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国龙 |
释义 | 1 飞亚股份董事长◎ 1、飞亚股份董事长1949年3月生于上海。 1977年8月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机织专业,学历专科,高级工程师。 1977年9月—1986年3月于孝感第一棉纺织厂历任车间负责人,生技科副科长职务; 1986年3月—1998年3月于孝感第二纺织厂任副厂长职务; 1998年3月—1999年11月于湖北孝感第一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任总经理职务; 1999年11月—2000年10月任孝感第二纺织厂厂长职务; 2000年10月至2008年11月任飞亚股份(002042)董事长。 张国龙先生曾获淮北市“劳动模范”,安徽省“纺织行业突破口先进工作者”,安徽省“百万职工跨世纪赶超工程功臣”,“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2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基本情况张国龙,生于七0年代。四川人。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现任教于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和中国当代散文研究。出版有论著《审美视阈中的成长书写》,随笔集《享受生命这一程》,长篇小说《少年行者》、《蓝调少年》、《头长反毛的小丫》、《梧桐街上的梅子》等20余部。已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有散文集《真情》、《亲爱的爸爸妈妈》、《感悟乡情》、《感悟师生情》、《来生让我做您的母亲》、《来生您还做我的父亲》等数十部。责编的系列教育类图书《成就一生好习惯》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长篇小说《头长反毛的小丫》入选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2007年被评为中国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儿童文学作家。曾获北师大第11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以及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 ◎ 论文信息《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载《中国儿童文学》(秋季号)2011年 《成长”真谛的追寻与诠释——常新港长篇小说侧论》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9期 《2000-2010中国儿童文学现象考察》载《东岳论丛》2011第9期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精神守望的得失》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5期 《生命意识书写的新向度——熊育群散文论》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4期(上半月)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载《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3期 《不仅仅是“信件”:评秦文君书信体散文集<你好,小读者>》载《中国儿童文学》2010年秋季号 《战争话语中的儿童本位叙事和悲情想象》载《中国儿童文学》2010年春季号 《当代散文的突围策略:建构系统的“散文诗学”》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0期 《处于成长之中的中国“成长小说”》载《南方文坛》2009年第7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0期转载 《抗战语境中中国作家主体人格新解:由重庆抗战文学的“凋零”论说起》载《红岩》2009年第2期 《当代散文的困境探微》载《当代文坛》2008年第6期 《底层叙事与乡土之“痛”:王方晨小说创作侧论》《时代文学》2008年第3期 《作为“女性”散文作家的“思辨”:筱敏、陈染、迟子建散文创作述评 》载《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纵横于文坛经纬之间的“雷达”》载《新学术》2008年第2期 《试论藏戏<文成公主>与元杂剧<汉宫秋>异质的文化心态》载《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2006年中国儿童小说创作观察》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论〈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 《关于村庄的非诗情画意的“诗意”写作姿态及其他:刘亮程散文论》载《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千秋万代雄才赋:评李元洛的文化散文<汨罗江之祭>》载《名作欣赏》2007年第13期 《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评〈朗读者〉》载《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 《行走在“评论”与“创作”之间——李元洛、雷达、阎纲等评论家的散文创作述评》载《济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重塑散文的文学品质》载《花城》2007年第2期 《回归“成人式”及其他:“成长小说”初探》载《艺术广角》2007年第2期 《21世纪初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浅析》载《中国儿童文学》2007年第2期 《李元洛散文创作浅论》载《理论与创作》载2006年第5期 《诗意和纯美的另一种书写——关于曹文轩“少年小说”中的“成长之性”》载 《中国儿童文学》2006年第3期 《从王刚的《英格力士》管窥“无性时代”的“性成长”景观》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述评》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创作述评》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在颠覆中承接:儿童文学“教化功能”刍议》载《艺术广角》2005年第3期 《在隐忍与坚守中自助成长——评<绿纱巾>》载《儿童文学》2005年第1期 《成长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载 《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21日 《知识决定分子》载《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6月4日 《当下散文创作亮点评谭》载《文艺评论》2004年第2期 《儿童文学理论话语的彰显》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9日 《新艺术散文的守望者:刘烨园的散文文体自觉》载《中国少儿出版》2001年第3期 《面对传媒,坚守自我:媒体时代的散文小议》载《散文选刊》2001年第1期 《流淌与笔尖的不羁的乡愁:读席慕蓉的<长城谣>》载《语文快餐》2000年7-8期 《生命匆匆,岁月何在:读朱自清的<匆匆>》载《语文快餐》2000年1-2期 《散点透视“读不懂”:“后新诗潮侧论” 》载《艺术广角》1999年第1期 《徜徉于故园的追寻——读叶梦散文集〈遍地巫风〉》载《书屋》1999年第1期 《“新写实”:“转型”真空地带的“缝缀者”》载《艺术广角》1998年第5期 《洗涤思想 裸视灵魂——周涛散文刍议》载《当代文坛》1998年第1期 《1995—1996散文研究综述》载《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 ◎ 著作信息《字源识字教学手册》 张国龙 主编,2011年12月,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审美视阈中的成长书写》,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梧桐街上的梅子》(长篇小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不可不读的童话故事》(主编),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不可不读的历史故事》(主编),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不可不读的名著故事》(主编),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那些温暖我们的人和事》(主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感悟真情》(主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1979—2008中国优秀儿童文学典藏·小说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979—2008中国优秀儿童文学典藏·散文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979—2008中国优秀儿童文学典藏·童话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长篇小说《头长反毛的小丫·夏蘩的花季雨季》,新世纪出版社,2007 《来生让我做您的母亲》(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来生您还做我的父亲》(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猛禽飞翔:最让人迷醉的猛禽故事》(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水下猎手:水下最让人迷醉的动物故事》(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陆地霸主:陆地上最迷人的动物故事》(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亲爱的爸爸妈妈》(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感悟师生情》张国龙主编,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 《感悟乡情》(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真情》(主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怎样帮助孩子成为最杰出的中学生》(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长篇小说《少年行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长篇小说《蓝调少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中短篇小说集《有种感觉你不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中短篇小说集《老爸老妈没感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中短篇小说集《头长反毛的小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我们怎样做家长》(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发现家长:成功教子的艺术》(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享受生命这一程》(散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战火的洗礼:西南联大》(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 教材信息《儿童文学教程》(参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儿童文学教程》(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参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新编大学语文》(参编),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 项目信息◎ 主持项目1)2009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少年素质教育出版项目(项目编号:00466400013,课题经费10万元); 2)2009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项目···成长小说与教育心理研究(项目编号09-02-07,课题经费2万元); 3)2009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项目···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讲台与舞台: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探幽(项目编号09-07-03,课题经费0.8万元); ◎ 参与项目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名称:中国当代少儿小说研究。项目编号:06BeWY024,项目经费1万元; 2)200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藏戏曲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5XZW014,已结题,项目经费1万元; 3)教育部211项目《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项目经费1万元; 4)师教通[2009]119号文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儿童文学素质教育儿童文学,项目经费0.5万元。 ◎ 文学创作信息◎ 1.小说《怎么回事》载《文学少年》1998/12《儿童文学选刊》1999/2转载 《选择别无选择》载《草地》1999年第6期 《尴尬》载《飞天》2000年第2期 《我的海魂衫,我的背带裙》载《少年文艺》1999/11《小学阅读指南》2000/3转载 《爸爸,您别泄气》载《儿童文学》2000第4期 《心悸》载《少年文艺》2000第11期 《带报童回家》(中篇)载《草地》2000年第3期 《阁楼上的书包》载《文学少年》2001/第3期 《老爸怪糟糟》载《少年文艺》2001第4期 《伊尔梅和她的伊妹儿故事》载《少年文艺》2001第5期 《十五岁那年的夏天》(中篇)载《少年文艺》2001第8—9期 《三中第一“猛女”》载《少年小说》2001年第11期 《我终于失去了你》(中篇)载《华夏少年》2001/第10—11期 《风中的芨芨草》(中篇)载《少年文艺》(江苏)2001第11期 《红脸白脸》载《少年小说》2002第1—2合刊 《沉默的夹竹桃》载《儿童文学》2002第2期 《我们捅了天窟窿》载《东方少年》2002年第5期 《八十里山路》载《少年文艺》(苏)2002/6《中国儿童文学》2003/1转载 《花季的叹息》载《少年文艺》(沪)2002第9期 《一个“问题男孩”的独白》(中篇)载《儿童文学》2002年第12期、2003年第1—2期 《血疑》载《儿童文学》2003年第5期 《焦点女孩夏威夷》载《少年文艺》2003/9《中国儿童文学》2004/2转载 《九阳》载《中国校园文学》2003年第9期 《谁之过》载《中外童话故事》(中学版)2003年第9期 《少年人质多川》载《少年文艺·阅读前线》2003年第11期 《与瘟神对峙的日子里》载《少年文艺》2004年第1期 《自己的阳光》载《少年小说》2004年第1-2期 《失语的夜晚》载《少年文艺》2004年第2期 《何时才回家》(中篇)载《儿童文学》2004/第3期 《死亡歌舞》载《少年文艺·阅读前线》2004年第5期 《我的忧伤有谁知》载《少年文艺》2004年第9期 《车站》载《广东第二课堂》(小学生阅读版/上半月版)2004载 《少年文艺》2005年第1期 《头长反毛的小丫》载《少年文艺》2005年第2期 《我想叫那小子一声哥》 载《儿童文学》2005/3《中国校园文学》2006/2转载 《一切都已过去》载《少年文艺》2005年第5期 《玫瑰花和牛芒刺》(中篇)载《儿童文学》2006年第8期 《暮雪萧萧》载《东方少年》2006年第2期 《站在爱与痛的边缘》载《少年文艺·阅读前线》2006年第3期 《在阳光下播种快乐》载《儿童文学》2007年第5期 《夏天和东风破》载《儿童文学》2008年第6期 《这个冬天不太冷》载《少年文艺》2007/2《中国儿童文学》2008/1转载 《冬雨淅沥》载《中国校园文学》2008年第7期 《难眠雨夜》《东方少年》2008年第11期 《在雨夜里成长》载《少年文艺》(苏)2008年第5期 《纸燕飞翔》载《中国校园文学》2008年第4期 《弟弟,我们不哭!》载《儿童文学》2005年第7期 ◎ 2.散文《大澳行》载《海燕/都市美文》2010/12期 《星夜大帽子山》载《黄河文学》2010/10-11期 《亲情的距离》载《儿童文学》2010/3期 《四岁半的叹息》载《福建文学》2007年第5期 《和父亲关于死亡的对话》载《天涯》2001第1期 《瞬间的蜕变》载《星岛日报》2009年12月20日 《如果能找到我的爸爸,我一定会向他要零花钱》载《东方少年》2010年第3期 《一辈子就听了您一句话》载《星岛日报》2009年12月6日 《一里路需要走多久》载《中国儿童散文精选》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 《生活在别人的城市》载《广东第二课堂》2002年第3期 《今宵同入梦》载《儿童文学》2006年第2期 《奶奶的爱情》载《青岛文学》1998年第5期 《我不认识你,但我记得你》载《儿童文学》2008年第8期 《一句话的救赎》载《星岛日报》2009年12月13日 《同桌“冤家”》载《中学生》2001年第2期 《一盘磁带》载《广东第二课堂》(下半月刊)2002年第12期 《十年光阴的重量》载《北京青年报》2001/11月21日 《我所结识的一对香港夫妇》载《星岛日报》2010年2月13日 《包庇》载《成才之路》2001年第3期 《眼镜》载《北京青年报》2001年12月5日 《观塘又闻鹧鸪声》载《星岛日报》2010年1月6日 《陪一只流浪猫坐坐》载《星岛日报》2010年1月20日 《有个地方叫老林》载《青岛文学》1998年5月 《想死人的麻辣烫》载《中国物产报》1999年11月3日 《风叔》载《北京青年报》2001年12月20日 《一个人,不用匆匆回家》载《星岛日报》2010年2月20日 《和菲佣“一起”过节》载《星岛日报》2010年2月6日 《没说一句话的一天》载《星岛日报》2010年1月27日 《兰桂坊一夜》载《福建文学》2010年第2期 《雨中的顿悟》载《广东第二课堂》(下半月刊)2001年第3期 《致若干年后的你》载《福建文学》1998年第7期 《夜归》载《福建文学》2003年第7期《台港文学选刊》2003年第7期转载 《来一串糖葫芦》载《福建文学》2002年第7期 《只生一个就够了》载《星岛日报》2010年1月13日 《一个男人离家远行》载《华夏散文》2010年第2期 《素描》载《星火》1998第2期 《在大风中远走》载《福建文学》2003年第1期 《跌入谷低希望就来了》载《北京青年报》2008年4月12日 《生命在黑夜里绽放》载《散文天地》1999年第1期 《衰老》载《天涯》1998年第4期 《高原吟》载《写作》1996年第1期 《小村》 《青年文艺家》1996年第10期 ◎ 获奖情况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组)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11月; 获北京市第六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文科组)二等奖,2009年6月; 获2007—2008年度北京市优秀辅导员称号,北京市教工委,2008年9月; 获2006—2007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称号,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12月; 获2007年“全国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儿童文学作家”称号(读者投票); 理论著作《战火的洗礼——西南联大》(获2003年重庆社会科学三等奖) 责编系列图书《成就一生好习惯》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主编散文集《来生您还做我的父亲》是文化部、财政部2007年送书下乡工程优秀图书; 主编散文集《来生让我做您的母亲》是文化部、财政部2007年送书下乡工程优秀图书; 原创长篇小说《头长反毛的小丫》是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短篇小说《爸爸,您别泄气》获2000年度《儿童文学》小说佳作奖 短篇小说《有种感觉你不懂》获《东方少年》2000年跨世纪小说、童话征文小说佳作奖 中篇小说《风中的芨芨草》获《少年文艺》(江苏)2001年年度小说佳作奖 短篇小说《八十里山路》获《少年文艺》(江苏)2002年年度小说佳作奖 短篇小说《花季的叹息》获《少年文艺》(上海)2002年年度小说佳作奖 短篇小说《死亡歌舞》获《少年文艺·阅读前线》2004年年度小说佳作奖 短篇小说《腊八》获首届中日友好儿童文学征文奖 2007年被《儿童文学》杂志/搜狐网评为全国读者最喜爱十大儿童文学作家 3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副教授1957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88年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赴德国美茵兹大学艺术系研修。在克劳斯·尤根费申(Klaus Jurgen-Fischer)教授画室学习,现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国龙,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研究生导师。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张国龙几乎参加了国内的所有重要大展,作品被中外美术馆、基金会和重要藏家广泛收藏,是中国抽象油画领域最重要的代表艺术家之一。艺术简历1991年 张国龙个人画展 德国 波恩1994年 第二届中国油画展 中国 北京1995年 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 中国 上海1996年 ’96上海(美术)双年展 中国 上海1997年 中国艺术大展油画展 澳大利亚 墨尔本1999年 德国当代艺术展 德国 杜塞尔多夫2000年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 中国 北京2003年 “在路上”中国艺术家联展 德国 美茵兹中国美术馆“开放的时代”现代画展 中国 北京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中国 北京2003当代中国艺术展 中国 上海2004年 ?无关现实!当代中国艺术2004 中国 上海2005年 中国油画风景画大展 中国 北京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中国 北京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 中国 北京2006年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中国 北京 ◎ 张国龙的艺术语言人的文化底蕴是无可置疑的,但是生长在当代环境中的“现代人”,还有多少在发自内心的关注我们传承的文化?在认同中国文化艺术的方式上,我与张国龙有一些默契之处。就我来说,我生长在台湾,保存经典文化的意识非常浓厚,使我形成尊重人文思想、延续传统的潜在意识,尤其对中国古老的朴素哲学、生命宇宙观有长时间的思考。因此,早在我82年开创台湾现代画廊的时候,我就坚持要把包纳中国气质、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艺术介绍给国际艺坛。在如此长时间的艺术从业中,我也总在观察当代艺术如何重新发掘古老文化的生命力。而张国龙先生也正是这样一个心系哲学思想、胸怀宇宙、追根生命源头、尊崇中国经典文化与西方理性精神的当代艺术家。在这个意义上,我和张国龙的艺术、美学品位颇有可圈可点的相通之处。 由此我追根溯源似地走进他的工作室看到了他的全部作品后,构思了这次“观象,造象”为主题的展览。这次展览延续了馆内6月策划的“三不靠”当代艺术邀请展。在“三不靠”的展览中,张国龙带了一件大气的综合材料作品参加这个展览,10米乘4米的大幅作品显示了他广阔的视野和对传统语言的现代把控能力。 张国龙在旅德20年回国后,对中国艺术的观念与符号表达之间的关系做过非常专注的探索实验。他的性格不拘小节,思考却很深邃。他的创作材料很“显而易见”却又恰到好处。他的作品常常以黄土的堆砌和红绳布阵造成视觉冲击。随处可抓的“黄土材料”象征着中国的根基和思想滋生的土壤,稻谷是哺育的符号。这种材料语言是具象的,但被他持续地用来反映其抽象的哲学关怀,即“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物象关系。 不同于他的架上综合媒介作品,张国龙的装置作品更多是在探索如何用“当代的方式”呈现其对于时空、历史的关照。展览中有几件作品值得注意,首先陈列在主展厅的作品《观象之云龙雾》,是正在飞升的巨型腾龙。它以皮影材质的切片出现,侧看是几抹云彩,正面形象却咄咄逼人,其矫健的帝王姿态是中国崛起的缩影。走近威严的“龙体”,可见盘旋的躯体上喷撒着中国式大漆与墨汁;在氤氲的云雾中,颜料呼之欲出。这种泼墨书写的古老方式彰显着张国龙在抒情之时对中国意境的追溯以及他对“抽象”二字的理解。而围绕巨龙的红色线绳延续而上,上通天界下接地气,线绳连接的铁球在空中和脚下的黄土底座浑然一体,形成天地人的上下文关系。与之对应的作品是以“凤”为形象寄托的《观象》。“凤凰”素以王后身份现于我们的文化中。在此,金碧辉煌的王后在朦胧灯效的映衬下,带着女性的神秘和孕育的理想在展厅的背景音乐里游弋穿越,引起观众的宁静冥思。 除此,装置《视像》《人在哪》等 系列作品也采取皮影叠加的制作方式,力图解构和重组生命肢体及器官,以达到反思的效用。瞳孔、手与人体骨架在叠加构筑中产生了新的空间指向性,仿佛一架时间加速器——超脱肉体,穿越时空,走向博大的虚空里。在《问天观象》中,现成品的槐树、土壤和树上的蝉、蛇、蜘蛛、等昆虫动物相互依存于大地生态里,当下的生生不息,速度和天际的恒古不变,人的追问无止无尽。这类思考始终贯穿于张国龙的作品里。焦点和无限仿佛永远矛盾互补,类似经典的《蒙娜丽莎》与后现代的迷信破除相互依存发展,只是我们观看的角度置换了、空间发生了切换而已。 张国龙这种对宇宙、生命的反思态度之所以被我看做是“典型的中国式”,不仅是因为他运用了“飞龙在天、有凤来仪”的典型中国形象,还在于他的架上作品《天地系列》中反复出现的天圆地方的形状、红色线绳以及黄土宣纸的交叉弥漫。张国龙把宇宙迹象化、具象化,试图以德国式的理性方式和中国式的感性形象来组合重构出某种直观的形象让观众去体味其中的生命哲学意味。 纵观其作品,带着中国的根(土、气、神),借助古老的皮影艺术,融合现代的灯光幻觉手法,虚实结合,用借镜引景的方式,营造出气韵生动的氛围,点线面、骨气肉,这便是看与被看,与生命有关的艺术。 张国龙游离于中西美学、哲学观念之中,秉持严肃的哲学思考和艺术认知角度;通过严谨的思考和孜孜不倦的材料实验去介入创作。没有学术的态度和超脱现实的勇气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秉持这样的态度,我认为张国龙先生的作品与铸造艺术馆一贯的审美和经营理念产生契合,才有此蔚为大观的视觉宴享。 4 旅德画家(1957.3—)辽宁沈阳人。擅长油画。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留校任教。1988年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获硕士学位。现旅居德国。《高塬》、《黄土——生命系列》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黄土——源》被上海美术馆收藏。〈方圆-辉煌五行〉、〈生命系列〉被中国风现代美术馆收藏。作品还有《我的世界》、《读书·思考·答案》等。 ◎ 作品评介◎ 刘骁纯张国龙是当前中国抽象油画中学院倾向的突出代表之一。 他画中有一种生气和活力,一种躁动于母腹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状态,一种在强大的传统规范中而奋力挣脱的人格精神。这些使他的画中有一种外冲的张力。 (刘骁纯) ◎ 范迪安对当代艺术正在发生的这些变化,特别是当代艺术面临的这些要解决的问题,艺术家张国龙是早有敏感和思考的。我之所以说他是“早有”,是因为他从九十年代开始,就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接触、碰撞过这些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的努力实践者和不懈探索者。(范迪安) ◎ 义丰博士张国龙是中国实验艺术的引航人之一,曾被誉为“学院抽象艺术的突出代表”,专精当代艺术的材料运用与形式表现。生命系列、方圆系列、黄土系列,都是立足于固有文化,却又能融入时代恢宏意识的精彩创作。这张方圆取自中国“天圆地方”的精神,以古钱币为形式,融入太极“以静制动”的意涵。 (义丰博士) 5 台湾当局环保部门原主管张国龙,1938年7月出生,台北市人,台湾大学物理学系理学士,美国耶鲁大学物理研究所哲学博士。曾任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物理系讲师,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研究员,台湾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台湾大学物理系教授,巴西巴西利亚大学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台北县政府机要秘书,基隆小区大学校长,台湾大学物理系兼任教授,“考选部”“政务次长” 。 曾任“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署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