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燕镇
释义

“巴燕”古称“拔延”,因境内有拔延山,即今马阴山(古人又称雪岭。雪山)而得名。“巴燕”属藏语,意为“右旋莲花山”,山峦形似右旋莲花。

中文名称:巴燕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西宁市

地理位置:北纬36°05′,东经102°15′

面积:25.36平方公里

城镇概况

巴燕镇位于县境中部,离西宁市110公里.东、南两方与谢家滩乡接壤,西北两方与加合乡相连,东北方与石大仓乡相接.海拔2800米至320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6°05′,东经102°15′。北靠马阴山,南面尕加山,地处巴燕河北岸的川谷地带,属浅山地区.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25.36平方公里.折合380亩。

巴燕河水自加合乡穿过镇南。属凉温半湿润气候区,降水较多,水分较为充足,旱象发生少且较轻,冰雹、早霜冻灾害多.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洋芋、油菜等.省级临平公路穿过南境,有县城至金源乡、阿什努乡的两条县级公路。

历史沿革

明朝中期以前,巴燕为藏族放牧地。万历年间为西宁府中马番族二十五族之一的占咂(又名章咂)族部落居住之地,以畜牧为主,兼营农耕.明末清初,回族、汉族陆续迁入,藏、回、汉各族杂居,牧耕兼作.清乾隆五年(1741年)闰三月,西宁道佥事杨应琚以地处适中扼要,水草丰广、地土宽平,议准筑成土城一座.乾隆六年至八年(1741年--1743 年),招募藏、汉、回族在巴燕戎等地垦荒种地.乾隆九年(1744年),设巴燕戎格抚番厅.民国2年(1913年)改厅为县后,巴燕镇为县治所在地。

1949年9月4日,巴燕镇解放。1950年,继而建立了新政权,成为中共化隆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

民国19年(1930年),巴燕属第一区。24年(1935年),设立巴燕镇。解放后1950年元月1日,改巴燕镇为巴燕市,隶属第一区.1952年8月1日,改为巴燕乡,隶属第一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巴燕乡1956年9月26日,改为巴燕镇.1958年9月1日,改为巴燕公社。1984年8月14日改为巴燕镇。

基础设施

解放36年来,巴燕镇经过多年的改造和建设,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

巴燕镇

加强了县城基础设施的建设,健全了各项服务设施,县城市政建设初具规模.地方工业从无到有,计有采矿、选矿、电力、农机修造、建工建材、五金、粮油加工、食品加工、地毯、服装、印刷修理等国营、集体工矿企业14家,工业总产值达1120.82万元。名优产品有镍矿粉、精炼菜籽油,化隆曲酒、地毯、架子车底盘等。国营商业有民族贸易公司、副食品公司、五交化公司、饮食服务公司、医药公司、石油煤建公司、对外贸易公司、生产资料公司、农副产品公司等12户。集体商业19户,个体商业众多.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药品检验所等卫生机构。文化单位设施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新华书店、电影院、体育场、工人俱乐部、广播站、电视差转台.交通运输单位有客运站、运输公司,县城至西宁班车每日十多次.县城至尖扎县.临夏市有定期班车.县城至雄先.金源.德恒隆.甘都.群科乡(镇)亦通班车。

行政区划

巴燕镇辖东上(东上、塌庄廓)、东下、南街、西上、西下、北街、哈洞、 儒家沟、尕西沟(尕西沟、头塘)、下胡拉、金家庄(金家庄、大台)、上圈, 什介列(什介列、拉晒)、绽麻14个村委会,18个自然村,61个生产合作社.

2001年12月由于撤乡建镇政策的实施,化隆县巴燕镇于加合乡合并建成新的巴燕镇.

信仰和民俗

化隆回族和全国回族一样,信仰伊斯兰教,在风俗上有许多共性。 这里的回族男子多穿对襟白衬衣,外套青坎肩,戴白色或黑色的圆顶帽。妇女一般都戴“盖头”,只露面部。他们的饮食,在制作上特别考究。婚姻上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婚期一般选在主麻日(星期五),由阿訇证婚。一般只在本民族内通婚,如娶嫁外民族,前提条件是对方要遵循回族风俗。丧葬实行土葬,而且死后一两天内就要安葬完毕,不用棺木寿衣,只用两丈多白布缝制成尸衣,紧裹洗净的尸体。

这里的回族节令主要是小“尔的节”(开斋节)、“大尔的节”(又称古尔邦节,即宰牲节)等,具有浓烈的伊斯兰宗教色彩。

化隆县是青海的回族之乡,如果想更多地了解青海回族的习俗,化隆是必需要去的地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3: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