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明国 |
释义 |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著名STS教育专家张明国,男,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化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所所长、《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负责人。曾任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文法学院副院长。 1987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科技哲学研究室,获科技哲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辽宁师范大学科技哲学研究所先后担任助教、讲师。199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 其中,1993年应邀赴东京大学、大阪教育大学、京都同志社大学、大阪大学、大阪市立大学等5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2004年9月—2005年3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大学研修。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兼日本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日本化学史学会会员。 简介1998起在北京化工大学,曾任科技处副处长、文法学院副院长。 1988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作为秘书和翻译协助召开了“中日两国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比较研究”,双边国际学术会议。 1991年,在大连作为秘书和翻译协助召开了“中日科学技术发展比较研究”双边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2年,被评为大连市优秀青年教师标兵。 1993年,应邀赴东京大学、大阪教育大学、京都同志社大学、大阪大学、大阪市立大学等5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1995年,被评为辽宁省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2001年,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2003年,被聘为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 1999—2000年,在北京化工大学先后邀请日本东京大学尖端技术研究中心的桥本毅彦教授、日本中京大学小林达也教授、东洋大学菅原国香教授、成溪大学岛原健三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04年7月,被聘为东北大学兼职教授。 2004年9月—2005年3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大学研修。其间,曾去东北大学、成溪大学、学院大学、京都教育大学、立命馆大学等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 部分译文1、 宇宙人存在吗,《飞碟探索》,1988年第6期——1989年第4期连载。 2、 中国近代引进西方科技发展阶段及其缓慢,日本《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2期。3、 日本科技教育的问题点,《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4、 现代人类前进的障碍,《未来与发展》,1991年第5期。 5、 日中近代物理学概念的形成及相互影响,载《中日科技发展比较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6、 中日近代化的差异——技术市场的竞争,载《中日科技发展比较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7、 日本初等理科教育的特征,载《中日科技发展比较研究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8、 日本地球化学的发展,载《中日科技发展比较研究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9、 日中18世纪前获得黑火药原料的途径,载《中日科技比较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10、《中日科技发展比较研究》日方主编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11、日本物理教育现状,《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日本科技政策、教育与社会发展综述,《辽宁省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12、STS教育概述,《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13、作为文明教育的环境教育,《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4、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美技术体系的转移,《哈尔滨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15、日本近代化的弊端,《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6、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原因及其问题和趋势,《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7、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部分著作1、《技术文化论》(独立)同心出版社,2004年9月。 2、《解析技术——技术·社会·文化互动论》(2),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3、《十大科学争论》(独立),广西科技出版社,2002年2月。 4、《十大科学假说》(1),广西科技出版社,2002年2月。 5、《自然辩证法概论》(参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6、《新世纪科技新知词典》(参著),京华出版社,2001年7月。 7、《科学技术哲学教程》(2),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 8、《中国的STS研究》,(主编之一),改革出版社,2000年1月。 9、《当代科学技术简明读本》(参著),改革出版社,2000年1月。 10、《领导干部科普知识大全》(参著),改革出版社,2000年1月。 11、《企业技术创新概说》(参著),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 12、《十大科学蒙难》(独),广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12月。 13、《科学与自然观》(参著,日文版),日本东方出版社,1995年5月。 14、《驰名世界的四大发明》(2),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 15、《中日企业技术创新比较》(参著),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 16、《自然发展论》(副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 17、《光辉·光荣·光明》,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 18、《中日科技发展比较研究文集》(编委),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19、《自然辩证法概论》(参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 20、《新兴交叉学科概观》(参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 21、《交叉科学概论》(参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部分译著《技术转移与社会文化》(独),商务引书馆,2003年7月。 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1、 面向西部开发的技术与技术转移,《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4期。 2、 我国古代东西部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2期。 3、 古代外官本地回避制与东西技术转移,《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2期。 4、 西部地区技术转移的历史考察,《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10期。 5、 技术主体转移与文化摩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 西部开发中的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研究论纲,《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7期。 7、 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面向现代化的技术文化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8、 “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展望,《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9、 从中日科技比较看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自然辩证法通讯》(独),2003年第1期。 10、科学技术哲学”到“科学技术学”——实现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第二次调整,《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1期。 11、 以学术发展研究推动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2期。 12、 从技术哲学到工程哲学——实现哲学的新转向和新拓展,《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6期。 13、 试论文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与影响,《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14、 中日两国文化对技术分明创造模式的影响,《东北亚学刊》,2002年第2期。 15、 中国与日本:怎样对待外来文化,《世界知识》,2002年第11期。 16、 从《自然辩证法概论》到《科学技术哲学教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3期。 17、 从对待技术与文化的态度看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人民论坛》。2002年第7期。 18、 大调整时代中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期。 19、 文化变革与技术民族化,《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4期。 20、 国际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第2期。 21、 中日两国学者的STS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4期。 22、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科技政策,《光明日报》,2001年7月9日,第一版。 23、试论文化对技术发明的作用与影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4、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5、开展STS教育,促进高校教育的文理交融,《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9期。 26、论党政干部的科技素质,《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7、日俄技术转移史中的对外“技术—文化”观,《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28、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历史评述,《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 29、科技人才流动与科技成果转化,《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增刊。 30、论“技术—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5期。 23、中日韩技术转移史中的对外“技术-文化”观,《东北亚学刊》,2000年第2期。 31、STS在日本的传播与展望,《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第2期。 32、整饬学风,重在行动,《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第4期。 33、韩、美两国技术转移史中的对外“技术—文化”观,《科学学研究》,2000年第3期。 34、中日创造学及创造教育比较,《科学学与科技管理》,2000年到5期。 35、企业技术创新与科技人才素质,《技术经济》,2000年第6期。 36、西部大开发中的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37、中国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 38、中日技术发明创造模式与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9、“技术—文化”论—一种关于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6期。 40、中日技术转移史中的对外“技术—文化”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第5期。 41、STS与技术创新,在《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文集》,中国科技出版社,1999年8月。 42、STS与人文教育,《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43、试论文化对产业技术发展的作用及影响,《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44、驳李洪志的“宇宙观”,《光明日报》,1999年8月27日。 45、弘扬科学精神,《中国企业政工信息报》,1999年9月15日。 46、科技人才素质与企业技术创新,《技术经济》,1999年第6期。 47、非义务教育的民办教育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10期。 48、全国第六届STS学术讨论会综述,《哲学动态》,1999年第5期。 49、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理论的标准,《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50、“日本学者的中国当代技术观,《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9期。 51、试论日本企业技术发展与文化的关系,《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科学出版社,1997。 52、进化论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传播、特点及其原因,《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第3期。 53、企业技术创新与青年工程师素质,《中国工程师》,1996年,第1期。 54、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9期。 55、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企业技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文集》,吉林人民社,1996。 56、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与自然科学,载(日)菅野礼司等:《科学与自然观》(日文版),日本东方出版社,1995年5月。 57、青年科技人才流动与企业技术创新,《辽宁省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文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 58、从青年科技素质看企业技术创新的出路,《当代青年研究》,1995年第6期。 试论日本企业技术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1期。 59、日本企业技术发展动因的文化考察,《当代中国的发展青年学术会议文集》,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4年9月。 60、试论人才流动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61、耗散结构理论与青年科技素质结构,《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62、日本近代化学思想发展述评,《化学通报》,1993年第8期。 63、毛泽东科技思想述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增刊。 64、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文化考擦,《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第4期。 65、中日引进西方科技的文化考擦,《中日科技发展比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66、中国青年科技人才的现状与培养,《中日科技发展比较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67、试论青年的科技素质结构,《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大学出 版社,1992。 68、生态系统的熵解——有序与无序,载《社会生态与生态哲学研究文集》,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 69、中日自然辩证法的传播与研究特点,《中日科技比较论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70、中日现代科技情报政策比较,《中日科技发展比较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71、关于日本科技发展研究的思考,《中日科技发展比较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72、中日科技情报比较,《大连科技情报》,1992年第4期。 73、人才流动与科技成果转化,载《主战场呼唤人才流动文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74、论青年科技人员的情报意识,载《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文集》,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年4月。 75、中日近代传播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考察,《中日科技发展比较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76、中日科技情报比较,《大连科技情报》,1991年第4期。 77、战后日本科技发展动因的文化历史考擦,《世界历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5期。 78、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历史演进,《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79、中日战后科技政策比较研究,《新长征》,1989年第12期。 80、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日文版),日本NHK1989年。 81、中日近代进化论传播问题初探,《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0期。 82、以实施STS教育促进文理融合,《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8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