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慧廉 |
释义 | 张慧廉 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三系首席育种家 张慧廉,(1940-2010),男、汉族,1963 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1994 年调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为该所研究员、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以及政协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004 年起任大北农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三系杂交水稻育种首席专家兼南方水稻研究所所长。 张慧廉一直自称是个农民,在田里与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大学毕业后就回到湖南家乡的公社农技站工作。而与杂交水稻结缘,还要追溯到1974年。当时县领导派他到海南岛向袁隆平先生学习杂交水稻的培育技术,从此踏上了研究杂交水稻艰辛之路。 张慧廉从事杂交水稻科学研究30多年,是我国印水型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他开创的印水型杂交水稻在国内分布东至江浙、西达银川、北到河南南部、南至海南岛的全国大部分地区,国内累计种植面积达到4亿亩以上,年推广应用面积占我国杂交水稻总面积的25%以上。该系列水稻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持完成的“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他也是杂交水稻有史以来第一个优质高异交率不育系 II-32A 的选育者,并先后选育优质高异交率印水型不育系 II 优系列、 I 优系列、优系列、中优系列、中 9A 系列、国丰系列共计 24 个。其中由张慧廉选育或合作选育的国丰 1 号、 II 优 838 、 II 优多系一号、 II 优 501 、 II 优明 86 等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与别人合作或各地利用他所选育的不育系育成的组合也有 150 多个。 他完成的攻关项目“优 IA 的选育”于 1996 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印水型优质不育系 II-32A 的选育及在四川的应用”于 1997 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印水型不育胞质的发掘与应用”于 2004 年获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与袁隆平先生等合著的《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于 1994 年 1 月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他还于1993 年 4 月至10 月任美国德州休斯顿的 RICE TEC杂交水稻专家。 科研和应用永远都是需要相互支持,如果衔接的环节不畅通,这是很让人着急的事情。在田里奋斗了几十年的张慧廉现在终于迎来了知己的“黄金时代”。他与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一见如故,大北农“科技兴农”的理念正中了这位老研究员的心事。他希望能够凭借着大北农提供的广阔平台,大力推广印水型杂交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农民兄弟都能得到良好的收益。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提供30余万元的科研经费,并聘请他任大北农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三系杂交水稻育种首席专家兼南方水稻研究所所长,成果出来以后,公司负责在全国范围内的营销,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很快就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正是这种结合,使张慧廉现在既没有“前顾之虑”,也没有“后顾之忧”,他就专心负责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最为擅长的品种创新工作,即不断育出新品种。张慧廉老师虽然年逾花甲,但在这黄金时代,也变成了年富力强的“年轻人”。 成功既来自于不迷信权威的创新,更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好的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稻株不会在脚底下等你!水稻育种家的工作很复杂,不仅要有很扎实的遗传育种学功底,更需要能吃大苦耐大劳,去想办法从农田里成千上万株水稻中精确地找到你想要的那一株,而它出现的概率只有几万分之一、十几万分之一。这是什么现代仪器都不能代替的工作,只有具有丰富育种实践的慧眼人,才能做到的事情。用手一株一株地将稻株扒开,看个仔细。”30多年来,为了选育更多更好的优良水稻品种,他每年8个多月的时间都是在农田里度过的,以致于他的脚趾甲盖也染成了铁锈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刚刚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的他仍在沿着培育新的印水型杂交水稻之路继续前进。张慧廉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印水型杂交水稻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造福于民。” 2010年5月28日上午8时04分,我们敬爱的张慧廉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辞世,享年70岁。 张慧廉老师自197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三十多年,是我国印水型杂交水稻的创始人,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的奠基人,曾主持国家科技攻关专项、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和湖南省科技攻关多个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农学奖)。 张慧廉老师2004年起任大北农研究院副院长、金色农华三系杂交水稻育种首席专家兼南方水稻研究所所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