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生
释义
1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生,原名张永胜,笔名张生,1969年生人。作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因在2011年7月份刊登《张生:周立波在达人秀上秀出了什么》而出现在公共视域中。

个人简介

1969年生于河南焦作。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曾为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副系主任;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作协首届及第二届签约作家。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一个特务》,《刽子手的自白》,《地铁一号线》,长篇《白云千里万里》,《十年灯》,小说集《乘灰狗旅行》,随笔集《可言,可思》及专著《鸡尾酒时代的记录者—〈现代〉杂志》,译有《文化批判理论:主题的变奏》等。

教育背景

2001,9――2004,7 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博士

1991,9――1994,7 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硕士

1987,9――1991,7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学士

工作经历

1994,9-今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主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原理(研究生),艺术概论,广告学(本科生)

科研成果

1、学术研究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小说理论研究。近年来在《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于2000年获《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出版学术专著一部。

(1)现代文学

1, 《从施蛰存的编辑理念看〈现代〉杂志的特征》,《文艺争鸣》2002,2

2, 《烟粉灵怪纷烂漫:论施蛰存小说的艺术特点》,《浙江学刊》2002,5

3, 《论〈现代〉杂志的作者群》,《上海交大学报》2002,4

4, 《论〈现代〉杂志的广告特点》,《出版广角》2003,3

5, 《一切超过与真实的就显得贫弱了――施蛰存的学术梦》,《书城》2004,6

6, 《〈现代〉小说的另一面:危疑扰乱,焦躁,讽刺与寓言》,《江苏社会科学》,2005,2

7,《精神不死,是谓不朽》,《读书》2004,11

8,《鸡尾酒时代的记录者――〈现代〉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当代文学

1,《作家的另一面》,《作家》1999,5

2,《时序中的两个年代》,《当代作家评论》2000,1

3,《城乡对立:新时期城市小说情感模式研究》,《上海交大学报》2001,1

4,《反抗城市:新时期城市小说情感模式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1,3

5,《走向文学本身》,《作家》2002,4

6,《对小说的三种批评》,《作家》2002,5

7,《从83年出发:程永新编辑思想漫议》,《当代作家评论》2003,5

8,《技艺高超的说书艺人》,《当代作家评论》,2005,1

(3)翻译

《文化批判理论:主题的变奏》(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即出)

2、文学创作

在《收获》,《人民文学》,《作家》,《钟山》和《上海文学》,《天涯》,《山花》以及台湾《联合文学》等著名文学杂志发表小说数近百万字。作品曾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多次转载,并产生较大影响。《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曾辟专栏予以介绍。故2000年被聘为上海作家协会首批签约作家及第二届签约作家。迄今为止,共出版小说集三部,长篇小说一部,随笔一部。

(1) 小说

1,《瑞士军刀》,《人民文学》1998,10

2,《结局或者开始》,《上海文学》1998,8

3,《西递村》,《作家》1999,4

4,《颤抖的手》,《天涯》1999,4

5,《片断》,《收获》1998,6

6,《刽子手的自白》,《收获》1999,3

7,《他的名字叫衬衫》,《收获》2000,3

8,《来碗米饭》,《收获》2001,2

9,《外滩》,《收获》2001,6

10,《芥末》,《收获》2002,2

11,《个园》,《山花》2005,2

12,《凤凰》,《作家》2005,4

(2) 小说集

1,《一个特务》,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刽子手的自白》,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3,《地铁一号线》,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3) 长篇

1,《白云千里万里》(长篇),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2,《十年灯》

3,《乘灰狗旅行》2008

(4) 随笔

1,《可言,可思》,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周立波事件

2011年7月12日,上海某媒体刊发了同济大学教授张生的文章《张生:周立波在达人秀上秀出了什么》。周立波立即气急败坏地用“粗口”回应了张生的文章。但张生表示,自己对此既不愤怒,也不会做出回应。

张生在文章中称:“周立波在达人秀恰恰暴露了他‘本质’。从第一届起,周立波的点评就已受人诟病,如果说其生硬的措辞和勉强的玩笑,只是暴露他不善于使用国语或者不善于用国语进行有那么一点文化的思考之外,这届让观众看到的是他肤浅的思想和低下的教养。”

无论张生的评论是否恰当,但周立波立即发出了“粗口”级别的微博,甚至将张生比做“藏獒”,说“您的语文是生理老师教的吧?”,言语中直指张生炒作自己。

张生回应:“不能这么说。”“大学虽然被称为‘象牙塔’,但是并不和社会隔阻,所以我就在媒体上开设了专栏,写一些关于文化生活的系列评论。《中国达人秀》也是大家关心的热点文化事件,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引起了周立波的强烈反应,自己“完全没有想到”。

2 南京大学博导

个人简介

男,1969年6月生,安徽天长市人,汉族。

1984—1988,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

1988—1991,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师从张宪文教授,获硕士学位。

1991—1994,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师从茅家琦教授,获博士学位。

1994年8月,留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

1997年3月聘为副教授。

2005年11月聘为教授。

2006年3月成为博士生导师。曾在澳大利亚、美国、台湾访学。

现为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首席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党委副书记。

2007年5月至6月,在中共中央党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

发表论文

1、 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公债看上海资本家和国民党政权结合的原因,《陋铭理论家》,199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0年第6期全文转载。张生。

2、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口问题,《安徽人口》,1991年第2期。张生。

3、 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盐税改革,《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张生。

4、 枣宜会战中蒋介石水淹日军计划的破产,《军事历史》,1992年第3期。张生。

5、 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的分析,《宁夏学刊》,1992年第3期。张生、康永。

6、 近十年香港中华民国史研究概况,《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2年第7期全文转载。张生、张连红。

7、 史学研究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文汇报》,1992年11月16日,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2年第12期全文转载。方之光、张生。

8、 二三十年代的南京人口,《南京史志》,1992年第1、2期合刊。张生、陈国强。

9、 宋美龄在台跟蒋介石共同生活的日子,《民国春秋》,1992年第4期。张生。

10、 断送宋子文政治生命的黄金风潮案,《民国春秋》,1993年第1期。张生。

1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关税改革述评,《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张生。

12、 一代美人胡蝶,(台湾)《中外杂志》,1994年1月。张生。

13、 以“书生名士”出现的政治人物——记左舜生,《民国春秋》,1994年第1期。张生。

14、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一次歼灭战,《军事历史》,1994年第1期。张生。

15、 美国曾计划在台湾搞“政变”——孙立人案“背后”的真相,《民国春秋》,1994年第4期。张生。

16、 南京区域现代化应注意的几个路向,《南京大学学报》,江苏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专辑,1995年。张生。

17、 试论孙中山早年的重农思想,《江海学刊》,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7年第11期全文复印。余明侠、张生。

1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印花税述评(1927—1937年),《苏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张生。

19、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政策与实践述评,《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8年第5期全文复印。张生

20、 南京国民政府税收的总体透视(1927~1937),《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张生。

21、 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取向和操作后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张生。

2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中央预算述论,《南京大学学报》,民国研究第5辑,2000年。张生。

23、 从理性层次来研究民国时期的财政——读《整合与互动——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述评》,《南京大学学报》,民国研究第5辑,2000年。张生。

24、 国民精神总动员缘起析论,《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张生、周宗根。

25、 第四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1年第9期全文转载。陈谦平、陈红民、张生。

26、 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的历史观照——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实践透视,《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1年第9期全文转载。张生。

27、 孙中山早年的重农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道路》,南京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柴林、张生。

28、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教会大学——以金陵大学为中心的观察,《文史知识》,2002年第5期。张生。

29、 日本侵华模式初探——以“华北事变”为中心,《民国档案》,2002年第2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张生、卢文华。

30、 钮先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传奇经历,《钟山风雨》,2003年第1期。张生

31、 蒋介石对汪精卫投敌迟未公开定性与原因探析,《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张生、柴林。

32、 第二次中华民国史中青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张生。

33、 论抗战时期中共对华东日伪关系的离间和利用,陈谦平主编《中华民国史新论》(政治?中外关系?人物卷),三联书店,2003年。张生。

34、 抗战时期法币的特殊角色述论,《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孔庆国、张生。

35、 博弈论视角下的卢沟桥事变,《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张守刚、张生

36、 论汪伪对国民党政治符号的争夺,《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张生。独立。人大《中国现代史》200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7、 德国档案中的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4期。

38、 文化抗战:战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河南教育》,2006年第1期。张生、苏艳萍。

39、 从南京大屠杀看中国抗战前途——南京西方人士的观察和预判,《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张生。

40、 周佛海日记透露的内心世界,《钟山风雨》,2006年第5期。张生。

41、 一个教会大学校长的生存状态——陈裕光治理金陵大学述评,《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平欲晓、张生。

4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张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2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摘。

43、 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看日军的战略时机选择——以日方思虑为中心的考察,《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张生。

著作

1、 《江苏民国时期出版史》,参加,30000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2、 《蒋介石的十大战将》,参加,30000字,台湾先智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3、 《中国敌后战场》,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一作者,100000字,1996年。

4、 《抗战中的国际友人》,河南文艺出版社,参加,10000字,1997年。

5、 《魏特琳传》,南京出版社,参加,30000字,2001年1月。

6、 《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1927—1937)》,南京出版社,专著,220000字,2001年1月。2001年第6辑《民国研究》发表陈谦平教授书评《〈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1927-1937)〉读后》

7、 《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参加,10000字。

8、 《金陵大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作者,110000字。

9、 《追寻辛亥》,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编委、作者,10000字。

10、《日伪关系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中心》,南京出版社,2003年12月,专著,300000字。2005年第1期《抗日战争研究》发表张连红教授发表的书评《华东地区日伪关系的实像——张生等著<日伪关系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中心>读后》。

11、《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第三版,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主编,414000万字。

12、《佛门避难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编注,独立,110000字。

13、《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7月、2006年1月,2007年11月,已出55册,副主编,3000万字。

14、《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300000字。

荣誉

1、 1993年2月获笹川良一奖学金一等奖。

2、 1993年11月获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奖学金一等奖。

3、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关税改革述评》1995年3月获江苏省历史学会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证书第38号。

4、 1996年9月获南京大学奖教金三等奖。

5、 1997年6月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希望之星奖。

6、 1998年5月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

7、 《魏特琳传》2003年获第七次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获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

8、 《中华民国史大辞典》2003年12月获第七次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9、 2004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0、《日伪关系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中心》获第五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11、《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获得首届“南京市十大文化精品”奖、第20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特等奖。

12、《中华民国史》获得第十届江苏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第十届江苏省社科一等奖。

13、2007年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研究项目

1、 中华民国史,国家社科九五重点项目,主要参加者。

2、 华东地区日伪关系研究,台湾金禾出版社郭俊鉌先生提供,主持。

3、 “国民精神总动员”研究,第4届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主持。

4、 抗日战争初期东北亚外交关系及对中国抗战之影响,1999年南京大学笹川良一优秀青年基金。主持。

5、 日伪在华东统治研究(1937—1945),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主要参加者。

6、 金陵大学史,南京金陵大学校友会,主要参加者。

7、 抗战前后国民政府开发西部研究,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主要参加者。

8、 南京大屠杀资料汇编,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江苏省政府,副主编。

9、 华东地区日伪关系研究,教育部2003年度博士点基金。主持。

10、民国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攻关项目,主要参加者。

11、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西方在宁人士,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主持。

3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基本信息

张生,男,1980年1月生,山东东阿人,2009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城市史及上海史的研究,在《史林》、《社会科学》、《都市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近年主要研究成果

1、《“上海居,大不易”—近代上海房荒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2、《上海的美国人》,(中国城市史研究译丛),译著,即出。

3、《创新文化与历史研究》,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

4 宿州学院教授

男,1960年11月生,汉族,安徽宿州人,1983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1985~1986年度在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助教班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2000~2001年度在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作访问学者。现为宿州学院地理系教授,地理系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安徽省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宿州市委员会副主委,曾任宿州市埇桥区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第二届宿州市政协常委。毕业20余年来,一直从事地理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讲并辅导《地球概论》、《地球天文学》、《自然地理学》、《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旅游地理学》、《中国灾害地理》、《水文学与地貌学》等课程。主持安徽省教育厅教研课题“师范专科学校优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一项,先后参加原国家教委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南京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和洪涝事件序列环境考古”、中山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的“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项目。出版了《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地球的奥秘》、《宿州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教材、译著、专著四部,在《地理科学》、《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地域研究与开发》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两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曾获宿州学院教书育人与科研尖兵称号。

5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基本信息

性别: 男

学历: 法学博士

职称: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介绍

教 师 情 况

社会兼职: 中国法律史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秘书长

北京市政法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 法律史,侧重于近代法律史的研究

主要讲授课程: 中国法制史、比较法制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法制史专题研究

外语语种: 英语

出国经历: 2006年7月——8月日本爱知大学(AiChi University)访问学者;

2007年12月——2008年6月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访问学者。

代表作: 《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版,被收录于《中国学术年鉴》、《法律史学精粹》2004年卷、《法律文档》2006年卷;)

获奖情况: 2002年获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基金奖助;

2002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杰出青年”称号 ;

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

2004年获中国政法大学特优教师 ;

2006年入选“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学术观点

1、就中国法律近代化问题,提出了法律近代化是形式目标与实质目标的统一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形式目标在于实现从“律例法律体系”向“理性法律体系”的转变,其形式成果就是完成以“六法全书”为标志的近代化法律体系。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实质目标在于实现适合中国发展的“法治”,其内容包括: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理念建构法制秩序,在分权制衡的体制中形成独立司法的司法体制,更大限度地实现人权保障,确立普遍的法治观念,养成职业化而又具有社会开放性的法律职业群体。

仅仅编纂完成了“六法全书”,建构完成了理性的法律体系,这仅仅是实现了法制近代化;在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法治”,才达成了法律近代化的目标,建成了法治国。

2、就清末民国民法法典化进程,提出了“政府、法律家、民众”的分析范式

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基本上是政府与法律家合作的成果,民法典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政府急迫地需要民法典提供“法治政府合法性”的形式支持,因而急速地推动了民法法典化计划;法律家借助政府的支持,通过移植外国民法,完成了具有学理和规范先进性的民法典;但在民法法典化过程中忽略了民众的现实生活需要,因而民法典中不乏民生的理念与规范设置,却与大多数民众的生活相脱离,并且民法典基本排斥了民事习惯。

3、对民法法典化的历史解析

民法典是一个开放性的规范体系,首先,从规范的角度来看,民法典是整个民法体系的核心和框架,却不是全部,民法典需要与其他法源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其次,民法典是法律家合作的规范纽带,民法典的制定者仅仅是法典化的奠基者,以后的解释者(包括立法解释与司法调适、解释)在此基础上还会不断地发展民法典;再次,从一个长时段的历史来看,塑造民法典的是社会的力量,民众生活的需要,政治的进步,法学的发展与法律家的成长,共同促进法典的构造、结构、重整。

科研项目

中国法文化研究:对近代民法典的文化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进行中)

民国时期法律家与法律的近代变革 司法部项目(项目进行中)

司法近代化研究 校级项目(已结项)

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 霍英东基金项目(已结项)

科研成果

教材与专著类

《中国民法近代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中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

《法院:比较法上和政治学上的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独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中国司法制度史》(参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外国法制史》(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中国法制史》(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中国民法通史》(参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民国从初期民法的近代化》(独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论文类

 《清末民事习惯调查与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纂》,《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民国民律草案评析》,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8月(被《法理学·法史学》2006年第1期转载)

《王宠惠的法律生涯》,民国法律与人物(台湾),2005年4月

《论法律的道德化》,法律适用,2004第7期

《中国近代的司法改革:从四级三审到三级三审》,政法论坛,2004第5期

《大清民律草案摭遗》,法学研究,2004第3期(被《法史精萃》和《中国学术年鉴》转载)

《美国高校资助制度及其借鉴》,中国高教研究,2004第3期

《新见史料及其所揭示的大清民律草案编定问题》,法制史研究,2003年12月(被《中国社科文摘》转载

《民初大理院民事判例要旨的性质》,人文杂志,2003年10月

《民初大理院审判独立的制度与实践》,政法论坛,2002年8月

《民国初期民事固有法与继受法整合(1912-1927年)》,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中国法律近代化论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中国近代法史时代划分》,中国法律近代化论集,2002年7月

《从沈家本到孙中山——中国法律的现代化》,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2月(被《法理学·法史学》2003年第3期转载)

《民初大理院:最高司法机关兼行民事审判权》,诉讼法研究第一卷,2002年1月

6 西厢记中人物

元曲《西厢记》里的人物,名为张珙,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张珙与崔莺莺在一个寺里偷情成亲,其故事被一剧元曲《西厢记》广为流传。话说崔相国死后,他的夫人郑氏带着小女儿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在回家的路途中,经过河中府普救寺,一路奔波劳累,便在寺上住了几日。这时崔莺莺19岁,诗琴书画,样样精通,在她父亲去世之前,就把她许配给了郑尚书的大儿子郑恒。

7 玉成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生 (原名张春生),出生于1974年3月31日,专题研究、收藏玉成窑紫砂,和记张生创始人,梅调鼎玉成窑紫砂文化研究所所长,玉成窑紫砂博物馆(筹)馆长,玉成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简介

1999年,因个人爱好,从事工艺品业。2003年创办和记张生茶具有限公司,首创“中华茶礼”概念,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茶礼”进行完美演绎;2008年开始,张生专注于清代宁波籍书法大家梅调鼎创办的玉成窑紫砂的文化艺术研究传播,并拜多位紫砂艺人为师,潜心研习壶艺。个人拥有七十多项国家相关专利,曾获奖项有中华传统名品金奖、中国礼品设计大赛银奖等。倾企业和个人之力,收藏玉成窑紫砂、梅调鼎等玉成文化相关文人的书画作品,其中有十余件珍品曾在浙江博物馆展出。

经历

为了弘扬玉成窑墨宝紫砂的文化艺术,经多方努力协助寻访玉成窑旧址和翻阅相关资料外,还专门拜访请教了近二十位著名紫砂收藏家、书画名家、紫砂研究教授、紫砂艺人及梅调鼎先生的书法传人,通过沟通并达成共识,携手当代书画家、紫砂艺术大师、紫砂艺人,将传统壶艺与现代技艺进行完美结合,推陈出新,将玉成窑紫砂艺术的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得到了紫砂爱好者、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权威机构及社会的充分认可。

和记张生茶礼先后荣获年度全国工艺礼品行业十佳企业、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推荐品牌、TOP30杰出品牌企业,和记张生茶礼由中国茶叶博物馆监制,成为中国高尔夫球协会独家指定茶礼。张生带领企业所释放出的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影响,展现了一个民营企业前所未有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8 长春书画研究会会长

张生(1961~ )笔名竹石、塞北野草,号路寒。吉林长春人。1988年毕业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特聘书画家,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创作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创作委员,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书法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春书画研究会会长等职。书法作品50余次在全国及国际性大赛中获奖,并在报刊及作品集上发表。获全国青少年临书大展一等奖,作品刻于佛教胜地九华山。作品曾多次发表于《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艺术》等专业报刊,多次参加全国性的书法展赛并获奖,入选中日书法展、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展、“国际书法精英展”等。被毛泽东纪念堂、邓小平旧居纪念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为河南郑州黄河碑林、巩县神墨碑林、开封翰园碑林刻石成碑。书作及传略收入《中国硬笔书法家辞典》、《中国硬笔书法家名人辞典》、《当代硬笔书法家辞林》、《当代书法篆刻大观》、《硬笔书法家精品大全》、《中国——香港硬笔书法家作品大展精选》、《世界书画家作品集》、《国际现代书法集》、《中日硬笔书法名家作品大观》、《中日硬笔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