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王村 |
释义 | 侯马市高村乡张王村,位居我市最西边,西与新绛县狄庄,南与新绛县官庄(中村北)相邻。晋禹公路从村东北而过。 清乾隆《新修曲沃县志》.山川记载:“县西四十里,汾曲东岸一带村庄,高阜处皆以‘望’称。有南峰望、北峰望、南平望、下平望、张望等望。邑人游陇者一去数十年,其家人凭而望之,冀其急早归宁也。西岸属绛州太平。”因“望”与“王”谐音,张望村则逐渐叫作张王村,这即是张王村名的来历。 关于张王村名的来历,据张王村邵金奎院内保存的一通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修庙碑记,还有另一种说法。此碑记载:“沃治之西十里许,囗之北,汾之南,与绛囗囗郁郁苍苍者,右张王村,张村居其北,王村居其南,中有囗王高…岗也。因岁之遽,碑碣囗囗弗知连自何囗,历来传闻兴北寺囗立囗其寺碣,系大唐咸亨之年囗村居民以来有因疾疠治殁者及囗人明庄无一人存于张村以南,因并其囗曰张王村,原建者孤庙后续殿之东…”。此碑文虽残缺不全,但可粗认:张王村原由张村与王村两村合并而来。这与村民相传张王村名是由张王两姓氏而来大致相似。此碑文还可看出:远在1320多年前的唐咸亨年间(公元670—674年),张村与王村尚未合为一村时,就有人在这里居住。 清光绪年间,张王村属曲沃县西贺里;民国十七年属曲沃且三区。张王时有119户,男344丁,女303口;2000年,张王有485户,1923口人,耕地215公顷,人均收入3082元。 据张王村刘景顺同志讲,现村民董殿祥家北房门下所存放的一通“修城工完欠银碑”记载,张王村城墙始建于“清康熙十五年五月”,“拾柒年工竣未成,八月淋雨四十八天…四十载不能复新”,“清康熙五十五年春”又开工建设而成。 据张王村刘景顺同志记忆,张王村过去有北门、南门、东门和西北门。北门上书“汾水捧翠”,南门上书“嵋浍呈祥”,东门上书“旭日始旦”,西北门上书“公侯干城”。张王村的形状,当地人称为龟形:原村北的堡子是龟的头,村堡子北面的隆福寺是颗明珠,村外围四个角上的四个庙宇是龟的脚,村北堡子里的两眼水井是龟的眼睛。 张王村赵姓人家,最早是由闻喜县裴柏村迁居来的,而闻喜裴柏村赵姓人家的根祖赵信,是由侯马程村迁居去的。 张王村刘姓人家,是光绪六年从新绛西柳泉村迁居来的。而新绛县狄庄、西柳泉村刘姓人家,是从襄汾县南高村的刘家迁去的。 1947年侯马二次解放后,于1948年张王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张王村土改工作队队长是张炎。 赵振寰:字培圻,清道光年间张王村人。例授儒林郎布政司理问。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张王村办义学,除村民应担负的捐银外,他又义捐了11亩多地。原村北庙(今张王村苏百万家)院内,现存放着村民为赵振寰所立的“施设义学地亩粮数碑”一通。 赵国柄:清朝年间张王村人,曾任福建南平县丞。在任期间对因贫困交不起粮税者,捐廉代输,深得民心。离休后依旧乐善好施。 耿天顺:张王村人,1921年生,1941年参加革命,曾任昆明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副军级干部,已离休多年。 刘永顺:张王村人,“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奔赴延安,在贺龙部下工作。解放后,在国防科委从事国防科研工作。离休后现居于天津。 文振强:张王村人,曾任曲沃县政协主席、曲沃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退休后居于曲沃。 刘景顺:张王村人,1929年生,1948年参加工作,1949年入党。他从事教育工作42年,担任过中心校长、联合校长,完小校长。1960年,被授予“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光荣地参加了北京召开的全国体育、卫生、科学、教育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9年,刘景顺同志的事迹被录入临汾地区教育系统《人物志》。1990年离休。他回村后,积极从事编写村史的工作。近年他虽身患疾病,仍不遗余力地努力完成他的未竞事业。 张王村是侯马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耿德顺同志的故乡。 张王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党的深化农村改革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他们依托“北方农机超市”现正组建以生产三轮、四轮车的配件为主产品的铸造集团公司。他们还积极兴办煤焦炼油厂,新开发莲菜种植面积500余亩。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现正实施半固定式喷灌工程。近几年来,张王村发展农村经济的决心大,步子快,效益明显。张王村现已成为我市人均收入较高的农村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