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三夕
释义

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湖北武汉人 。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理事,文学研究所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 国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1、经历

19岁参加工作,曾在武汉市江岸中学任英语教师五年。1977年进入湖北大学(原名武汉师院)中文系学习,1979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事程千帆先生。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回湖北大学中文系工作,任讲师。1983年考入华中师大历史文献研究所攻读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是华师首批博士,师从张舜徽先生。1986年初毕业并留华师文献所工作。同年7月,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93年调入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工作。1994年10月晋升教授。1998年转入海南大学文学院工作,任副院长。2001年11月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作为学科建设人才引进 ,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学术》杂志主编。

近二十年来,一直在高校从事古典文献整理与文史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文学史、古代文论、古代汉语、史学史、历史文选、古典文献学、文史名著研究专题、思想史专题等十余门课程,教学效果良好。科研方面,承担过多项科研项目,已出版专著数种,其中独著《批判史学的批判》(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通往历史的个人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等,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另在《文学遗产》、《中国文化》、《新华文摘》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16篇。成果累计约200万字。

2、近十年来主要发表的论文

2.1文学史

1.转向"语词"的小说--评韩少功新著《马桥词典》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5期,又载新东方1996年第4期

2.写作的自由与自律--谈柯云路的写作道路兼评《中国气功大趋势》,海南日报1999年7月21日,第四版

3. 克服"失语"的焦虑,坚持思想的劳作,中外文化与文论第6辑,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4.论惜时道德感的诗意表达,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4期

2.2史学史

1.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史记·刺客列传》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心态、功夫和态度--读《史学三书平议》札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增刊

3.男色的爱与恨--评《史记·佞幸列传》,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3思想史

1.世说新语与一个时代 中华读书报1998年12月16日,第十一版

2.我们需要新的"隆中对"--重读《三国志》札记,海南日报1999年2月24日,第四版

3. 关于学术发展和发表制度的哲学思考(上),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4.关于学术发展和发表制度的哲学思考(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5.从古代的政治流放地到现代的经济特区--论海南岛与大陆文化认同的历史性特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6.论现代化的东方道路,海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此文《新华文摘》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见第70-74页)

7.关于高教发展时局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12月增刊

8.论海南岛生态建设的精神性要素,新东方2001年第1期

9.论东方文化的含义与亚洲视角的建立,海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0.论"现代性"的含义及其与"现代化"之关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1.论现代化理念及其与两个维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2.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与王齐洲合作),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

2.4古典文献学

1.《史通》三家评校钞(程千帆题记) ,学术集林卷十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

2.《史通》三家评校钞(续) 学术集林卷十二,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3.《三国志》汇校拾遗 历史文献研究[总第19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4.《康熙王朝》重大史实辩误,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1辑,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简论电子时代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历史文献研究[总第19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6.关于上博简《孔子诗论》编联排序的几个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张三夕的东湖情结

近年来,张三夕的研究视野关注到社会,自己命名为社会建筑师,并建立了社会建筑师群。 2010年9月17日,距社会建筑师群首次回访被命名的东湖八个丁字路口之后的一个半月,张先冰、张三夕、阮争翔等向武汉东湖风景区管委会递交了“关于动员全社会参与东湖风景区八个重要丁字路口命名的建议书”。这次与政府的互动活动,既是社会建筑作品“东湖的丁字路口”的结束环节,也是与“东湖的丁字路口”有关的公共记忆与社会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递交活动实录如下。

9月17日下午两点半钟,张先冰、张三夕、阮争翔三位社会建筑师和阮争翔老师的研究生樊姗姗,一起来到位于东湖梨园隔壁的武汉东湖风景区管委会,正式递交“关于动员全社会参与东湖风景区八个重要丁字路口命名的建议书”。

我们先在门卫登记,写上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门卫问我们找谁,张三夕教授说找办公室主任,门卫让我们与办公室主任通了电话。主任问我们是哪个单位的,有什么事。我说我们是华中师大的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的副教授,想对东湖风景区的管理提一些建议。办公室主任就让我们去找文秘组的小楚。门卫又让张三夕教授与小楚通了电话,于是,小楚让我们进去,她的办公室在一楼。我们进了文秘组办公室,小楚和一位男同志正在清理文件,樊姗姗照了一张相,因有闪光灯,小楚显得有点“警惕”,说办公室里不能照相。她一见面就说“我们很忙,你们有什么事?”张三夕教授递上名片,做了自我介绍并简要说明我们的来意,我们把建议书交给她。她问我们是以单位的名义还是以个人名义,张三夕教授说我们是以“市民”的名义。小楚说,上报的材料在管委会有一定程序,由专门部门接受材料报主任看后,转到相关的领导批阅,再反馈领导意见。她说可以先把我们的建议书收下,转入程序,以后有反馈意见再与我们联系。张三夕教授说建议书最后附有我们的联系方式,并记下文秘组办公室的电话。我们期待政府主管部门对建议书有正面的积极回应。整个递交活动不超过一刻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