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清海 |
释义 | 1 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常用人名。 张清海, 1985年创建科迪集团。中共党员, 商丘市人大常委,省八、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商丘市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现任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1、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清海,1955年10月出生,汉族,大专文化,经济师,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省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清海是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商丘市第一届人大代表,河南省第八届、九届人大代表,全国乡镇企业优秀厂长(经理)。张清海为了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于1985年创建了虞城县罐头食品厂,在实行股份制后改名为河南省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迪集团历经十多年先后建起并不断完善了农副产品深加工、高效农业、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便民连锁超市经营等多个项目工程,通过开拓与努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科迪集团的科迪罐头内销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位,出口居河南省第一位,速冻芦笋、蔬菜自营出口位居全国同行业榜首,方便面年生产规模达6万吨。10几年来,公司由一个初建时不足千元的小食品厂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自营进出口企业,位居全国500家最大民营企业第42位。 张清海,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商丘市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虞城县、商丘市人大常委,省八、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众所周知,得中原者得天下。能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真实水平的只有中部地区。 “农业人口基数大,这是河南的现状。‘三农’问题在这里尤为明显,如何解决好这个难题是包括我在内的全体河南人的思考。”农民出身的河南省科迪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清海,对此有着自己的认识。“河南是一个中部省份,没有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没有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没有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纯农业地区;农民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躬耕,收入却不是很高。‘科迪’的成功或者说我的成功,恰好可以给人们一些启迪。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农民。” 张楼村第一家民营企业 河南省商丘市是中华文明之火的发源地,下辖的虞城县是“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的故里。但是,辉煌的历史不能掩盖贫困的现实。如果不是改革开放这缕春风的到来,这里的农民也许要带着“贫穷”枷锁过一辈子。 张清海的出生地虞城县张楼村,位于黄河故道南大堤脚下。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境内,没有山,不靠海,更没有矿产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只有一百余万亩的土地,且大多盐碱、贫瘠。改革开放前,祖辈们靠刮盐土、淋小盐糊口,单一的种植业维持不了温饱。1971年,尽管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16岁的张清海因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离开课堂。 辍学后,有知识、脑瓜灵、踏实勤奋的张清海被大队老支书相中,选拔他当上了张楼村生产队队长。 30年前,随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率先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终于拉开。更有一部分农民冲破“靠天吃饭”的羁绊,走出田间地头,追赶商品经济的大潮。张清海就是其中一员,他从一个承包土地的农民,转变成张楼村第一个民营企业家。 国家政策的大转变让张清海斗志高昂,随着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走南闯北,想要迅速致富的务工潮,他去东北贩木头,去南方贩大米。然而,在外奔波几年后,他的命运并没有多大改变,真正让他的人生发生根本转变的是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政策。1982年,党的十二次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个体经济“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5年春,从外地返家的张清海来到了栽满果树的黄河大堤上。正值桃树开花时节,一阵风吹过,一片桃花从他眼前飘落到脚边。张清海低头看着这片桃花,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可以利用大堤上的果树林办水果罐头加工厂!在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下,张清海夫妇和几个亲朋好友凑了900元钱,在自家的两间茅草房里创建了一个作坊式的小型罐头食品厂——虞城县清海罐头厂,该村第一家民营企业。 “大农业经济” 如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民营经济一样,作为科迪集团前身的小型罐头厂无资金、无人才、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只有创业者的满腔激情和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1987年,国内罐头食品销售很火爆。然而,张清海却敏锐地意识到: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小作坊式的工厂不会长久。“现实限定了它的发展不可能是高起点、大跨度,也不可能是高科技、高附加值。一定要转变生产经营模式。”这时,国家政策的改变帮助张清海推进了企业改革。 1988年我国修改《宪法》,明确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民营经济的地位。于是,看到民营经济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张清海,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上机械化铁听罐头生产线! 然而,这个顺应改革潮流的决定并未一帆风顺。1989年,我国经济急剧回落,通货膨胀带来的恶果危及整个国民经济。“清海罐头厂”也未能幸免,罐头堆积如山,债台高筑,几近破产倒闭。然而,张清海知道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路上难免会有些磕磕绊绊,但改革开放的大潮是不会改变的,只要跟着潮流前行,总会走出一条阳关道。 果然,进入1990年代,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国民经济开始复苏。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民营经济的发展出现高潮。一大批出口转内销的罐头冲开了农村市场,激起了老百姓对罐头的消费热情。前期库存的罐头全部抛向农村市场,企业开始走出低谷。 相对于罐头生意的红火,张清海反而更加冷静、沉着。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在稳定罐头生产的同时,他大胆决策:发展方便面和速冻食品生产。1998年,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更大限度地拉长产业链条”,张清海决定调整原有的产品结构,实施现代化奶业系统工程。随着事业范围不断拓展,“清海罐头厂”已经不能准确涵盖其经营范围,张清海决定改变企业的名称和财产组织形式。张清海的内弟知道这件事后,就帮忙起了十几个名字,当他讲到“科迪——科学启迪未来”时,张清海眼前一亮,一拍大腿,说:“好!就叫‘科迪’!”于是,罐头厂更名为“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且,由溥仪之弟、著名书法家溥杰题字。 截至目前,张清海领导的科迪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集科、工、农、牧、商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食品企业集团。张清海带领当地农民改变了以往贫困落后的面貌。科迪食品生产加工业更带动了当地加工、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当地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附近乡村60%的劳动力围绕“科迪”从事种养业,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农村上一次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下一次的改革则应该是围绕着发展‘大农业经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工业化程度,让农民由温饱走向富裕。这些正是培育农村市场必不可少的条件,会对扩大内需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建设现代化农村小城镇 改革发展路途中的无数事例证明,管理不善、无规章制度可循、有规章制度不依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而言,情况更是如此。在过去的30年中,当全国许多民营企业一个又一个落马倒地时,“科迪”却在张清海的带领下经受住了一系列考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壮大起来。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乡镇企业在向现代企业的转化过程中面临困难,尤其是产权安排和企业管理。另外,市场化改革充分调动了不同主体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引入了大量外资、港资和台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少外资进入打压了乡镇企业的生存空间。“科迪”也遇到同样难题,随着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在管理过程中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张清海下定决心要改变“科迪”的管理模式。张清海的一句名言是:“企业的效益是管理出来的,产品质量是管理出来的,品牌同样是管理出来的,‘科迪’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规范化管理。”“科迪”经过张清海的“大换血”后,再次散发活力。 不久,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上一件标志性事件发生了——中国加入WTO,这对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无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制度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如股权结构的改善,治理结构的完善等等。“科迪”又一次面临转变。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生存,张清海决定先从研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入手,买来各国管理学大师的著作,认真研读。 研读了那么多国内外的经营管理类书籍后,张清海把书本和实践结合,对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有独到见解。“第一阶段是‘胆子经济’。在这一阶段,商品短缺,只要经营者有胆量,成功的机率很大。第二阶段是‘知识经济’。商品基本饱和,经营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第三阶段是‘能人经济’。商品相当充足,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经营者要具有能够使知识转变为效益的才能。” 正是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让张清海带领“科迪人”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工农一体化的道路。2003年12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到科迪集团进行实地考察,对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张清海仍清楚地记得胡锦涛主席的重要指示,“以科迪集团为龙头,带动建设现代化农村小城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张清海要以“带动建设现代化农村小城镇”为发展目标,打造科迪集团高效农业园区,这是对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农业经济的大胆尝试与有益探索。 “改变一方农民命运,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张清海矢志创业的初衷。如今,他的愿望变为现实。“科迪”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农民,为农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改变了一方农民的观念和行为。 2 泉州福达调味品有限公司董事◎ 张清海简介职务:济南哮喘病医院住院部主任 科室:哮喘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经验:26年 擅长:慢阻肺、哮喘、气管炎 ◎ 专业擅长从事呼吸内科疾病诊断、治疗、教学研究、患者管理维护工作已有30年,掌握呼吸内科的基本理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很深的造诣,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医疗上擅长呼吸危重症的抢救;临床上擅长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肺气肿、慢阻肺、肺栓塞、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病、肺心病、肺炎、肺纤维化、肿瘤、胸腔积液及其它不明原因的咳嗽、气喘、咯血等。不仅如此,张海清主任特别擅长对危重病的抢救,特别是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抢救成功率国内领先。 ◎ 从医经历一直从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与临床研究,先后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并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疾病工作这么多年中,一直致力于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与临床工作,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善用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对病因病机进行全面的分析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198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院医疗系呼吸系统疾病专业 1988年-2002年任步兵138师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2002年-2003年就任步兵138师师医院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 2003年-2006年就任步兵138师师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 2006年至今,就任于济南哮喘病医院住院部主任 ◎ 获得荣誉中国百名最杰出的哮喘专家★山东省呼吸系统疾病前沿专家 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华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 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年) 中国卫生部等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1984年和1990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5年被评为济南市劳动模范 济南市十大杰出医师 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抗SARS工作先进个人 山东省卫生局技术改进二等奖 ◎ 部分论文选摘1.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2000;113(Suppl):11 2. 《老年人吸入性肺炎诊治及医疗保健》刊于《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年18卷03期 3.《 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疗效观察》发表于《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5年10卷01期 4. 《肺功能指标对COPD运动耐受力的预测价值》发表于《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年33卷19期 5.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刊于《哮喘杂志》 2008年15卷01期 6. 《哮喘严重发作时的抢救体会》发表于《中国哮喘治疗与保健杂志》 2009年9卷15期 7、Zhang QH,Asthma study and lung ventilation function measurements.Breathing epidemiology engl j med, 2001; 13 (1) : 16. 8、Zhang QH ,lung cell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 copd progress of research.Copd studies 2003; 35 (1) : 279. 9、hang QH , captain fawcett how small Fred. II. The TDDS targeted activate the immune combined therapy 7200 patients with asthma research paper “. Clinical asthma cardiol, 2002, 58 (suppl 3) : A389. 10. 《揭秘肺泡作为肺外氧合器官的作用》刊于《中国临床肺科杂志》 2009年15卷03期 ◎ 社会兼职: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编委、基础与临床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阻肺学组成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全科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呼吸及危重监护杂志》等杂志的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通讯编委,《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和《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定稿组成员。 3 济南哮喘病医院主任医师◎ 简介姓名:张清海 职务:哮喘科主任 科室:哮喘科 职称:主任医师工作经验:26年 擅长:慢阻肺、哮喘、气管炎 ◎ 专业擅长从事呼吸内科疾病诊断、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已有30年,掌握呼吸内科的基本理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很深的造诣,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医疗上擅长呼吸危重症的抢救;临床上擅长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肺气肿、慢阻肺、肺栓塞、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病、肺心病、肺炎、肺纤维化、肿瘤、胸腔积液及其它不明原因的咳嗽、气喘、咯血等。不仅如此,张海清主任特别擅长对危重病的抢救,特别是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抢救成功率国内领先。 ◎ 从医经历张海清,主任医师,一直从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与临床研究,有26年的临床经验,先后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并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疾病工作这么多年中,一直致力于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与临床工作,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善用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对病因病机进行全面的分析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198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院医疗系呼吸系统疾病专业 1988年-2002年任步兵138师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2002年-2003年就任步兵138师师医院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 2003年-2006年就任步兵138师师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 2006年至今,就任于济南哮喘病医院哮喘科主任医师 ◎ 获得荣誉中国百名最杰出的哮喘专家 山东省呼吸系统疾病前沿专家★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华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 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年) 中国卫生部等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1984年和1990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5年被评为济南市劳动模范 济南市十大杰出医师 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抗SARS工作先进个人 山东省卫生局技术改进二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