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兰亭 |
释义 | 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人物简介张兰亭(1925—1967年),利津县城东街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出生于贫苦农家,兄弟四人,张兰亭居长。其父张树林是拥军支前老模范,二弟张祝信系残退军人, 三弟张祝胜1947年在泰安战役中牺牲, 四弟张祝庆是转业军人。有“一门四战士,父子五模范”的称誉。 人物生平幼年失学,随母亲靠乞讨度生。9岁到利津河东二区大清户村给地主当了放牛娃。15岁被日军招劳工去吉林省西安县(今辽源地区)。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部队。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侦察员、侦察班长、侦察排长、连长、侦察队长、副营长、团参谋长等职。1959年转业地方工作后,任锦州市文化局科长、锦西化工厂人武部部长、保卫科科长等职。 所获荣誉与贡献张兰亭是中国人民军队的英雄战士。解放战争时期,他多次荣立战功和受到部队嘉奖。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三十八军一一四师先后任侦察排长、连长、队长。在抗美援朝第一、三、四次战役中,他带领侦察人员,经常深入虎穴,侦察敌情,机智勇敢地抓捕“活舌头”,多次取得重要军事情报。1951年1月,张兰亭带领侦察排,以出奇制胜的战术和大无畏精神,捣毁美军第十九联队的大队指挥机关,歼敌一个营,保证后续部队顺利前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1951年 夏, 团首长交给张兰亭抓“舌头”的紧急任务,并限期完成。接受任务后,他埋伏在一条经常有美军军车驶过的公路边,仅用一个半小时,就抓获1名美军司机,带回1车弹药。由于张兰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出色地完成侦察任务,1952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为他记特等功,同时援予“二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先后授予他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军功章。 张兰亭于1959年从部队转业地方工作后,仍保持革命军人的本色,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努力为党工作。1967年9月在“文化大革命”派系武斗中,不幸去世,时年41岁。 地矿部河北地勘局高级工程师张兰亭 男,汉族,1935年11月生,河北玉田十里坨人,中共党员。原世界华协国际杰出专家委员会理事、地矿部河北地勘局高级工程师。为世界级专家名人。长期从事地质探矿科学技术工作。曾负责过26个矿区和3个国家大型重点项目的探矿科技与管理,进行铁、铜、铅、锌、钼、钴、金、石棉、水晶、云母、电石灰岩等10余种矿产及地下水资源的普查与勘探。参加冀东迁安铁矿和井陉南张电石灰岩勘探大会战,为首钢和国家尼龙基地建设作出了贡献。1984年在唐山开滦煤矿抗洪抢险一线指挥部负责施工技术,圆满完成了当时国务院李鹏总理亲自交给地矿部抗洪抢险的紧急工程任务。参加“一炮成井”“冬季施工明管送温水”和抗道掘进“打眼机”的研究与试验等均获成功。参加过国际隧协16届年会和英法海底隧道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研讨会议。编写“七五”、“八五”和2000年河北探矿发展规划,负责主审工程设计,并在组织施工中大力研究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河北探矿工程特别是抗探工程质量和效益多年居全国先进水平,在改革开放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撰写论文报告30余篇,其中在国内外学术会上交流和书刊公开发表的12篇。参加编写的《引青济秦环境改造引水隧洞工程施工技术报告》被评为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电影《中国人》就是以此为背景在施工现场拍摄的。参加编写的《河北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志》也被评为部级科技成果四等奖。连续多年荣获局级先进工作者和工业学大庆先进分子称号。又是中国地质学会、河北省宝玉石协会会员、河北省建设工程招标专家网的评标专家、局专业技术职称、优秀工程勘察和地矿部全国文明机台、坑口评审委员。在梯子岭隧道、桃林口水库过河平洞等工程的评审与鉴定都是主审人。还曾应邀河北地质职工大学和省举办技术培训班参加讲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百余名。本人的名字已被选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世纪专家》、《二十一世纪杰出专家》、《探矿工程专家名录》、《华夏英杰》、《爱国功臣大典》、《中华名人大典》和《世界名人录》等书中。曾经获得世界和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爱国功臣金杯、献身地质事业奖章及其多种证书、奖状、奖金、奖品等。由于该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弘扬先进文化,在贯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做出了显着成绩,其主要业绩在众多的《人物传记》等报刊、杂志和众多的宣传媒体都作过报道作为中华知名专家起到了宣传和模范带头作用,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