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文郁旧居
释义

张文郁旧居位于城关镇赤城街道的华光巷,是明代工部侍郎张文郁晚年的读书处。故居鼎盛时期的型制属当地记载的“三推九明堂”式,即由三进主屋、九个厅堂、三个大院、四条弄堂、外围6~10个小院子组成。

基本介绍

张文郁旧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明、清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张文郁(1578年-1655年),字从周,号太素,天台茅园(今莪园)村人。曾受命监修故宫皇极、中极、太极三殿。后辞职还乡,著有《度予亭集》。

历史

张文郁旧居始建于明代末年,有“十八”道地之称。故居为张文郁辞官后兴建,现存院落五个。故居鼎盛时期的型制属当地记载的“三推九明堂”式,即由三进主屋、九个厅堂、三个大院、四条弄堂、外围6~10个小院子组成。

特点

在建筑群落组合上,有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中心突出。张文郁故居所保留下来的共有三组院落,每个院落均有一个建筑单体独立于其他建筑,成为这组建筑的“点睛之笔”,既突出其功能的重要性,也使相对平板的建筑造型统一中有变化。这一点在书房和花厅两个院落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前者以三重檐“三逸阁”为主体,形式高雅端庄,

是主人做学问之所在。花厅院落为前花厅后住宅,以“度予亭”为主体,其形式为歇山顶,前有小桥、水池、花园,环境幽雅,闲适怡人,是主人会客吟诗娱乐之处。第二,向心围合。各个院落互相环套,每个院落又均以建筑四周或三周围合而成。向心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强烈的封建宗礼制度的影响。成熟的尺度和空间安排使建筑能严格区分内外空间,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第三,强调中轴线。以花厅院落为例,从南门进入,是一道长廊,过月洞门,经小桥到度予亭,出花厅中堂,穿过后天井,直至大堂。周围建筑形式、柱网布置,甚至花草、斗拱、雀替、雕饰等都顾及此中轴线而呈相对对称布置。又由于是私宅,有别于皇宫内院或政府官衙,有些地方就并不绝对对称。例如两侧偏房的开间、进深、门窗做法均有差别。

建筑结构

张文郁故居基本上采用抬梁式作法。即在屋基上立柱,一般直径在16~26厘米之间,粗细适宜。柱上支梁,梁上再放短柱(蜀柱),其上再支梁,梁的两端承檩,空间较大,但用材较多。应该说,这符合张文郁故居在当地的地位及当地林木资源较为丰富的历

史情况。一些开间与进深较小的房子还采用了穿斗式结构。作为中国古建中最明显特征之一的屋顶,在张文郁故居中应用也较为复杂,但仍不失重点突出、组合严谨而又轻松的特点。“三逸阁”用三重檐悬山顶,并将两山的檩头向山墙外伸出约五个椽位,正脊两端微微起翘,使得建筑庄重而不失秀丽飘逸,功能与形式完美统一。度予亭则采用南方园林中常见的歇山做法,雅致而重点突出,与周围小桥、水池、假山、花草丝丝入扣,充分体现了“建筑与环境共生”的中国传统住宅理论。其余建筑基本采用硬山屋顶,屋脊有用筒瓦的,也有用砖和小青瓦叠砌的。 故居内斗拱数量不多,唯度予亭堪称典范。其平身科采用三跳七踩,有霸王拳状耍头,角科斗拱除了耍头还有昂式构件,其上花纹雕刻十分精美,多用“旋子”样式。雀替和月梁也很有特点,雀替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形似普通雀替,而下部则利用一直杆斜撑相连,增强了雀替的结构承重作用,形态也有虚实、曲直的对比。

由于地处山区,石料资源丰富,石作成为张文郁故居的一大特色。所有的台基均用石砌,边缘盖阶条石,地面铺地有用1.2m×0.8m大青石交错铺成,也有用小方石斜铺的,讲究依柱中轴线向两侧砌放。柱础形式多样,有方形、鼓镜式、覆盆式,是石作中较精彩的部分。正堂多用鼓镜式,较为讲究的用鼓镜式下结合覆盆式。在张文郁故居中还发现了几个雕刻精美的柱础,阴阳雕

刻手法娴熟,花样精致有序,堪称杰作。度予亭前月洞门用八块弧形条石相接而成,底部有云浪花纹,整个月洞门圆形饱满,分割有序,古朴典雅,起到了良好的景框效果。石桥、水池栏板石刻也极富艺术价值,特别是石桥,采用镂空刻法,线条流畅有力。此外,门楼、踏步等也均采用石作。墙的构造,院落外墙采用26厘米厚的青砖;单体建筑内部采用木隔板,外部采用木、石混合墙,窗下沿至屋顶采用木扇,而至地面则用8厘米厚的石板直接落地,简洁朴素。 故居内匾额众多,如花厅院落东面石结构门上“资政大夫之第”石匾、东侧第二道木大门上“望重三台”木匾、度予亭内“龙章凤采”匾、亭两侧石柱上之对联“假山真石垒,新草旧根生”、三逸阁之“三逸阁”匾、大院中堂之“养真”匾、月洞门上“丹柱擎天”石匾以及“政治上卿”石牌坊等。现仅存“资政大夫之第”和月洞门上的“丹柱擎天”石匾还依稀可见,其余均已破坏殆尽。

故居由来

张文郁故居是张文郁辞归故里后所建的,崇祯元年,年过半百的张文郁回到了故乡,那是一个金秋的时节,始丰溪水依旧平静地流淌着,这位南岸莪园村的读书人,在天启二年中了进士,那年张文郁44岁,之后这位进士一路官运畅通,官至工部左侍郎的张文郁在官场上

是以精明滑头的形象定格于民间,有关他当年刁滑的旧事在坊间也广为流传。当年他辞官回乡时,带回了大量的财宝,而这些装了财宝的大箱是以树头树尾作为掩饰,而运回江南的这座小镇的,当出京受检时,张的回答是:“臣受命督造金銮殿,这些都是建皇宫时的边角料,带回家乡,可给小孩避邪压惊。”就是这些财宝才使得张文郁有可能在家乡营造这座庞大的宅院。这位明代建筑师的才华注定了要将其住宅充满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意,这位工部侍郎复杂的性格注定了要将其住宅深藏于市井之中,即要展露出主人显赫的功名,又要将这种张扬隐含于精致的建筑之中,这就让眼前的这座故居多了一份回味。 当年皇极殿、中极殿、太极殿的修建只是为了日后告老回乡之后,建造这座私宅的一次尝试,而后来的监修德、庆二殿也只是为了眼前的这座住宅的出现理下了伏笔。张文郁的确有良好的机会将其在建筑学上的才华在当时的皇上面前得以展示,同时他也有足够的时间将他的建筑风格打磨得极为个性化,而这种个性化是无法在监修三殿时,得以发展,他只能将这一愿望深藏于心中,在日后家乡的这块家园中才能如此的得心应手。在晚年有机会将其功名上的成就和个人才华融合在一起,在家乡的土地上,凝固成这座建筑群,是张文郁的福份。当时呈现在父老乡亲们面前的不只是一座住宅,而是张文郁将一生的成就与才华在故土的一次极为成功的展示。

故居现状

现存的张文郁故居很多院落都已毁坏,有些是因为年久失修而造成的,有些则是毁于火灾,如三逸阁便是在一场火灾中容颜凋谢的。一些现代建筑就穿插在这座古老的院落

中,总感觉非常得不和协,如同穿着旗袍的古典美人,偏偏给她披上不合身的西服。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维修所造成的。眼看着一幢幢精美的亭台楼阁在现代人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天台的那些小巷街弄的名称,都是很有韵味的,如让巷、状元巷、杏庄、华光巷、文明巷等,从名称就可见其文化积淀之深厚了。这些名称要流传下去,古老的街道就还原以古老的行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