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跋唐人暮雨牧牛图
释义

该文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为《暮雨牧牛图》所作的跋,行文言简意赅,由近及远,抒发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书名:跋唐人暮雨牧牛图

作者:朱熹

类别:图画

页数:4页

定价:未知

出版社:古代

出版时间:南宋

装帧:精装

开本:678*980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跋唐人暮雨牧牛图》

【作者】朱熹

【年代】南宋

【体裁】题跋

作品原文

予老于农圃,日亲犁耙,故虽不识画而知此画之为真牛也。彼其前者却顾而徐行,后者骧首而腾赴,目光炯然,真若相语以雨而相速以归者。览者未必知也,良工独苦,渠不信然?

延平余无竞出示此卷。 卷中有刘忠定、邹忠公题字,览之并足使人起敬。而龙山老人又先君所选士而余所尝趋走焉者也,俯仰存没,为之慨然。因识其后而归之。

注释译文

注释

全文由物及情,因情而作。

予老于农圃,日亲犁耙,故虽不识画而知此画之为真牛也。

于,在; 圃,菜园; 日,每天; 犁耙,平地的工具; 故,因此; 而,转接连词,却;

译文:我在经常在农村中生活,每天和犁耙在一起,所以虽然不懂画,却知道这幅画画的是真牛。

这句话写了作者识画的缘由,并评价画师画得逼真。

彼其前者却顾而徐行,后者骧首而腾赴,目光炯然,真若相语以雨而相速以归者。

彼其,它们,指画中的牛; 却顾,回头看; 徐,慢慢地; 骧首,马疾行而高抬头;

炯然,明亮的样子,这里指牛的眼睛明亮有神的样子,炯,(目光)明亮有神;

若,好象; 相,互相; 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速,催促

译文:那画中前面的牛回头看,慢慢地走,后面那头牛昂着头快步走来,目光明亮,好象互相告诉说下雨了,并且相互催促着回家的样子。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牛的逼真神态,也写出了作者赏画时的情趣。

览者未必知也,良工独苦,渠不信然?

览,看;良,好;工,画工;独,独自;苦,费尽心思,苦心孤诣;渠,难道; 信,实在,真实; 然,这样;

译文: 看(画)的人不一定知道,优秀的画工独自苦苦用心,难道不是确实如此吗?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这幅画的见解。

延平余无竞出示此卷。

译文:延平的余无竞拿出这幅画给我看。

这句话点明了这幅画的由来。

卷中有刘忠定、邹忠公题字,览之并足使人起敬。而龙山老人又先君所选士而余所尝趋走焉者也,俯仰存没,为之慨然。因识其后而归之。

足,足以; 选,选拔; 趋走,拜访; 俯仰存没,思念活着与死去的亲朋,没,通“殁”,死;

慨,感慨; 因,因此; 识,通“志”,记; 归,还; 之,他,代余无竞;

译文:画中有刘忠定、邹忠公的题字,看了足以使人产生敬意。龙山老人又是我父亲当考官时所录取的,并且是我曾经拜访过的人,思念活着与死去的亲朋,为他们感慨。就在这幅画后面写了几句话,一并归还给主人。

这几句话交代了题字的用意及作者由画中已有题跋所生发的感慨。

译文

我在农田中生活到老年,每天和犁耙在一起,所以虽然不了解画却也知道这幅画的是真牛。画中前面的牛回头看,慢慢地前进,后面的牛疾行而高抬头跳着跑来,目光明亮,真像把下雨的消息互相告诉,互相催促着回家。看画的人不一定知道画家一个人苦苦用心,难道不实在如此吗?

延平的余无竞把这画卷拿出来给我看。画中有刘忠定、邹忠公题的字,看到它们足以让人产生敬意。而且龙山老人又是我死去的父亲所选拔的士人,又是我曾经拜谒过的人,思念活着和死去的亲朋,为此感慨。于是在后面记下几句话然后还给他。

作品赏析

该文是作者给唐人所绘的《暮雨牧牛图》(图已失传)写的一篇题跋。题跋,是中国书画的一种鉴赏形式。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也就是指书画、碑帖、书籍上的题识等。“题”的字数较少,仅与题目、作者等内容相关,“跋”的字数较多,不妨长篇大论。但两者往往又是合而为一地加以指称。当我们见到一件文学或书画作品,鉴赏之余,有所感想,于是形成了一篇鉴赏的文章,这篇文章,在文体上便属于“跋”。文体上的“跋”,是相对于“序”而言的。“序”亦称“引”,它也是对一件作品鉴赏之余的感想,但一般专门针对文学作品,当这件作品被刊印出来,“序”文便被置于它的前面,而“跋”文则被置于它的后面,所以也称“后序”,与作品本身一起刊印成书。当然,也有的书画题跋,不一定题写在经过装裱的作品上,而是独立于书画作品之外的,那就纯属文学的性质了,如传世的《东坡题跋》、《山谷题跋》等,便是如此的情况。

该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暮雨牧牛图》,并表达了对于作画者高超技艺的赞美;第二部分睹物思人,表达了对于往事的怀念和对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文章用笔凝炼,笔法老到,状景生动,写情自然,一览一叹之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感叹。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朱熹和他的作品;

2.掌握《跋唐人暮雨牧牛图》中的主要文言词语;

3.理解《跋唐人暮雨牧牛图》的大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跋唐人暮雨牧牛图》的篇章结构;

2.了解《跋唐人暮雨牧牛图》的写作特点。

3、了解《跋唐人暮雨牧牛图》中文言虚词“而”的不同用法。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

【写法分析】

1.开篇亲切自然引入主题,结尾点题简明扼要;

2.文笔清新,描摹真切形象;

3.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

【文言虚词“而”在文中的不同用法】

故虽不识画而知此画之为真牛也,转接连词,却;

彼其前者却顾而徐行,顺接连词,表并列,不译;

后者骧首而腾赴,顺接连词,表并列,不译;

真若相语以雨而相速以归者,顺接连词,表承接,不译;

而龙山老人又先君所选士,顺接连词,表承接,不译;

而余所尝趋走焉者也,顺接连词,表递进,不译;

因识其后而归之,顺接连词,表承接,不译;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县。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

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5: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