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绍轩 |
释义 | 1 抗日烈士张绍轩(张少轩、张朝轩):鲁西南抗日烈士,(1913--1942 )定陶县张湾纸坊村人,外号张二耙齿,生于1913年。原鲁西南一支绿林武装的首领。 抗战爆发后愤然参加抗日活动。1939年加入据鲁豫支队第五大队,任第五大队二中队(营)三连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率部参加楼庄血战。此后,调菏泽圣灵区队任副队长。 1940年,参加红三村保卫战:10月5日,顽军曹乃冉率部1000余人进攻曹楼,张绍轩时任守寨队长,率部血战,毙敌200余人,缴获枪支170余支,这是保卫三村的第一仗。 1941年,任菏泽县基干大队中队长。当时,定陶县抗日民主政府刚刚成立,菏泽城南一带的地主反动势力猖獗,在日寇的唆使下,组织18个联庄会团,抗拒我政府法令,摧残我抗日力量。为此,县政府决定:“对为虎作伥分子必须严惩。” 张绍轩同志深入敌巢,一举将亲日卖国的联庄会团长孟宪同、崔朝云二人抓获,并有他亲自宣布其罪状,执行枪决,这次行动使顽固势力倍受震动,纷纷收敛气焰,菏泽城南一带的抗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942年8月,绍轩同志率区队30余人奔袭菏泽城北敌人碉堡,经短时激烈战斗,敌人被全歼,缴获长短枪60余支。随即,绍轩同志率部集训攻击敌另一碉堡,因敌众我寡,在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其事迹载入1945年鲁西南地委建立的“鲁西南抗日烈士纪念碑”。其中碑文有这样的记载:曹楼之战,顽匪乘敌扫荡,企图夺寨,我张绍轩同志率领群众英勇冲杀,将其击溃。 张绍轩同志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英勇杀敌的光辉业绩,永远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进。 2 中国近代军事家张绍轩(1854-1923),原名张和,即晚清北洋军张勋,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辛亥革命以后曾任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1917年发动政变,企图恢复帝制,失败后蛰居津门。因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人称“辫帅”,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军事家。 晚清时期,初隶清·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为参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后随袁到山东镇压义和团,升总兵。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1899年升至总兵。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的扈从。1909年(宣统一年)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民主革命时期,武昌起义后,奉令镇守南京,戒备第9镇新军,顽抗革命军。仍被清政府授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为表示忠于清廷,本人及所部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定武军人称“辫子军”。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旋被袁世凯授为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袁世凯称帝后授为一等公,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1916年袁死后,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阴谋策划清室复辟。1917年6月形势不稳,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发生“府院之争”,争相拉拢其进京调停,于是趁机联合康有为等保皇党人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溥仪复辟,重新建立皇政,被溥仪任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史称“张勋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使馆,溥仪退位,被通缉,继逃到天津租界地区。1918年3月,北京国民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洪宪衲首和辫帅复辟案犯均一律实行特赦。获自由后一直蛰居津门德租界6号(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寓所。 1923年9月12日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溥仪赐谥“忠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