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立昌 |
释义 | 张立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党的工作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天津市委原书记。另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津市委原书记人物简介张立昌,男,汉族,1939年7月生,河北南皮人,1966年2月入党,1958年5月参加工作,北京经济函授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在职大专学历。 主要履历1958.05——1960.03,天津冶金工业学校学习、教员 1960.03——1966.02,天津市无缝钢管厂团委副书记,动力科科长 1966.02——1968.12,天津市无缝钢管厂副厂长(其间曾下放劳动) 1968.12——1972.04,天津市无缝钢管厂车间主任、基建科科长 1972.04——1980.08,天津市无缝钢管厂党委副书记、厂长 1980.08——1983.07,天津市冶金工业局党委常委、副局长 1983.07——1985.10,天津市冶金工业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市经委副主任、主任 1985.10——1986.04,天津市副市长兼市经委主任 1986.04——1989.09,天津市副市长兼市委工业工委书记(其间:1987.01—1989.01北京经济函授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在职学习) 1989.09——1993.06,天津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兼市口岸委主任 1993.06——1997.08,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 1997.08——1998.05,天津市委书记、市长 1998.05——2002.11,天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2.11——2003.01。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3.01——2007.03,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 2007.03——2007.10,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副组长 2007.10——2008.01,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副组长 2008年1月1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68岁。 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人物生平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党的工作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天津市委原书记张立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月10日22时20分在天津逝世,享年68岁。 张立昌同志,1939年7月出生于河北省南皮县包官乡孙清屯村一个农民家庭。1947年至1958年,先后在原籍和天津市河西区浦口道小学、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读书。在学生时代,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勤奋好学,追求进步。195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8年5月,张立昌同志参加工作,在天津冶金工业学校学习,后任教员。1960年3月后,历任天津市无缝钢管厂车工组长、厂团委副书记、副科长、科长、副厂长、厂革委会副主任。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5月起,历任天津市无缝钢管厂革委会主任、党委副书记、厂长。在天津市无缝钢管厂工作期间,他踏实工作,刻苦钻研,进行了30多项技术革新,先后获得天津市青年劳动模范、青年技术革新能手、“五好”职工等荣誉称号。担任厂长后,他发动职工当家理财,实行经济核算,使该厂产值、利润大幅度增加,多次被评为天津市市级先进单位。 1980年9月至1985年10月,张立昌同志历任天津市冶金工业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局长,市经委副主任、主任。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抓紧组织企业生产,加强企业管理,推进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天津市冶金工业局工作期间,他狠抓经济核算,健全岗位责任制,加强计划统计管理。该局有27项产品被评为冶金部和天津市优质产品,铝合金异型产品获得国家金质奖。在天津市经委工作期间,他总结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厂长负责制,狠抓企业整顿,并及时对整顿中的重点企业进行指导,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1985年10月至1993年6月,张立昌同志历任天津市副市长兼市工业工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兼市口岸委主任。其间,他主管经济工作,积极参与研究制定加快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思路及重大措施,在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科技进步,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协助市长具体组织了无缝钢管、乙烯、聚酯、汽车等大型骨干项目的建设,他经常深入工地检查指导工作,加强工作协调,帮助解决问题,推动了这些重大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1993年6月至1997年8月,张立昌同志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在市委的领导下,他结合天津实际,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努力推动天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天津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了经济增长、危陋平房改造、滨海新区建设、老企业改造等方面工作的具体目标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他注重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推动对科技、教育的投入,使全市的科技和教育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他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库区农民的脱贫、困难企业职工的解困及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工作抓得很有成效,受到群众的赞誉。 1997年8月至2007年3月,张立昌同志历任天津市委书记、市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书记,并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团结带领市委一班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中央精神与天津实际相结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天津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提出并实施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即:到1997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提前3年比1980年翻两番;用5至7年时间基本完成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用8年左右时间把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调整一遍;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此后,他又主持制定了新世纪头10年天津的发展战略。他坚持“经济发展不欠社会进步的账”,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积极推进社区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他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大多数群众,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他坚持抓好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经过努力,全市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市面貌显著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特别是滨海新区经过10年多的开发建设,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在推进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立昌同志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结合天津的实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他重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和加强党委的集体领导,充分发挥市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等各方面的职能作用,形成共同推进全市工作的合力。他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队伍,努力提高广大干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他关心年轻干部的成长,重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尊重老同志,注意发挥老干部的作用。他重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注意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不断提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张立昌同志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他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生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他注重调查研究,经常轻车简从,深入工厂、农村、学校、街道了解情况,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张立昌同志在天津工作近50年,特别是担任天津市主要领导期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符合天津实际的改革发展思路,使天津在对外开放、经济实力、城市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把天津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4月,张立昌同志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副组长,积极参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讨论研究,深入东北地区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困难,为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立昌同志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社会评价张立昌同志在工业工作30多年,从基层干起,在无缝钢管厂当过车间主任、厂长,后来担任过冶金工业局局长、市经委主任。 张立昌同志在冶金战线工作的27年中,为天津冶金工业的发展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先后提出了“打水平、搞突破、敢创新、争第一”的指导思想,“做一流工作,争一流成果”的奋斗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导轮,企业管理和技术进步两翼齐飞,‘三只轮子’协调运转”的工作方针。长年坚持深入一线巡视,现场解决问题,精心组织了无缝钢管厂100mm机组改造,实现了规模效益翻三番、连上三个新台阶的历史性转折;领导完成了引进第一台小方坯连铸机、板坯连铸机、锻压钢丝绳、大无缝钢管等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实行了内部核算,精心培育了“艰苦奋斗过日子”的企业精神,使挖潜增收取得明显成效;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各项工作全过程,以崇高的领导干部形象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影响带动了干部职工投身到冶金工业发展中,短短几年内实现了冶金工业产品、工艺结构调整和高水平改造一遍的历史任务。 张立昌同志在担任市经委主任和担任副市长兼任市经委主任、市委工业工委书记期间,抓工业发展立意高远,切中要害。他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强调“经委一定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一定要有突破性进展。否则,在国内外市场很难站住脚”。坚持狠抓节能降耗工作,强调“在外部条件基本相同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消耗和成本的降低”。“抓消耗不是权宜之计,必须扎扎实实从基础抓起,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大力推进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强调“提高对整顿落实经济责任制的认识,加快落实经济责任制的步伐,加强领导,把工作落到实处”。领导推进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先导”。鲜明地提出,“不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厂长是不合格的厂长”。 张立昌同志担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后,仍然始终如一地重视关心、支持帮助、亲临指导工业发展。天津是老工业基地,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一直是张立昌同志高度关注、努力实践的一件大事。 张立昌同志亲自领导了工业嫁改调工作。1993年,他提出全市“三五八十”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强调工业要“以改革为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用八年左右的时间,将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调整一遍”。并倡导确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追求“高人一筹,领先一步”的发展水平,被工业广大干部职工牢记在心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全市工业按照张立昌同志的要求,创造性地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举措同企业的调整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大胆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不到八年的时间,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嫁接改造调整,形成了一批新的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支柱产业和配套产业群,激活了国有资产存量,使工业结构和内在质量发生了五个方面根本性变化。工业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实力显著增强;工业结构优化,产业水平提升;实现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总量规模一年增长1000个亿,净增长超过嫁改调前的1992年全年全部工业总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冶金、化工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群,基本建成了十二大产品基地,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优秀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了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集团。一批新的股份制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节能降耗几项主要指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工业走上了一条依靠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实现快速增长的健康发展之路。 张立昌同志十分关心工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曾经80多次深入钢管公司进行视察,从选址立项到施工建设,从设备调试到点火试车,从工艺优化升级到打造国际化的综合性大企业集团,钢管公司发展的每一步,张立昌同志都亲临现场、具体指导,使负重前行的钢管公司,在历经艰难中拼搏进取,在争创一流中创造辉煌,生产工艺技术达到世界无缝钢管的顶尖水平,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成为跻身世界钢管四强的国际化集团公司。张立昌同志对天津高新纺织工业园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深入工地视察,强调上设备要上世界一流的设备,坚决不欠技术水平账,鼓舞和推进了纺织战线干部职工“用思想观念的脱胎换骨改造,带动纺织企业的脱胎换骨改造”,使纺织园建设站在高起点,展现新面貌,彻底淘汰了落后技术设备,纺织工人从繁重嘈杂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嫁改调的一个亮点。 张立昌同志深知技术创新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工业技术创新。多次指出,工业发展要“走科技路、吃科技饭”,强调工业“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在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要求工业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一流技术,“把住病从口入关”,通过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工业系统按照张立昌同志的要求,把技术创新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大事来抓。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创新大讨论,提升对技术创新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坚持用思想创新引领技术创新,用观念突破推动自主创新实现突破,努力在技术创新上打翻身仗、打攻坚战,使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有力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一批重点项目取得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一批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市工业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0家,企业级技术中心2600家。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由2000年的530.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71亿元,是2000年的3.71倍。医药集团自主开发的GCLE中间体,打破了国外多年的技术垄断;力神公司开发的大容量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无缝钢管、赛象轮胎、海鸥手表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在国内外市场赢得了广泛声誉。 张立昌同志非常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多次深入中小企业调研并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搞好中小企业作为一项贯彻宗旨的民心工程”来抓,提出了“一厂一策,多策并举”的发展思路,并强调“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依托优势产业,选定发展方向,培育主导产品,更多进入产业链”,为中小企业在新时期求得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工业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落实张立昌同志的要求,牢固树立“小企业大作为”、“小产品大市场”的理念,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的改革发展,增强中小企业整体活力和发展实力,在五个着力上狠下功夫。即: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着力搭建中小企业市场开拓和招商引资平台,着力依托产业优势带动企业发展,着力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改革改制力度,形成了多头并举、多渠道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我市中小企业户数占全市企业户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市60%以上的利税、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就业岗位,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张立昌同志长年为工业发展呕心沥血、功绩永存,赢得了工业广大干部职工的深切尊敬和衷心爱戴。他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优秀思想品质永远激励工业系统百万干部职工为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而努力奋斗。 张立昌同志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对党、对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他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统揽全局,注意领导方法,讲究领导艺术,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他讲党性、顾大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政治生活准则,模范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他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公道正派,光明磊落,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他生活朴素,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保持了共产党人优良的政治本色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同志、爱护干部,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张立昌同志生病期间,十分顽强地同病魔作斗争,一边治疗一边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临终前嘱咐亲属,丧事从简,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张立昌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个人简介张立昌,男,1956年11月生,陕西乾县人。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背景1982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9年2月,晋升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4年12月,晋升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2002年2月— ,任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7年12月---,调入陕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任副教授。 1993年12月,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 1987年7月---1997年12月,任陕西如意电气总公司子弟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 1987年1月--1987年7月, 陕西如意电气总公司技工学校任教。 1982年1月---1986年12月,在陕西省彬县中学任教。 研究成果(一)论文部分(1997年调入陕西师范大学之前,在《物理教学》《物理通报》《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文章26篇,略。) 1.《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4期。12000字 2.《传统教育异化的必然和创新教育提出的逻辑》,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年第2期。7500字 3.《论新时期教育的文化选择的立场和对策》,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3第2期。6000字 4.《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8500字.新加坡:NSP泛太平洋出版社《点燃创意的火炬(创意教与学九题)》全文收录. 5.《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职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第3期。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同年第10期全文复印。8000字 6.《“教师个人知识”:涵义、特征及其自我更新的构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0期。8500字 7.《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7期。10000字 8.《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标》,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6期全文复印。10500字 9.《主体性发展与诱思探究教学》,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7000字 10.《发展性评价:新课程评价的追求》,收入《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2003年9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4000字 11.《浅析诱思探究教学的主体发展观》,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1第3期。7500字 12.《新课程实施偏误分析及其实施假设和策略的匡正》,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7期。7000字 1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教师行为的调查报告》,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年第.6期。6500 字 14.《教学方法选择:从主体需要维度的另类思考与实践表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期。8300字 15.《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公享的体验型课堂》,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4期。7000字 16. 《新课程实施批判和微观策略建议》,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同年第10期全文复印。 11000字 17.《学人文教育批判和实践的逻辑与表现样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4期。14000字 18. 《试论反思性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7期。4000字 19.《关键要发展出一套变革的文化》.2007.8.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论文集. 20.《影响新课程实施的诸因素之系统分析及对应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7800 字 21.《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大学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理论导刊,2008年第8期 4000字 22.《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作为一门课程的意义》,中国教育报,2008.11.1第3版(教育科学)2800字 (二)著作和教材部分 1.“十五”国家级教材《教育学基础》。第七章:课堂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现代教育学》,第五编,课程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教育学》,第三编,课程原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十一五”国家级教材《教育学基础》(修订版)。第七章:课堂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5. “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课程论》第三章:课程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6. 《教学哲学》.第三章:教学目标哲学、第五章:教学内容哲学、第六章:教育过程哲学、第九章:教学改革哲学、第十章:教学评价哲学,共1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7. 《学校教育学》.第三章: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4.5万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8. 《西方教育哲学流派 课程与教学思想》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副主编。 (三)承担研究课题 1. 1997年12月~2000年2月,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九五”教育部课题“现代教学论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2000年2月。经费50万。排序第二。 2. 2002年2月~2006年9月,主持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组织行为的改善的研究”。获1.4万元经费资助。学校配套0.7万元. 3. 2003年12月~2005年12月,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中子项目“西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支持的研究”。获5.0万元资助。 4. 2001年6月~2003年9月,主持陕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获资助0.8万元。 5. 2003年9月~2005年9月,主持陕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的研究”课题。获0.5万元资助。 6. 2004年9月~2006年12月,主持教育部陕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西部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可行性研究”课题。获0.8万元资助。 7. 2005年3月—2007年5月主持陕西师大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教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课题。获1.5万元资助。 8. 2006年12月— ,主持教育部陕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研究”课题。获0.8万元资助。 9. 2007年9月—2008年9月,主持陕西省重大课题<西部强省建设与教育改革>子课题: 西部强省建设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获3.5万元资助。 学术兼职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理事会理事 获奖情况1.《诱思探究教学论在各科教学中的深化研究》获陕西省政府1999年12月教学成果一等奖。 排序第二。 2.《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一文获陕西省第六次(1997~1999)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10) 3.《教师专业发展研究》2003年获陕西省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微格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排序第三。(2004.7 ) 5.《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一文获陕西省第七次(2000~2002)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10) 6. 2003年9月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 7. 2005年4月获陕西省基础教育课改先进工作者。 8. 《新课程实施批判和微观策略建议》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7月)。 9. 《现代教育学》2005年7月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排序第四。 10. 2006年9月获学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文化的适应性改造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合理性选择》获陕西省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1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