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荆门 |
释义 | 张荆门,硬质合金专家。对碳化钨钴硬质合金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完善了中国该硬质合金系列;精心组织和指挥了工厂技术攻关和技术引进改造,为中国钨业、硬质合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人才脱颖而出做出了杰出贡献;弘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全力策划和应对瑞典山特维克公司提出的诉讼,勇敢捍卫了我方在国际合同纠纷中的合法权益。 张荆门-生平简介张荆门,1934年4月6日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县。1956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后中南工业大学,今中南大学)有色冶金系硬质合金专门化,同年分配到株洲硬质合金厂(简称株硬厂)工作。学子逢时,正好赶上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建设和投产之期,百业待兴,大有用武之地。他先后在碳化钨钴合金车间任见习技术员、技术员、车间实验室主任、车间技术组组长、车间副主任。 1979年调厂部工作,先后担任工艺科科长、副总工程师兼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兼技术改造部指挥长、株硬厂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 1994年退休后,受命负责研究和处理厂“七五”改造项目与瑞典山特维克公司发生的合同纠纷,并赢得了中国硬质合金行业第一场涉及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案的重大胜利。 张荆门-成就中国第一代硬质合金专家 株硬厂于1958年投产。张荆门当时所在的钨钻和钨镍合金车间只生产BK6、BK8、BK15和BH64个牌号(前三个后来改为YG6、YG8和YG15)的合金。 成就及荣誉投产后遇到的第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在氢气烧结工艺中产生的高达2%以上的“起皮”废品。所谓“起皮”,系指制品上出现裂纹或翘起一层壳,严重时呈鱼鳞状的小薄片或似鞭炮爆炸后形成的爆花。负责现场指挥的前苏联专家依据其当时仅有的俄文版硬质合金生产工艺一书认为:它是由于氢气中含水量过高或氢气流量不足或某些操作不慎所致。但实践证明,它通常与此无关。当时任车间主管技术的副主任张荆门发现第一带炉温影响很大,通过优化并找到一个合适的温度之后,废品有所降低,但仍是最多的一种废品。于是张荆门下决心,再三请示领导一定要把该问题查个一清二楚。他根据无可争辩的试验结果,在国内外首先对该问题的形成机理作出了科学的结论:它是含碳气体在铁族金属的接触作用下,在400~800℃的温度时在制品内局部分解出大量的碳而形成的。这一重大成果成功地消除了烧结起皮废品,并被载入国家科委1964年成果公报。 个人其它信息由于碳量的精确控制是硬质合金生产过程保证质量的关键,所以对起皮机理深入研究的效果就大大超出了消除起皮废品本身,极大地提高了对许多工艺问题的认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产品变形。举一反三,张荆门进一步证实了另外一条重要的结论——炉内由于含碳气体与制品不同部位的接触机率不一,造成其碳量不一。因而同一烧结温度下液相的数量不等,不同部位的凝固温度不一,冷却过程局部收缩不一样是烧结过程中引起制品变形的重要原因。在对起皮、变形机理研究的同时,他进一步证实了在氢气烧结过程中同时存在脱碳和渗碳两种反应,把对碳量控制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此外,当时的教科书认为“鼓泡”是过烧造成的。张荆门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提出了怀疑,并令人信服地证明:鼓泡的基本条件是烧结体内存在着某种“泡源”,也就是存在着造成空气局部集中的条件和出现液相以后因化学反应生成气体的杂质。至此,他对烧结过程中产生鼓泡、起皮、变形的机理的研究结果,纠正了原有教科书上的错误,建立了钨钴合金烧结过程质量控制的全新理念,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社会评价成功的第一步,使他的自信心更强,志向更大,决心建立健全钨钴硬质合金体系。特别是前苏联专家撤走之后,历史的重任自然落到了中国自己年轻专家的双肩上,他变压力为动力,又研究和主持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新工艺、新产品。 H1合金是加工面粉机铸铁磨辊的细晶硬质合金专用刀具,一直依赖进口。1961年——国民经济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国家外汇严重不足,不能再进口这种昂贵的刀片。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不可能缺少这种刀具。根据冶金工业部(简称冶金部)下达的科研任务,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张荆门,首先按前苏联的工艺仿制——用增湿的氢气还原氧化钨制取粗颗粒钨粉经碳化得到粗颗粒碳化钨,再强化球磨制取BK6M的混合粉。试验表明,不仅这种碳化钨的技术条件难以满足,而且强化球磨使得合金组织中存在明显夹粗现象,达不到使用要求。根据一系列试验结果,他决定不再采用该工艺,而采用细颗粒碳化钨粉做原料,选用96小时的湿磨,成功地制造出性能优良的YG6X合金,实现了国产化,全部替代了H1合金。冶金部也于1978年补发了科技成果奖。在研制细晶合金生产工艺时,他又有一个重要发现,即每一个特定原料组成的混合料的湿磨时间有一个最佳区间,超过某一限度,合金中碳化钨的晶粒度越不均匀,平均晶粒度也会变粗。 主要贡献精心组织指挥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 中国钨的储量、开采量和出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但钨制品的出口量只占出口总量2%。出口的是廉价的精矿,买进的则是昂贵的深加工产品,其附加值相当于钨精矿的10倍以上。国家领导人和中华学子深深感到愧对于祖先留下的宝贵资源。 1981年至1982年,原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分别在西华山和株洲召开了第一届、第二届钨业科技工作会议,亲笔题写了“振兴钨业”的巨型条幅,并深刻指出:“钨业的出路,关键在于深度加工”。国家科委委托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组织“全面提高硬质合金质量”和“钨冶炼及其中间制品的研究”攻关,由株硬厂、中南工业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等5个单位成立联合攻关组,由株硬厂厂长任组长。张荆门作为厂长的主要助手和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专家论证的意见,将全面提高硬质合金质量攻关分为仲钨酸铵制取蓝钨、钨粉的研究等7个方面69个专题;将钨冶炼及其制品的研究分为提高金属总回收率的研究第6个专题;并确定了联络机构,选调了得力的联络员,使2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联合攻关井井有条,并卓有成效。黑钨精矿碱压煮—萃取—蒸发结晶工艺及其三废处理、偏钨酸铵等配套成果,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从精矿到仲钨酸铵的总回收率比经典碱法工艺提高5%,产品纯度由99%提高到99.95%,单位吨成本下降300元。16项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和技术改造,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钨粉、碳化钨的新标准,产品远销美、日和欧洲。株硬厂仲钨酸铵等3项产品获金奖,8项产品获银奖,并有36个部、省优质产品。这期间发表了195篇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仲钨酸铵制取蓝钨、钨粉的研究和黑钨精矿碱压煮—萃取—蒸发结晶工艺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株硬厂获得“六五”科技攻关全优奖光荣称号。 张荆门-简历1934年4月6日 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市。 1952~1956年 在中南矿冶学院有色冶金系学习。 1956~1994年 在株洲硬质合金厂三车间任见习技术员、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兼车间技术组长、车间副主任、厂工艺科科长、厂副总工程师兼工艺科长、副总工程师兼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兼技术改造指挥部副指挥长、指挥长、技术改造指挥部指挥长、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 1994年底 退休。 1995年~ 任株洲硬质合金厂厂长顾问。 张荆门-主要论著1 张荆门,何锐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硬质合金专业分会第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起皮废品的研究.1962 2 张荆门,杨超尘,龙顺柱.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第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细晶合金的研究.1964 3 张荆门.中日第一次硬质合金技术交流总结.硬质合金,1974(4):1~50 4 张荆门,陆远明,王良,等.硬质合金的生产(第二篇第八至十三章).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7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