清海,热带季节雨林优势树种碳固定与水分利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碳水交换的贡献 赵俊斌,热带引种植物物候的长期气候响应及其对迁地保护的启示 硕士 王进欣,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林窗小气候特征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获1999年度中国科学院地奥将学金二等奖和伟华科技奖学金) 窦军霞,热带森林林窗小气候环境异质性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郭 萍(共同指导),热带雨林片断植物温度边缘效应的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何云玲,城市气候环境与建筑物的热力相互作用研究(转博) 赵双菊,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特征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王 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与橡胶林林冠对降雨再分配的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宋清海,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与气候要素相互关系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获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学金优秀奖) 扬 振,热带季节雨林湍流的物理基础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张会宁,建筑物外表面热力效应及对城市气候形成机制影响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高进波,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区蒸散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高举明,热带季节雨林地温和土壤含水量及其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张明达,热带季节雨林通量特征参数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赵俊斌,热带引种植物物候的长期气候响应及其对迁地保护的启示(转博) 张鹏超,中国西南森林固碳能力及其潜力预测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李麟辉,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辐射特征研究 ◎ 社会任职中国林学会林业气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生态学报》编委; 《应用生态学报》编委; 《云南植物研究》编委;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云南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 云南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 云南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 云南省科技学术交流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 研究领域区域气候变化、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森林水文。 ◎ 获奖及荣誉2002年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2004年完成项目“我国西南热带森林动态研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2等奖,排名第2(曹敏,张一平,唐建维,唐勇,沙丽清,郑征,杨效东)。 2008年完成项目“昆明城市气候研究”,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2等奖,排名第1(张一平、何云玲、张会宁、刘玉洪、马友鑫)。 ◎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01A),子课题“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01~2005年。 国家973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2002CB412501)子课题“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储量观测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02—2007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杂环境条件下热带雨林碳通量及NPP评价研究”(40571163),项目负责人,2006~2008年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通量特征及其环境控制作用研究”,第一课题“典型生态系统碳氮通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的联网观测”的子课题“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碳氮通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的联网观测”(KJCX2-YW-432-1),子课题负责人,2007~2009年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及其增汇技术分析”第4课题“西南林区森林的固碳潜力与增汇途径”(KZCX2-YW-Q1-05-04),课题负责人,2009~2011年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973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的相互关系及其环境影响机制”第1课题“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的年际变异及其相互平衡关系研究” (2010CB833501),专题负责人,2010-2014。 国家973项目“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与西南跨境生态安全”第一课题“纵向岭谷特殊环境下“通道-阻隔”作用及其生态效应(2003CB415101),课题第二负责人,2003—2008年;承担“纵向岭谷区通道-阻隔作用控制的气候格局与植被分布”专题。 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林窗辐射能量环境研究”课题,1998—2001年。 主持中科院“院长基金”和人事部“小额研究经费”资助项目“澜沧江流域太阳辐射能量流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研究”,1998—2001年。 主持中科院“院长基金”和人事部“小额研究经费”资助项目“澜沧江流域太阳辐射能量流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研究”,1998—2001年。 参加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动力学及其可持续管理研究”,2000-2003 参加中国科学院重大课题“澜沧江流域人文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资助,1997-2001年。 参加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热带森林不同生长时期的生境、物种及群落结构动态的比较研究”,中国科学院资助,1997-2000年。 参加国家基金和云南省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片段化森林边缘小气候特征”,1997-2000年。 主持“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市生态气候研究”课题,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中国科学院“留学经费择优支持回国工作基金”资助,中科院昆明分院“择优支持经费”资助,1995—1998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住区微气候环境中的热物理问题”(与清华大学共同)(59836250),1999—2002年。 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筑物外表面热力效应及对城市气候形成机制影响研究” (2003D0071M),2003—2006年。 主持 “热带引种植物对引种地气候环境长期适应对策研究”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04C0053M),2004-2007年。 主持“热带引种植物物候长期变化特征对植物迁地保护的贡献”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0670395),2007-2009年。 主持中国科学院植物园与生物分类研究项目“热带引种植物物候长期变化特征对植物迁地保护的贡献” (KSCX2-YW-Z-004),2007-2009年。 承担张一平,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项“互联网络环境建设与服务”子课题“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网络环境建设”(TZ-SW-005),45万元,2009-2011 参加中国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二级课题,“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与可持续性研究”,中国科学院资助,1996-2000年。 参加中国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三级课题,“中国热带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提高生产力途径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和世界银行资助,1991-1995年。 参加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示范研究”,2001-2004年。 参加科学院与云南省合作项目“景迈古茶园(天然林下茶叶种植)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和标准化有机茶开发”,2002-2003年。 参加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主要公路沿线山地生态环境评估” (2003C0002Z),2003-2007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