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衡宇宙观
释义

张衡宇宙观,是指汉代天文学家——张衡的天文学思想所形成的哲学体系。张衡(78-139年),字平子,汉南阳郡西鄂县(今卧龙区石桥镇西南)人。东汉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其家世代为名门望族。张衡曾经深入学习和研究了当时天文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并通过多年的实际观测和理论研究,写下了世界史上不朽的天文学名著《灵宪》等。张衡从哲学和科学的高度全面地阐述天地的生成和结构,解释日月星辰的本质和运动。中国古代的天体演化思想又可称为开天辟地说,它是一种解释天地是如何产生的学说。

无限宇宙思想

张衡关于天球的概念,除描述天体的分布运动,表示众恒星分布于天球上,此外并无其他意义。战国尸佼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关于宇宙是否有边界的问题,自唐宋以后一直争论得很激烈。《灵宪》说:“八极之维,经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未知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张衡这一思想,不仅在《灵宪》里存在,在《思玄赋》里也有描述。

天体演化思想

天地万物起源、发展——宇宙观的核心。“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人试图从物质变化本身来阐述天地的起源问题,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2、汉代唯心主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宇宙观,把不断发展变化的宇宙看成是僵死的、不变的。

著作引文

张衡宇宙观,张衡所著的《元图》和《灵宪》是两部集中反映他的哲学宇宙观的重要著作。其云:“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无形之类”的“元”,是太始。《灵宪》道:“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为之溟滓,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混沌不分。故《道德》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化合,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为太元,盖乃道之实也。”

天地生成阶段

张衡宇宙观,天地的生成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作“溟滓”——这就是早就存在的几何空间。“厥中惟虚,厥外惟无”。第二阶段称作“庞鸿”——各种不同的物质性元气,互相混合在一起,不断地运转,混沌不分。第三阶段称作“太元”——团元气清浊逐渐分开,天在外面形成了,地在里面定下了。天地构合精气,生育出万物来。张衡宇宙观——“太始”是无形的,名之为虚无或太虚。《灵宪》说“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

张衡宇宙观,反映唯物主义思想的《管子·心术篇》中指出:“虚者,万物之始也。”。张衡在《灵宪》中曾提到“暗虚”,暗是黑暗的“暗”,虚则是和“厥中惟虚”的“虚”同义。张衡还继承了《易经》中的“阴”、“阳”两个基本哲学范畴,说:“也阴阳同其流,与元气和气朴。”张衡的宇宙观不是僵化的,而是发展的,闪烁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芒。张衡的天体演化思想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代表,在我国古代的哲学界有很广泛的影响。张衡的这些天体演化思想,是在不断研究和吸收前人天体演化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老子》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淮南子·天文训》的基本观点正是张衡天体演化思想形成的一个源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8: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