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延林 |
释义 | 张延林 性别:女 出生时间:1951年 职务:同济医院口腔内科负责人 职称:副教授 学会任职: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个人简介: 197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从医31年。长期从事口腔内科临床及科研、教学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4部,多次获湖北省及武汉市优秀论文奖。已负责卫生部Ⅱ期临床试验牙周病课题两项。 坚持医疗工作第一线,现为口腔内科负责人,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强,业务水平高,诊断符合率及治愈率高于95%,操作动手能力强工作效率高。 工作尽职尽责,精益求精,深受广大同行和患者的好评、赞扬和尊重。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牙根管内药物浓度监测和Maillefer ProfileJ机用根管器械的临床和实验观察均获同济医院高新技术委员会支助,已结题,发表相关论文多篇,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磨牙牙周牙髓病:采用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发表相关论文多篇,2000年被评为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口腔粘膜病损中西医结合:充分利用我院综合实力强的优势,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临床效果明显提高。跟踪国内外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新进展,不断学习、提高和创新,善于利用同济医院综合实力强、患者多的优势,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临床效果明显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口腔科的知名度,使患者就症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效果、医疗质量和水平明显上升,如口腔粘膜病损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循环医学与临床口腔医学的研究等。坚持牙周黏膜病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观察和科研,如参加体外培育牛黄课题组工作,并将其局部和全身应用于牙周黏膜病损,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体外培育牛黄治疗牙周病的Ⅱ期临床总结在国家新药评审会上通过)。长期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口腔黏膜病,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上有许多创新,注意牙周黏膜病与全身疾病的关系,利用综合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极大地提高。研究方向为牙周黏膜病的发病机制与疼痛的药物治疗,发表相关科研论文三十多篇,受到本行业专家的关注,被聘为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高级工程师张延林 高级工程师。男,1937年10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58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合时间频率研究室主任。1964年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氨分子钟,获得了1964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65年晋升为工程师。在研制工作中,他参加了方案设计,制造和实验。独立提出并实施了在氨分子振荡器中,用观测氨分子的吸收,放大和振荡三过程的方法把谐振腔频率定准在氨分子路迁频率上,从而取得重大突破,导致氨分子振荡器首先在上海天文台研制成功,并用它来校准石英钏的准确度,从而开创了我国独立研制原子钟的历史。该项目属国内首创,填补国家空白。1972年研制成我国第一台原子钟,获得了1977年上海市重大成果奖和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1985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在研制工作中,他被上海市科技局任命为技术总体组组长,主持了方案设计,制造和实验。氢原子钟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原子钟,相当于300万年误差1秒。主要用一无线电跟踪,导航和定位系统中,如全球定位系统中作主钟。代表性著作有:《氨分子钟的研制》《氢原子钟的锁相环》《超导谐振腔及其应用》等。载止目前为止发表的论文有42篇。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