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行成 |
释义 | 张行成(587年-653年10月10日),字德立,北平定公,唐朝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定州义丰人。年幼时跟随刘炫学习,勤学不倦。刘炫对门生说:“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朝廷官员)才也。”隋炀帝大业末年,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王世充废黜皇泰主杨侗,为郑国皇帝,以张行成为度支尚书。 唐代历史人物人物简介621年,王世充被唐朝击灭后,张行成以隋朝的资历补宋州(今河南商丘)谷熟县尉。应制举乙科,改陈仓县尉。吏部侍郎张锐向唐高祖推荐,高祖授张行成雍州富平县主簿,有能干的名声。任职期满,补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戚,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说:“古今用人没有不通过别人介绍,而行成是朕自己发现的。”唐太宗在宴会上,提到山东(陕州以东)人、关中人时,常常有所区别。说:“天子四海为家,没有东西之别。如果有,将会被人看作偏狭。”唐太宗认为他说得对,赐名马一匹、钱十万、衣一袭。开始让张行成议论大政方针,累迁给事中。641年,转刑部侍郎。643年后,为太子少詹事,让他辅佐太子李治。645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期间,他让太子在张行成的老家定州监国,张行成随高士廉等辅佐。太子对他说:“今天送公衣锦还乡。”令有司祭祀其先人坟墓。张行成推荐了几个同乡,太子以他们太老了,厚赐遣归。回京后为河南巡察大使,检校尚书左丞。 人物事迹646年,唐太宗去灵州接见击败薛延陀后,归附的铁勒酋长。开始,要带太子一起去,张行成认为让太子在长安监国,锻炼执政能力更好,唐太宗同意了,进张行成之位为银青光禄大夫。 649年,唐太宗在翠微宫去世,托孤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秘密将太子和皇帝的灵柩运送回京。张行成与高季辅扶立太子李治即位为唐高宗,高宗任命张行成为门下省侍中,兼刑部尚书,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651年八月,拜张行成为尚书左仆射,652年,立太子李忠,加授张行成太子少傅。653年九月,张行成去世,高宗辍朝三日,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号定。唐高宗去世后,张行成配享高宗庙庭。 史书记载《新唐书·张行成传》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锐言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 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赐名马一、钱十万、衣一称。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累迁给事中。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转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 太子驻定州监国,谓曰:“吾乃送公衣锦过乡邪!”令有司祠其先墓。行成荐里人魏唐卿、崔宝权、马龙驹、张君劼皆以学行闻,太子召见,以其老不可任以事,厚赐遣之。太子使行成诣行在,帝见悦甚,赐劳尤渥。还为河南巡察大使,称旨,检校尚书左丞。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寮日决庶务,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迁侍中、兼刑部尚书。 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脩国史。时晋州地震不息,帝问之,对曰:“天,阳也,君象;地,阴也,臣象。君宜动,臣宜静。今静者顾动,恐女谒用事,人臣阴谋。又诸王、公主参承起居,或伺间隙,宜明设防闲。且晋,陛下本封,应不虚发,伏愿深思以杜未萌。”帝然之,诏五品以上极言得失。俄拜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弘道元年,诏配享高宗庙廷。 宋代历史人物个人简介张行成(生卒年不详)字文饶,一作子饶,学者称观物先生,南宋临邛(今四川邛崃)人。 个人履历历官直徽猷阁、兵部郎中、知潼川府。曾以谯定为师学《易》。杜门十年,潜心著述,多有创见。主要弟子有吕凝之。其学以邵雍之说为归宿,祖于象数二图。雍之学有所传十四图,世不得其传。行成得于蜀中估籍吏人之家,解其义。以为象数之用,皆起于交,交则变,故称“通变”。“象”之变为“交泰”,图体之极于一十二万九千六百,以八万六千四百为用,观物为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之数,其要则总于四象运行一图。“数”之变为《既济》,图体之极于一十二万二干八百八十,而以八万六千四百为用,观物为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声音、律吕、倡和之数,其要总于八卦变之八图。四象运行、为天数。八卦变化为物数。处于其间,上以承天,下以生物者为地数。故二者之用,全在卦气之一图,以动植通数,布为九位,中五斡旋,卦乃生。二百五十六封,会分为十二,位分为十六,具一十三万八千二百四十之体,九万二千一百六十之用,天的运行,物的变化,自一至千八百万之数皆在其中。以此延伸,坤(地)之无极之数,阴阳之消息,运世之否泰,人物的盛衰,皆可得而考。天垂象,河、洛出《图》、《书》,伏羲因之而画卦,伏羲之意,乃传天之意。先生(邵雍)之书,尽富于十四图。先生之意乃推伏羲之意。并认为,理是太虚之实义,数为太虚之定分,未形之初,“因理而有数,因数而有象”。既形之后,则“因象以推数,因数以知理”(《宋元学案·张祝诸儒学案》)。 其他相关世人誉为“论《易》之名言”。还主张“处心不可著”。显著则偏;而作事不可尽,尽则穷。先天之学止此二句,这是天之道。邵雍之学不得其传,行成疏通其纰谬,遂自成一家。平生著述甚多,有《述衍》十八卷、《翼玄》十二卷、《元包数义》三卷,《潜虚衍义》十六卷,《皇极经世索隐》二卷,《观物外篇衍义》九卷,《周易通变》四十卷。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